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世紀“新史學”流派對史書體裁的綜合創(chuàng)造

        2012-04-29 00:00:00劉永祥
        人文雜志 2012年1期

        內容提要 “新史學派”是20世紀前半期中國三大史學流派之一。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新史學”派史家梁啟超、蕭一山、張蔭麟、呂思勉等人繼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史學勇于進行體裁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吸收中西史書體裁之長,不僅提出許多卓有見識的編纂主張,而且進行大膽地史學實踐,創(chuàng)造出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綜合體裁,對20世紀中國歷史編纂學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二、寓傳統(tǒng)體裁的精華于近代章節(jié)體之中;三、紀事本末體與典志體的大膽糅合。這不僅說明近代以來史書體裁的發(fā)展趨向多元和綜合,而且也證明中國傳統(tǒng)史書體裁與近代西方新史體之間存在共通性,其精華符合于近代史學的要求。

        關鍵詞 “新史學派” 民族風格 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 典志體 章節(jié)體

        〔中圖分類號〕K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2)01-0137-07

        涌起于20世紀初的“新史學”不僅是波瀾壯闊的思潮,而且在“五四”以后形成蔚為壯觀的流派。其根本特點,首先集中體現(xiàn)于梁氏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而由于這一理論主張和學術方向既符合時代的要求,又符合史學發(fā)展的內在趨勢,因而成為20世紀前半期一大批史家共同的信仰和旗幟,主要代表人物有夏曾佑、蕭一山、張蔭麟、呂思勉、周予同、楊鴻烈、陸懋德、金毓黻、王桐齡、衛(wèi)聚賢和姚名達等。這一派的共同特點和基本宗旨,主要包括:力矯繁瑣考據(jù)和整理史料的學風,主張在史觀統(tǒng)攝下對全部歷史加以解釋,努力探尋人類社會演進的基本法則,故而強調對歷史背景和因果關系的考察,并堅信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強調歷史是“整個的”,主張突破政治史范疇,描繪人類社會生活全貌,并以動的“情狀”代替靜的“事實”,因此反對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倡導以“民史”取代“君史”,重視敘述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況;堅持史學的致用觀和目的論,主張發(fā)揮史學的教育國民、關切現(xiàn)實以及推測未來等功能,但同時強調必須以真實、客觀為前提;重視考察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倡導跨學科的治史方法;崇尚宏通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大規(guī)?!爸贰?,而非帶有整理性質的窄而深的“考史”,講求史書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等。

        “新史學”派史家以上述五大主張為理論指導,在中西文化激烈沖和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優(yōu)秀史著,為中國歷史編纂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他們繼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史學勇于進行體裁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充分吸收中西各種體裁之長,不僅提出許多卓有見識的編纂主張,而且進行大膽地史學實踐,創(chuàng)造出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綜合體裁,在中國史書體裁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

