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大學生受眾信息接受心理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求快、求新、求異、求真、求易、求實,他們對校園網信息的需求集中在校園新聞信息、學生信息、社會信息、資源共享幾個方面。而目前的高校校園網存在內容單薄、雜亂無章、社會信息匱乏、資源共享技術不過關、網頁制作粗糙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高校校園網可從內容選擇、聚焦受眾、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增強互動和服務功能等方面改進,提高傳播效果。
【關鍵詞】高校校園網 大學生接受心理 傳播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已經步入了網絡傳播時代,提高網絡傳播效果也顯得日益迫切。高校校園網具有校園信息傳播、學校宣傳、師生交流等功能,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系密切,大學生是否滿意是衡量校園網辦得好壞的重要標尺,從大學生接受心理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高校網絡傳播的效果,有現(xiàn)實意義。
一、大學生接受心理
大學生受眾接受心理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求快、求新、求異、求真、求易、求實。
1、求快
重大事件發(fā)生時,大學生有盡早獲知的心理,因為先知道就可以先判斷,先決策,先行動,從而使自己居于主動地位。另外,比別人早知道,可以獲得一種優(yōu)越感,品嘗作為消息源和輿論領袖的快感。所以大學生不僅滿足于上網查看新聞,還希望能最快得到信息,高校校園網絡必須及時更新,以滿足大學生的求知欲。①
2、求新
顧名思義,求新是指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追求。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思想活躍,追求新鮮、新奇的事物,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和陳詞濫調的新聞,對信息新鮮性的要求很高。因此,高校校園網絡要吸引大學生受眾,必須充分挖掘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3、求異
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具有求異心理,他們對煥然一新的傳播方式,獨特迥異的新聞信息都持有極大的興趣。所以,校園網可嘗試突破傳統(tǒng)風格,適當增添一些有時代特點的內容,在表達上也應緊跟時代步伐。
4、求真
根據(jù)大眾傳播原理,受眾所認識的世界其實是通過媒介建構的,人們常常把媒介建構的世界當做現(xiàn)實環(huán)境本身。一旦媒介建構的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偏差較大,受眾就可能被誤導。網絡傳播固然迅速、及時,但信息的真實性亟待提高。求真是信息接受者的普遍心理,基于大學生對事實真相的期待與追求,高校校園網務必保證新聞信息真實可靠。
5、求易
面對網上的海量信息,大學生還希望能快速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網絡可以實現(xiàn)數(shù)據(jù)、文本、聲音、圖像的一體化傳播,②網絡還具有強大的搜索功能,這些特點使網絡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視聽享受的需要,也能滿足大學生方便查找信息的要求。
6、求實
即指高校網站的實用性。所謂大學生的求實心理具體是指大學生瀏覽高校網站主要是尋求對自身有用的信息,他們關注身邊發(fā)生的、與自己的學生生活關系密切的事情,也希望從校園網得到學生、生活、實習、就業(yè)、課外活動等方面的實用性信息,還希望能從校園網獲得某種行事指導或心理輔導。
二、大學生對校園網的信息需求
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求知欲,富有思想且具有極強好奇心的群體,他們在網絡傳播中并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去選擇網絡所傳播的內容。高校校園網的信息選擇要牢牢抓住學生受眾的接受心理,深入分析大學生受眾的心理特征,有選擇性的整改、豐富校園網站的傳播內容,使網站(頁)的建設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為了大學生對校園網的信息需求,我們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校園網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校園新聞信息需求、學生信息需求、社會信息需求、資源共享需求幾個方面。
1、校園新聞信息需求
調查結果表明,每天會瀏覽校園網站信息的學生占20.7%。通常,大學生會瀏覽校園通知公告,了解學校的相關政策以及學術信息。同時關注校園動態(tài),包括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以及各種形式的講座。當然,作為大學生也十分關注各類考級考證的通知,所以校園網有必要增加等級考試信息,正確引導學生的工作學習。
2、學生信息需求
校園網的主要受眾主體是大學生,那么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是極其必要的。這就要求校園網的特色內容還應包括學生論壇,學生風采作品展示,如學生繪畫、攝影、DV展等,為學生互相分享觀點、分享信息、分享創(chuàng)作提供一個平臺。
3、社會信息需求
調查結果顯示,46.7%的大學生認為校園網站應盡可能多地提供社會信息,因為大學生身處校園之中,獲得社會信息的途徑比較缺乏,所以校園網應增加社會時事新聞,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同時67.3%的大學生認為校園網應保證社會信息的實用性,避免空泛、雜亂,信息泛濫的現(xiàn)象。
4、資源共享需求
