摘 要:深圳市在“深圳市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建設財富管理中心,隨后深圳市金融辦牽頭,成立以國信證券博士后工作站和深圳社科院為主的課題組對此進行研究,召集深圳轄區(qū)內主要金融機構24家,覆蓋銀行、證券、基金和信托,調查深圳私人財富情況并分析總結相關問題。
關鍵詞:財富管理中心;私人財富;財富管理機構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1-004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1.09
一、引言
我國經濟持續(xù)增長為財富管理提供了宏觀保障,居民收入的穩(wěn)定增加為財富管理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人口老齡化成為財富管理的現實需求[1]。作為改革的先行區(qū)和示范區(qū),深圳提出建設財富管理中心。為此,調查深圳的私人財富情況,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353份,有效問卷317份。涉及24家金融機構,覆蓋銀行、證券、基金和信托。銀行有6家,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證券公司有8家,分別是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安信證券、中投證券、第一創(chuàng)業(yè)、平安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基金公司有8家,分別是招商基金、南方基金、鵬華基金、寶盈基金、大成基金、博時基金、景順基金、長盛基金。信托公司有2家,分別是平安信托和華潤信托。
二、深圳私人財富人群的基本特征
(一)性別與年齡
深圳私人財富擁有人士中,男性占56.3%,女性占43.7%,男性比例比女性比例高12.6%。以出生年齡階段來看,1960—1970年間出生的人群占比較高,為42.5%;其次是1970—1980年間出生的人群,占32.2%;而1950—1960年間出生的人群占比較少,為11.5%;占比最低的是1950年前出生和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同為6.9%(見圖1)。
(二)學歷與職業(yè)
從學歷來看,深圳私人財富擁有人士的學歷水平普遍較高,本科學歷占比56.3%,其次是碩士學歷占比23%。專科只占13.8%,而??萍耙韵聝H占6.9%。而從私人財富擁有人士的職業(yè)類型來看,企業(yè)主占比最高,為36.8%,其次是高層經理人占28.7%,一般職員占18.4%,自營人士占8%,合伙人占5.7%,公務員或事業(yè)編制人群最低,僅有2.4%。
(三)年收入與個人資產規(guī)模
從私人年收入來看,200~600萬元的私人財富人士較多,占比28.7%,而20~50萬元和50~100萬元的財富人士同為18.4%,100~200萬元的占14.9%,20萬元及以下的人士占11.5%,600萬元以上的僅占8%。從個人資產規(guī)模來看,1~5千萬元的私人財富人士占比最高,達41.5%;其次是100~1000萬元的占比較高,為29.9%;5千萬至1億元的財富人士占比19.5%;100萬以下和1億元以上的占比均較低,前者為5.7%,后者僅占3.4%。
三、深圳私人財富來源與分布
(一)財富的主要來源
私人財富人士的多重財富來源中,主要來源于工資或企業(yè)分紅的占比44.3%,來源于企業(yè)的占比34.1%,房地產投資的占19.3%,股市投資的占15.9%,夫妻共有財產占11.4%,其他方面僅占4.5%,財產繼承僅有2.3%,自由職業(yè)不足1.1%(圖2)。
(二)境外資產
從擁有境外資產的廣度來看,僅32.3%的私人財富人士擁有境外資產,但境外資產在其總資產中的深度有所不同。絕大部分境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在20%以下,這部分人群占51.4%;總資產中境外資產占比在20%~40%之間的人群相當可觀,占37.2%;僅有11.4%的人群其境外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在40%~60%之間。
對于擁有境外資產的私人財富人士而言,其投資類型也多種多樣。擁有股票的人群占23%,投資房地產的人群有14.9%,9.2%的人擁有債券,6.9%的人擁有金融衍生品,5.7%的人擁有實業(yè),其它類型資產擁有人群僅占1.1%。這些擁有境外私人財富的人群中,其資產主要分布區(qū)域以香港為主,占比23%;其次資產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占19.5%;亞洲其他區(qū)域占4.6%;北美和歐洲均占3.4%,世界其它區(qū)域占2.3%。
(三)私人收藏
從深圳私人財富的多重收藏情況來看,46%的私人財富擁有者對收藏沒有興趣,51.7%的人沒有任何收藏,說明部分對收藏感興趣的人也沒有任何收藏。26.4%的人對藝術品收藏感興趣,但僅有18.4%的人具有藝術品收藏,16.1%的人對古董收藏感興趣,而只有12.6%的人選擇古董作為收藏品。對于奢侈品,24.1%的人感興趣,而收藏的比例為23%。由此可見,對相應收藏品有興趣的私人財富擁有者比例高于其實際收藏比例,并且收藏品對大部分私人財富擁有者吸引力不大。從收藏品價值來看,64.7%的私人財富擁有者的收藏品價值低于100萬元,34.1%的私人收藏價格在100~1000萬元之間,而僅僅1.2%的私人收藏品價值在1000~5000萬元。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深圳的收藏品市場相對于金融市場而言,還不夠發(fā)達。
四、深圳私人財富的管理需求
(一)財富管理目標與家人中選擇