        歷史編纂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史家學、識、才、德的重要載體。任何史學著述都離不開一定的體裁形式,其運用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史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中國史學歷來有重視體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編纂形式,先后產(chǎn)生了編年、紀傳、典志和紀事本末等幾種主要體裁?!爸袊穼W發(fā)展到17世紀以后,在歷史編纂上出現(xiàn)了一種探索新綜合體的趨勢。先有清初馬驌撰《繹史》,創(chuàng)造了熔合眾體的綜合體制。至乾嘉時期,著名的史學評論家章學誠深入地‘辨析體例’,提出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并在修撰方志上作出嘗試。20世紀初,具有近代色彩的史學家章太炎、梁啟超又為編纂《中國通史》設想了新的體裁?!保惼涮骸稓v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第104頁。)他們的共同特點,在于突破單一體裁的限制,糅合幾大體裁主要是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之長,從而創(chuàng)造出既能反映歷史演進大勢,又能涵括社會豐富內容的新綜合體。新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梁啟超正是步入20世紀以后進行這種嘗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梁氏史學所涉范圍極為廣闊,而編纂一部新式《中國通史》在其學術生命里始終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他在《三十自述》中曾說:“一年以來,頗竭綿薄,欲草一《中國通史》以助愛國思想之發(fā)達,然荏苒日月,至今猶未能成十之二?!保簡⒊骸度允觥?,《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中華書局,1989年,第19頁。)此一宏愿因其卷入政治漩渦而擱置多年,直至1918年,方才“屏棄百事,專致力于通史之作”。不久,又因患病和歐游停下。從已撰成的作品和致陳叔通的信中所言來看,他所擬定的通史體裁,以“載記”、“年表”、“志略”、“列傳”四體互相配合,并言“自信前無古人耳”。(丁文江、趙豐田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18年”,中華書局,2010年,第446、448頁。)很顯然,他是用紀事本末體對紀傳體加以改造,而這是建立在準確把握兩大體裁優(yōu)劣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紀傳體之長處,在內容繁富,社會各部分情狀,皆可以納入,其短處在事跡分隸凌亂,其年代又重復,勢不可避”;而“欲求史跡之原因結果以為鑒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故紀事本末體,于吾儕之理想的新史最為相近,抑亦舊史界進化之極軌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三,第19、20頁。)“紀事本末體是歷史的正宗方法……過去的紀事本末體,其共同的毛病,就是范圍太窄。我們所要的紀事本末體,要重新把每朝種種事實作為集團,搜集資料,研究清楚”。(⑥⑦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九十九,第31、283、26頁。)故而,他結合紀事本末體大勢清晰和紀傳體包羅萬象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新穎的編纂形式。從學術來源上講,梁氏的這一理念近承魏源而遠紹章學誠。他曾在評價魏源《元史新編》的合傳作法時指出:“其組織之獨具別裁。章實齋所謂‘傳事與傳人相兼’,司馬遷以后未或行之也,故吾謂魏著無論內容缺漏多至何等,然固屬史家創(chuàng)作,在斯界永留不朽的價值矣。”⑥又謂:“全書列傳不過二三十篇,皆以事得性質歸類,每篇之首,都有總序……這種作法,雖是紀傳體的編制,卻兼有紀事本末體的精神?!豹吡菏喜粌H是進入20世紀以后較早對新綜合體加以探討者,而且以新史學的眼光對舊有體裁的優(yōu)劣逐一展開評判,這些都啟發(fā)后來的學者尤其是重視“著史”的新史學派在史書體裁上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和改造。從這一點上說,梁氏在中國史書體裁發(fā)展史上無疑處在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

        新史學派中,沿著“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這一思路對史書體裁繼續(xù)展開探討的,還有金毓黻。金氏治學“始于理學,繼以文學,又繼以小學,又繼以史學”,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將治學重心轉向史學,并開始逐漸由舊學向新史學轉變。因此,其史學最初帶有較為濃厚的傳統(tǒng)意味。反映到史書體裁上,則是以紀傳體為正宗。直至1931年,他在評價民國纂修清史仍沿用紀傳體時認為:“自西學輸入中土,另創(chuàng)新史體裁,作史成法不無搖動,此則因時而異者也。余謂作史之法,以本紀為綱,以傳志為目,別以表輔之,此成法之無可議者也?!彪S著史學觀念的轉變,他對史書體裁的認識也開始走入綜合一途。他本著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史學致用思想,在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大聲呼吁編纂戰(zhàn)史,而在體裁上則主張糅合紀傳和紀事本末二體。當時,黎澤濟在《編纂戰(zhàn)史之管窺》一文中即力主此法。金氏看到后,極力表示贊同,認為黎氏“所論史體宜折衷于紀傳與紀事本末最為精湛。國有大事,當以紀事本末體紀之,庶可灼見。本末紀事所不能盡者,則別為大事紀,以明經(jīng)緯。為傳以傳其人,為表以舉其細,為圖象以佐表之不逮,別為文征,以存一時之文獻。用此法以修史,則為良史”。后來,當他轉向民國史的編纂時,亦本此旨。其言曰:“余向主民國新史宜立紀、表、志、傳、錄五體;錄者,紀事本末之異名也。”又謂:

        余……擬撰一稿,題曰《中華民國史稿》,或稱《史綱》……純用紀事本末體,以一事為一題,參用新法,后附以表、傳兩傳(此處疑有誤)。如正史之本紀即改為大事表,列于卷首;又典章制度亦以表明之,如地理、官制、藝文三志皆可改表,而以表后敘其源流分合及因革損益;又如外交、經(jīng)濟、學術、文化則各立專章,依紀事本末體記之;至于政治、軍事之大者應立專章紀載,乃本書之骨干也。若本書所不能具載,而其人可傳者,則別為傳,但以力避與正文重復為主,且立傳不必過多。如此撰述,則民國史可望詳略得中而便于省覽矣。(金毓黻:《靜晤室日記》“1931年10月30日”、“1939年5月15日”、“1948年2月1日”、“1948年9月4日”,遼沈書社,1993年,第2699、4317、6535、6670-6671頁。)

        由上可見,他的主旨依然是糅合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但前期以紀傳體為主,后期則轉向以紀事本末體為主。尤其是,將外交、經(jīng)濟、學術、文化等亦按紀事本末體加以記載,顯然是擴大了紀事本末體的范圍。從其日記來看,他曾按照這種設想編纂民國史,但由于這一領域究非其所擅長,最終未能成功,更多的是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匯編工作。不過,他在史書體裁創(chuàng)新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應該被肯定的。

        二、寓傳統(tǒng)體裁的精華于近代章節(jié)體之中

        清末民初,為了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一批借鑒西方章節(jié)體編纂形式的新式歷史教科書應運而生。此后,章節(jié)體迅速風靡全國,成為最流行的史書編纂形式。新史學派所編纂的通史和斷代史也大都采用了分章節(jié)的形式,因此學者往往將其簡單地定義為章節(jié)體,而不加深究,以致忽視了其內在所蘊涵的民族特色和風格。事實上,新史學派在對所撰史書體裁的自我體認上,往往不稱章節(jié)體,反而更多地強調對傳統(tǒng)體裁的繼承和發(fā)展。故此,對其本質特點恰當?shù)貧w納應該是:寓傳統(tǒng)史書體裁的精華于近代章節(jié)體之中,尤以紀事本末體為突出。夏曾佑、呂思勉、王桐齡、蕭一山、張蔭麟等史家的努力即共同體現(xiàn)了這一方向,而各人作出的建樹又各具特色。