這一點主要指的是信息的獲取與存儲共享。68.7%的學生認為校園網的優(yōu)勢在于資源的共享性。這就要求校園網應該具備信息檢索,資料下載(尤其是學生自學考試、考級考證、國家公務員考試及考研資料的檢索下載),師生互動等功能,強化校園網的實用性。
三、高校校園網絡傳播存在的問題
高校校園網站首頁是高等學校對外發(fā)布信息的唯一網絡平臺,隸屬于該校黨委宣傳部,是對外展示學校形象的窗口,也是校內外受眾了解該學校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徑。但從大學生信息需求的角度來看,高校校園網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1、校園信息內容單薄,更新滯后
縱觀高校校園網,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校園新聞內容比較單一。大多數(shù)校園新聞信息局限于學校領導和各個學院的活動,除此之外學生所關注的考試訊息及學術信息缺乏。更大的問題是校園網特別是下屬學院的信息更新遲緩,網上內容嚴重滯后,以某大學文學院網站為例,其新聞欄目的100條信息中,僅3條是當月發(fā)布的,當年(2011)發(fā)布的只有24條,2010年的有40條,2009的36條。作為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校園網站這種狀況是令大學生無法接受的。
2、學生信息雜亂無章,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
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各學院網頁缺乏組織協(xié)調,各部門各自為政。高校網站并不是由單一的網頁組成的,它是由校園主頁及各個學院的網頁共同組成的,但長期以來各學院網頁基本上自成體系,而很少顧及整體,他們有各自的新聞信息員,各自的新聞信息發(fā)布平臺,網頁風格也迥異,無人從中協(xié)調統(tǒng)一,導致各式各樣的學生信息雜亂無章。
3、校園網社會信息匱乏
研究表明,大學生對社會信息的需求是相當迫切的,但事實上大部分高校校園網的傳播內容不包括社會信息這一點。高校網站沒有社會信息專門的欄目設置,這就導致高等學校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yǎng)、擴展大學生社會視野的目標缺乏一個重要的實現(xiàn)途徑。
4、資源共享技術不過關,檢索途徑單一
高校網站應為學生提供資源共享的平臺。當下高校網站主頁一般設有檢索平臺,但其他學院網站大多沒有檢索功能,這使信息的閱讀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難。部分高校并沒有網上電子圖書的搜索與下載功能,學生無法通過校園網檢索CNKI全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全文數(shù)據(jù)庫、維普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基礎教育資源數(shù)據(jù)庫等多個中外文數(shù)據(jù)庫,給學生學習造成一定影響。
5、部分網頁制作粗糙,網站技術不過關
不少高校學院的網頁制作相當粗糙,不夠美觀,就像某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網站首頁太過雜亂,不能給人以簡潔大方的感覺。甚至有些網站存在空鏈接和死鏈接,部分網頁沒有辦法打開,如某大學文學院的40個網頁欄目中,有12處鏈接出現(xiàn)問題,無法訪問。
四、提高校園網傳播效果的措施
1、內容貼近受眾需求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在校園新聞網上發(fā)布,只有與師生生活關系密切的重要信息才能得到關注。所以提高校園網站的關注度,實質上是一個提高新聞魅力、滿足受眾需求的問題,這需要從新聞信息選擇上下功夫。高校校園網首先要緊緊圍繞大學生這一主要受眾群體,新聞信息應貼近他們的生活與實際。其次要突出傳播內容的開放性,高校校園網除了要及時更新信息外,還要加強與其他網頁的鏈接,以彌補自身內容的不足。
2、聚焦受眾主體
高校校園網內容帶有濃厚的校園氛圍,極易得到在校學生群體的關注。大學生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思想敏銳,個性鮮明,所以高校網站所設定的欄目內容必須針對大學生的需求,適當增加學生自己的信息,讓大學生受眾能在校園網上看到“我”的身影。
3、傳播內容和形式多樣化
首先,高校網站應增設社會熱點信息,以彌補大學生社會信息匱乏的缺陷,發(fā)揮高校網站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其次借鑒各主流網站的建設經驗,網站的文字、內容、欄目、風格、功能必須推陳出新,不斷變化。再者,大學生思想前衛(wèi)時尚,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快,校園網的表現(xiàn)形式應多種多樣,各種流行的網絡媒體形式更值得參考借鑒。③
4、增強互動功能
網絡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最大特點就在于互動性,每一條新聞稿件發(fā)布后,師生的反映如何,體現(xiàn)了該新聞的價值高低。校園網要給大學生一個發(fā)表觀點的平臺,傳達自己的合理訴求。通過在校園網建立投稿信箱、新聞留言和校園論壇等,吸引大學生參與學校建設。
5、加強服務功能
高校網站除了即時發(fā)布新聞外,還應增加服務功能,開設服務性欄目,增加一些必要的鏈接,讓學生方便地獲得跟學習、生活、工作相關的多種信息。如天津大學的天外天網站,除開設校園公告欄目之外,還開設了“視點觀察”、“繽紛北洋”、“天外天blog”等,設計了心理、留學、教育、就業(yè)等專題,網站的服務功能較為完善?!?/p>
【本文為湖州師范學院學生科研項目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凌凌:《網絡傳播理論與實務》[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74
②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38
③鄭娟:《高校學生網站(頁)的現(xiàn)狀與管理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09級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