深圳的私人財富管理的多重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保值、增值和傳承。其中54%的財富人士選擇資產增值作為自己的主要財富管理目標,46%的財富人士選擇資產保值作為自己的主要財富管理目標,部分私人財富人士將資產保值和增值共同作為自己的財富管理目標,4.6%的財富人士將財富的傳承作為主要目標。對于私人財富人士的家人,32.2%的財富人士無親人選擇私人理財服務,47.1%的配偶、13.8%的兄弟姐妹、10.3%的父母、10.3%的其他親人、8%的配偶和1.1%的岳父母會選擇私人理財服務。
(二)風險偏好與理財方式
從私人財富人士的多重風險偏好類型來看,46%的人為中等風險收益偏好者,愿意承受中等的風險獲得中等收益;而低風險收益者占比為32.2%,比21.8%高風險收益者高出10.2%。對于多重的資產管理需求而言,60.9%的私人財富人士會選擇穩(wěn)健理財增值,40.2%的選擇基金理財增值,僅2.3%的選擇依靠儲蓄增值,1.1%的選擇保持現有規(guī)模。低風險保值的私人財富人士會選擇依靠儲蓄增值、穩(wěn)健理財增值或保持現有資產規(guī)模,中等風險偏好的私人財富人士會選擇穩(wěn)健與積極理財兩種方式,而高風險偏好的私人財富人士大都選擇積極理財增值方式。
(三)理財需求與投資習慣
從私人財富人士的多重理財需求看來,65.5%的人認為專業(yè)知識和能力非常重要,57.5%的人認為投資產品機會介紹重要,41.4%的人需要投資產品的后續(xù)信息,36.8%的人需要資產配置的執(zhí)行方案,32.2%的人需要投資活動信息并參與其中。私人財富人士的多重投資習慣中,62.1%的人依據以往經驗并盡可能地利用足夠數據信息進行投資,26.4%的人較多地依靠以往經驗而較少利用數據信息,11.5%的人會根據當時市場變化迅速決定,僅2.3%的人有其他投資習慣。
(四)資產管理主體與建議來源
從資產管理的多重主體來看,74.7%的財富人士會自己或委托家人幫助打理,24.1%的人會選擇理財師幫忙管理,而私人理財機構僅占16.1%。雖然絕大部分財富人士選擇自己打理資產,但是有50.6%的人會聽取理財師的建議,37.9%的人聽取家人建議,29.9%的人會采納工作上朋友的建議,12.6%的人選擇聽取共同興趣朋友的建議,而會計師和律師的建議采取率均不足5%。
五、深圳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的影響力
(一)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的總體影響力
私人理財機構的各自影響力方面,78.2%的人了解私人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41.4%的人了解證券公司提供的理財服務,了解基金公司理財服務的人士僅占19.5%,微高于18.4%的第三方理財服務,保險公司只占8%,其他類型公司僅1.1%。從了解私人理財的多重渠道來看,48.3%的財富人士有親朋使用或受親朋推薦,44.8%的人參加過機構的講座等活動,18.4%的人通過媒體廣告與報導了解,17.2%的人通過親朋工作單位了解。
(二)對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的認識
選擇私人理財機構的多重因素中,58.6%的人選擇服務完善有品位的理財機構,56.3%的人選擇產品豐富收益好的機構,54%的人會選擇名氣大的機構,40.2%的人會選擇理財顧問專業(yè)水平高的機構,29.9%的人會選擇網點多的機構,19.5%的人選擇理財顧問態(tài)度好的機構,12.6%的人選擇手續(xù)費合理的機構,10.3%的人選擇理財顧問提供易懂咨詢的機構,6.9%的人選擇方便購買海外產品的機構(見圖4)。私人理財機構提供的多重價值中,79.3%的私人財富人士看重私人理財機構提供的合理理財規(guī)劃,70.1%的人看重豐富的產品信息,64.4%的人看重私人理財機構的風險控制,54%的人看重交易通道,僅有10.3%的人看重理財講座培訓和高爾夫等會員活動。
六、結論
深圳私人財富人群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女性在該群體中具有一定的財富能量;二是60后和70后共同組成了私人財富人群的主力軍;三是深圳私人財富群體具有較高的學歷。
由職業(yè)與財富來源可以發(fā)現,一定程度體現出深圳私人財富人群處于創(chuàng)富型的財富積累階段。私人財富人群的年收入分布相對比較均勻,個人資產規(guī)模呈現出橄欖型,資產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擁有境外資產的私人財富人士,依然將絕大部分資產配置在境內,股票和房地產在境外資產中比較受青睞。在收藏方面,深圳的私人財富群體有待進一步開發(fā)。
深圳私人財富人士具有中低風險偏好,對于穩(wěn)健和積極理財增值具有很強的心理認可程度。在投資習慣上,不僅依據以往經驗,還會充分利用數據,對專業(yè)知識和能力、投資產品機會和投資產品后續(xù)信息的認可程度較高。但是在資產管理方面,盡管會聽取理財師和朋友意見,但是通常都選擇自己或家人管理。
對于私人理財機構的總體影響力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私人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第三方理財、保險公司,多數私人財富人士通過親朋推薦或者參加講座等活動了解私人理財服務,他們認為合理的理財規(guī)劃、風險控制和交易通道在私人理財服務中最具價值,通常會選擇服務完善、產品豐富收益好與機構名氣大的私人理財機構作為財富管理機構。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尚震宇.基于DEA的CCR模型對中國銀行業(yè)財富管理的競爭力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2(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