        夏曾佑的《中國古代史》,歷來被稱作是最早成功運用進化史觀和章節(jié)體的著作,但就其所設標目和敘事方式而言,紀事本末體的特點極為明顯。全書按照時代先后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幾個階段,而于時代之下基本遵循紀事本末體的敘事模式。夏氏在書中自言:“五胡之事,至為復雜,故紀述最難。分國而言,則彼此不貫;編年為紀,則凌雜無緒,皆不適于講堂之用。今略用紀事本末之例,而加以綜核。”(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43頁。)當時商務印書館介紹夏書的廣告中也稱“其體裁則兼用編年紀事兩體”。(《東方雜志》1905年7月第3卷第7期。在夏氏之前的新式歷史教科書,雖然采用了章節(jié)的形式,但也大都自認或被指為紀事本末體(參見張越:《近代新式中國史撰述的開端——論清末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形式與特點》,《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此外,書中涉獵了有關學術、宗教、風俗等典志體的內容,而以章節(jié)的形式嵌入,與紀事并列。“五四”以后,呂思勉撰成《白話本國史》,被稱作“為通史寫作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7頁。)全書先列“序例”和“緒論”,正文則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現(xiàn)代史五篇,篇下分章節(jié),而在各章節(jié)的設置上也充分體現(xiàn)了紀事本末體的特點。比如,他在第二篇“中古史(中)”的第二章“兩晉和五胡”下設十節(jié),分別為:“晉初異族的形勢”、“八王之亂”、“西晉的滅亡”、“胡羯的興亡”、“鮮卑的侵入”、“東晉內外的相持”、“苻秦的強盛”、“淝水之戰(zhàn)和北方分裂”、“拓跋氏的興起”、“宋篡東晉和魏并西方”。此外,在每一篇中設置專章論述經(jīng)濟組織、政治制度、學術文化以及社會生活情形等。王桐齡的《中國史》也大致采取這種編纂模式。其在《凡例》中亦不稱章節(jié)體,而謂:“中國舊史書分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書志體。本編用紀事本末體,而去其瑣碎事跡?!薄懊恳粫r代之終,必詳載其時代之制度、學術、宗教、風俗、實業(yè),以觀其社會文化之隆替?!保ㄍ跬g:《中國史#8226;凡例》,北平文化學社,1926年。)此書的另一大突出特色是在全文中設置了大量的表,據(jù)粗略統(tǒng)計,四編合計共附表約362通,而在內容上則包括世系表、職官表、疆域表、刑法表、兵制表、田制表、人物表等,幾乎涵蓋了通史的方方面面。

        夏書初創(chuàng),較為簡略,且僅寫到隋朝;呂書寫到民國,在編纂方法上更為熟練和嚴密,在內容上仍以簡練為主;王書則寫到清朝中期,而規(guī)模龐大,體系周嚴。三書在體裁上的共同特點是,都將中國歷史按時代進行階段性劃分,而立為篇或編,以下則采用章節(jié)的形式,而在標目設置和敘事方式上則充分吸收紀事本末體因事命篇、起訖自如的優(yōu)點,同時將社會文化等典志體的內容合理安插其中,故而克服了舊體紀事本末互不統(tǒng)屬又記載范圍狹窄的弊病。

        在新史學派中,最能將傳統(tǒng)體裁精華融于章節(jié)體之中而取得巨大成功的當為蕭一山。他憑一己之力、耗時40余年完成中國第一部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的“新式”清史,總計410余萬字,而上、中兩卷完成時蕭氏僅20多歲,并獲梁啟超、李大釗等八大史學名家為之作序,以私家著史而聲名遠隆于官修《清史稿》,堪稱近代史學史、學術史上的一大奇聞。就體裁而言,蕭氏對舊史體裁的優(yōu)劣了然于胸:“紀傳之屬,詳于狀個人,而疏于談群治;編年之作,便于檢日月,而難于尋終始。其間雖紀事本末一體,略有合于新史學之義,然其體創(chuàng)始于袁樞,特為便讀《通鑒》者之尋覽。即后之繼此而作者,亦不能有深識別裁,以斟酌乎其中。故皆史實散漫,略無系統(tǒng),可以為史料,不足以為史學?!保ㄊ捯簧剑骸肚宕ㄊ?8226;導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頁。)高懸深識別裁和系統(tǒng)性的目標而在體裁上下盡功夫,一言以蔽之,即在改造“有合于新史學之義”的紀事本末體基礎上,充分借鑒、糅合章節(jié)體的長處,而又于部分篇章兼收紀傳體和典志體的優(yōu)點。全書三卷大致按清初、康雍、乾嘉、晚清的時間順序,選取17大專題,因“事”命篇,同時突破舊體紀事本末記載范圍狹窄的局限,吸收章節(jié)體照顧全面、容量宏富、邏輯嚴密、層次清晰的優(yōu)勢,于篇下設章、節(jié)、目,并且連續(xù)編號以突出歷史的連續(xù)性,層層統(tǒng)攝,前后連貫,渾然一體,而每層均詳述始末原委,深入分析。同時,在有關社會、經(jīng)濟、生活等的章節(jié)借鑒典志體的長處,而于清代學術大致采取以人為綱的方式,以及史表的設置則又是吸納紀傳體的優(yōu)點。從整體上看,從篇到目的標題設置無疑是以“事”為中心,而有關經(jīng)濟、生活和學術等部分則合理安插其中。蕭氏明確反對將“文明史附麗于每期之后”的做法,認為那樣無法做到“融會貫通”,而“擬力矯此弊,統(tǒng)攝諸種現(xiàn)象于一小時期中而并述之,以政治為綱領。蓋政治為國家活動之表現(xiàn),為文明之一大樞紐也”。(蕭一山:《清代通史#8226;敘例》。)

        《清代通史》相較前面三書而言,綜合體的特點更為突出,但究其核心,仍然旨在于打通、糅合紀事本末體與章節(jié)體。學者對此多有精彩評論,比如楊家駱指出:“袁書(指《通鑒紀事本末》)……雖有循覽之便,而于史實之因果仍不能有所發(fā)明,清末泰西史籍與社會科學漸次輸入,夏曾佑先生首著《中國古代史》,于是史籍之面目一變,然文既簡略,事皆習見,且為供應教材而設,猶未足以言史學。至民國十二年蕭一山《清代通史》上卷書成,始能稱為新史體輸入后之一大創(chuàng)作,凡梁帝鄭樵欲變而不得其道,章學誠識其意而不能得其體者,一舉而解決之。”包遵彭謂:“普通史是一種綜合的組織,近于吾國之紀事本末體,尤與東西洋近代史學之分篇章節(jié)者相同。然本末一分,西史二三分之體材,均未免簡略,此書分卷篇章節(jié)目,系統(tǒng)尤為詳密。”王家儉則稱:“清末民初時期,因受西方史學的影響,而有新紀事本末體的出現(xiàn)。擇定專題,搜集史料,窮其究詰,探其演變,頗能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蕭先生在他的《清代通史》里,便大膽的采用了這種所謂新紀事本末體,作一新的嘗試。此一嘗試頗得史學前輩梁任公先生之贊賞,在其《清代通史》序中,所謂‘蕭子之于史,非直識力精越,乃其技術亦罕見也?!愦篌w是指此而言?!保ㄊ捯簧轿募庉嬑瘑T會編:《蕭一山先生文集》,臺北:經(jīng)世書社,1979年,第679、681、737頁。)都無一例外的指出蕭書成功的關鍵在于借西方章節(jié)體改造舊有的紀事本末體。

        這里需要特別指明的是,新史學派所運用的紀事本末體已經(jīng)逐漸突破了“事”的限制,而發(fā)展為“專題”,因此原先典志體的內容(近代多稱文化史)就以“專題”的形式很自然地被吸納其中。上文曾提到的梁啟超所謂“把每朝種種事實作為集團”和金毓黻所謂“將外交、經(jīng)濟、學術、文化等亦按紀事本末體加以記載”也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此外,楊鴻烈也曾指出:“就所研究的‘題目’的性質‘以一事為一篇,每事各詳起訖’的‘紀事本末’的方法,如所謂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經(jīng)濟史、法制史、藝術史、宗教史等即是應用這種方法整理而成的史籍。”(楊鴻烈:《歷史研究法》,商務印書館,1939年,第461頁。)

        新史學派所編纂的通史中還有一絕佳之作,即“史學天才”張蔭麟所著的《中國史綱》。他以超乎常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苦心經(jīng)營,在體裁形式上,亦是糅合紀事本末體和章節(jié)體兩大體裁,同時又在必要時吸收典志體和傳記體的優(yōu)點,充分做到主線明晰、重點突出而又兼顧其他。其自陳編纂特點為:“選擇少數(shù)的節(jié)目為主題,給每一所選的節(jié)目以相當透徹的敘述”;“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顧并詳?!保◤埵a麟:《中國史綱#8226;自序》,中華書局,2009年。王省吾曾回憶說:“他因身體不好,不能上課,今年的‘魏晉南北朝史’,他指定參考書,由同學自行閱讀,但須繳閱筆記。他指定的書,有《通鑒紀事本末》、《晉書》、《魏書》、《南北史》、《周書》、《北齊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這一張書單可以嚇死人,一年時間如何讀得完。他又說《通鑒紀事本末》須熟讀,要做筆記,其他如來不及,參閱一下也可以。”(王省吾:《憶張蔭麟師》,載[美]陳潤成、李欣榮編:《天才的史學家:追憶張蔭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81頁。)由此可推見其以專題方式編纂中國通史這一理念的源頭。)他將歷史事件、人物和社會文化的內容提煉為11大專題,同時又以章節(jié)的形式將其聯(lián)為整體,與上論諸書在體裁上具有相同的特點。但是,此書又有極為突出者,即在于對史學“美”的追求。相較他書偏于詳細考證或史料宏富而言,張氏獨樹一幟,不作考證過程的展示,而在消化史料和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以博深的史學、高明的史識和卓越的史才用“說故事的方式”將幾千年中國歷史娓娓道來,不僅篇章安排合理,而且文字粹美、富有感情,近乎完美地描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一掃以往史書之刻板、艱深和枯燥,使人開卷不能止,一氣讀完而意猶未盡、發(fā)人深思,既踐行了其“史學是藝術”的宣言,也讓章學誠所謂“圓而神”、梁啟超所想望“活的歷史”成為現(xiàn)實。為了做到這一點,他不僅在文字上“潛心涵泳幾經(jīng)錘煉”,(張其昀:《敬悼張蔭麟先生》,載[美]陳潤成、李欣榮編:《天才的史學家:追憶張蔭麟》,第10頁。)而且在每章的節(jié)與節(jié)之間以及前章的最后一節(jié)和下章的第一節(jié)之間,幾乎均以簡短而恰切的語句加以銜接,從而使整部著作渾然一體,毫無斷裂之感,堪稱針織細密、嚴絲合縫。比如他在第五章末節(jié)結尾言:“因此秦人統(tǒng)一的大業(yè)被耽擱了二十多年,我們正好借這空閑,從喋血的戰(zhàn)場轉到歷史中比較平靜的一角”,(張蔭麟:《中國史綱》,中華書局,2009年,第117頁。)以此引出下章“戰(zhàn)國時代的思潮”。以中國歷史的時空跨度和內容的浩繁而言,做到這種程度是極不容易的。此外,他特別重視“合傳”的運用,充分發(fā)揮這一體例的優(yōu)勢,既突出群體特點,又便于比較異同,而且節(jié)省篇幅。像這樣的細節(jié)以往不太被學界所注意,但從歷史編纂學視角考察,則種種精心設計最能反映出著者在篇章命名、結構和安排上費盡心思,昭示著其匠心獨運。

        綜上,對于新史學派所編纂的諸種通史和斷代史,顯然不能以簡單的章節(jié)體加以定位,而應深入挖掘其內在所蘊涵的傳統(tǒng)史書體裁的精華。整體而言,新史學派對傳統(tǒng)體裁的優(yōu)劣都有極為清醒的認識,而尤將紀事本末體視為最符合新史學之義者,但也看到其存在的事與事互不統(tǒng)屬、缺乏聯(lián)系、范圍狹窄等弊病,故而將典志體和人物傳記的內容以“專題”形式納入其中,而又充分融合于以照顧全面、容量宏富、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見長的章節(jié)體之中。這是新史學派在歷史編纂過程中運用最廣泛的體裁形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紀事本末體與典志體的大膽糅合

        新史學將歷史視為一個整體,既主張縱向的貫通,以梳理歷史演進大勢,又強調橫向的鋪陳,以描繪社會生活情形,以此作為新史學的兩大要旨。反映到史書體裁上,即表現(xiàn)為對紀事本末體和典志體的重視。梁啟超即在稱贊紀事本末體“于吾儕之理想的新史最為相近”之外,又謂:“紀傳體中有書志一門,蓋導源于《尚書》,而旨趣在專紀文物制度,此又與吾儕所要求之新史較為接近者也。”(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三,第20、21頁。)實際上,從上面兩節(jié)的論述我們已經(jīng)能夠看出新史學派對這兩大體裁的重視和運用。有的史家就大膽地嘗試將這兩大體裁加以糅合,從而又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穎的編纂形式。

        最先將這兩大體裁糅合一處而編纂中國通史的是衛(wèi)聚賢。他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第二屆學生,治學深受梁啟超影響。在幾大史書體裁中,衛(wèi)氏尤為重視紀事本末體和典志體。他認為:“史為斷代,在原編者限于其材料,若通觀古今,則非通史不可?!薄巴ㄊ冯m可通觀古今,但事類繁多,非分類敘述,不便觀覽,故宋袁樞創(chuàng)紀事本末一體。”又說:“紀事本末猶現(xiàn)在的分類史,如政治史、法律史、學術史,史學史等。而與紀事本末類似的有‘三通’、‘九通’……清光緒時錦藻作《清續(xù)文獻通考》……連前九通,共為十通?!薄凹o事本末與十通,均系分類編纂的體,合之成一部全史,分之則成若干部分類史,而與現(xiàn)在所謂政治史、文學史、哲學史等同?!保ㄐl(wèi)聚賢:《中國史學史講義》,持志學院,1932年內部刻本,第21-22頁。此又為近代紀事本末體由“事”演變?yōu)榉诸悺皩n}”添一例證。)他曾擔任過歷史教科書的審查,對通行的編法都不滿意,認為“除上古將神話作為正史及仍以帝王的觀點敘述外,其編的方法,為斷代的分類綜合的通史”,不能給人以條理的印象,又指出:“中國舊日的史書如二十四史等,多是注重在帝王行動方面,而且記載的少有系統(tǒng);現(xiàn)在要根據(jù)這雜亂的二十四史等,編為有系統(tǒng)的分類史,很少有人作這種工作?!保ㄐl(wèi)聚賢:《中國史講義#8226;導言》,暨南大學,1932年內部刊行本。)因此,他創(chuàng)造性地糅合紀事本末體和典志體,充分借鑒兩大體裁的貫通和分類優(yōu)點,編成一部《新中國史》,其目錄為:歷史的概念、社會演變的階段、生活演變的階段、工具演變的階段、中國的民族、人類的意識。他指出:“分類敘述,又患其彼此分離,不能發(fā)生相互的關系,故于《新中國史》首列一表,并有一類歷史的概念以為貫串?!保ㄐl(wèi)聚賢:《中國史學史講義》,第24頁。他在暨南大學講授的《中國史講義》,即在《新中國史》的基礎上編寫的,從目錄上看,未有大的改動,可惜今天所能看到的僅有“歷史的概念”這一章的很小一部分,至于其所言的“表”以及其余的部分均毀于戰(zhàn)火。)由此,他既從縱向上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大勢作整體的梳理,又以分類的觀念對中國的社會、生活、工具、民族、意識等作貫通的敘述。

        無論從框架還是規(guī)模上看,衛(wèi)氏之作都顯得極為簡略。時隔近十年后,呂思勉以基本相同的編纂理念完成了影響巨大的《呂著中國通史》。此書以上下兩冊的形式將中國歷史分成兩大板塊,上冊以專題形式分述社會制度、社會生活和學術宗教等文化現(xiàn)象,下冊則按時代略述政治大事,上冊18章,下冊36章,章下不設節(jié)。這一體裁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他吸收紀事本末體和典志體的優(yōu)點而成功糅合于一體,以貫徹和體現(xiàn)著者力求反映歷史通貫性和社會整體性的編纂思想,使讀者既能對婚姻、族制、官制、兵制、學術等社會文化現(xiàn)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從而對中國社會形成整體認識,具有包舉社會文化諸端的廣闊性,又能通過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大勢,具有極強的通貫性。他之所以創(chuàng)造這種新式體裁,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1938年,教育部頒行大學課程,最初以中國文化史為必修科目,后改為通史,而注明須注重于文化。呂氏認為當時流行的通史著作,雖然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一些典章制度,但往往缺乏條理系統(tǒng),上下不夠連貫,使初學者摸不清頭緒,不能構成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作為一個具有高度歷史責任感而又長期從事歷史教育和研究的學者,他敏銳地指出當時“從中學到大學,永遠是以時為經(jīng),以事為緯地,將各時代的事情,復述一遍,雖然詳略不同,而看法失之單純,亦難于引起興趣”,所以他“變換一個方法,上冊先依文化的項目,把歷代的情形,加以敘述”,下冊則“依據(jù)時代,略述歷代的盛衰”,如此,讀者在讀下冊時,“對于歷代的社會狀況,先已略有所知,則涉及時措辭可以從略,不至有頭緒紛繁之苦;而于歷代盛衰的原因,亦更易于明瞭了”。(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99頁。)事實上,他將中國歷史分為兩大板塊的創(chuàng)造靈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馬端臨的啟發(fā)?!段墨I通考#8226;序》把歷史上的事實,分為理亂興亡和典章經(jīng)制兩大類,呂氏認為,前者可稱為動的史實,后者可稱為靜的史實,只是他又指出:“史實確乎不外這兩大類,但限其范圍于政治以內,則未免太狹了。須知文化的范圍,廣大無邊。”(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8226;緒論》。)因此,其通史著作從內容上講已經(jīng)遠遠超出馬氏所論范圍,但兩大板塊的靈感確導源于此。

        除中國通史外,呂氏還編撰了《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四部斷代史,而且計劃中的《宋遼金元史》和《明清史》已經(jīng)做了史料的摘錄,可惜未能完稿。其斷代史是充分吸收通史編纂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而加以成功運用,依然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以紀事形式敘述政治興衰,下編則分述經(jīng)濟生活、政治制度和學術文化等,只是在章下又增設了節(jié),因此體例更加完備,內容更為翔實。

        四、余論

        由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新史學派繼承傳統(tǒng)史學“著史”和重視史書體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借鑒西方章節(jié)體優(yōu)點的同時,也將傳統(tǒng)體裁的精華予以繼承和發(fā)揚,從而創(chuàng)造出形式多樣并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新式體裁,充分彰顯出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們處在中國歷史編纂學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關頭,以雄偉的氣魄進行各種大膽地嘗試,展示了中國史家所具有的非凡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不僅說明近代以來史書體裁的發(fā)展趨向多元和綜合,并且也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史書體裁與近代西方傳入的新史體之間存在共通性,其精華符合于近代史學的要求。僅此一項,就完全可以澄清那種認為新史學“基本上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特別是傳統(tǒng)史學無緣,它的出現(xiàn)只能意味著中國史學傳統(tǒng)的中斷”的偏頗論點,也提醒人們千萬不能把“傳統(tǒng)史學”與“近代史學”完全對立起來,而必須清醒地看到二者之間的傳承與發(fā)展關系。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黃曉軍

        高清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免费| 亚洲啪啪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欧美国产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av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av|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制服bt| 久久视频在线视频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中文|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三站| 国产精品成人3p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亚洲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色一情一乱一伦| 色丁香色婷婷|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更新|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偷国产偷高清精品| 蜜桃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秋霞鲁丝片av无码| 国产在线AⅤ精品性色| 嫩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国产97色在线 | 免| 国产另类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