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廣播要留住聽眾,廣播新聞報道的語言就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時俱進。筆者認為,“平和、理性、具體、形象”,這八個字應是新廣播語言風格的靈魂所在。本文就從平和、理性、具體、形象四個方面,探討廣播新聞報道的語言創(chuàng)新。
【關鍵詞】廣播 新聞報道 語言 創(chuàng)新
老舍先生曾說過:“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親切的文字?!?,我想這一點對于廣播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廣播是給人聽的,看起來順眼的文字,聽起來不一定順耳。
多年前,我們廣播新聞界的前輩就總結了八個字,叫“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用這八個字來概括廣播新聞的語言特點。但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如果我們廣播新聞語言僅憑“通俗易懂”顯而易見是不能留住聽眾的。聲音傳播本來就稍縱即逝,在一閃而過的時間里,僅憑“樸實無華”也不可能讓聽眾對報道留下印象,廣播新聞報道的語言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時俱進。
但在目前的廣播新聞采寫中,還有很多廣播記者把“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當作不二法則,有的甚至已經(jīng)到了“墨守陳規(guī),保守僵化”的程度,有些記者年齡不大,但寫起報道來“公文式語言”是信手拈來,而“個性化語言”卻難覓蹤影。這里舉個制作廣播新聞標題的例子:在廣播新聞報道中,大家最常見的標題無非是某某會議在某某地方召開、某某工作成效顯著、某某領域成就斐然……這種標題當然談不上錯,但只要有心人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新華社每天發(fā)稿數(shù)以千計,可幾乎看不到類似的標題表述!廣播新聞語言風格呆板由此可見一斑,構建新的廣播語言風格勢在必行。
當然,構建“新”,并不代表否定“舊”,這里的“構建”指的是在“舊”的基礎上,對廣播新聞語言體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既符合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實際,也適應媒體競爭加劇,廣播自身改革發(fā)展加快的形勢,更是廣播的服務對象——廣大聽眾文化層次和接受信息的水準不斷增強的現(xiàn)實需要。
那么,新廣播語言風格中的“新”到底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去體現(xiàn)呢?筆者認為,“平和、理性、具體、形象”,這八個字應是新廣播語言風格的靈魂所在。
平和,指的是文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全能記者必備——新聞采集、寫作和編輯的基本技能》,這本書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經(jīng)再版了7次,它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美國田納西大學傳播學院的院長凱利·萊特兒,另一位是他的同事,美國田納西大學傳播學院公關部主任朱利安·約翰遜,為什么給大家推薦這本書呢?因為兩位作者在成為學院派之前,都有著豐富曲折的新聞實踐經(jīng)歷,如凱利·萊特兒,他在成為院長之前,當過機動記者、政治記者、娛樂記者、特稿記者和美術編輯,因此,這本書是一本對新聞實際工作具有較強指導意義的書籍。在這本書里,兩位作者就用一種很幽默的方式提醒我們:不是所有的午餐都是美味的,不是所有的新娘都是可愛的,不是所有的晚會都是本季度最大的社交活動,“誠邀每位人士參加”或“對所有人都是美妙的時刻”之類的表述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那么,我們也可以把它引申一下,不是所有的會議都是重要的,不是所有的講話都是需要強調的等等,總之,在廣播新聞報道中,我們應避免使用夸張和過分的語言,平實就好,不能講“滿話”。此外,作為記者,我們也應當避免在報道中對新聞事件進行主觀評價,如某某人作了精彩演講,令人心動的表演,大家踴躍參與等等,要牢記自己客觀報道的角色定位。即使需要評價,也應由觀眾來完成。
理性,指的是表述要得體。如何做到表述得體呢?筆者認為有兩點:
1、導語開門見山、簡潔凝煉
在新聞界,導語的寫作有第一代新聞導語和第二代新聞導語之稱。所謂“第一代新聞導語”,就是在導語中,“5個W”——who、what、when、where、why一應俱全。而“第二代新聞導語”則主張用最簡潔精煉的語言,或勾勒出新聞的全貌,或點出新聞中最新鮮、最重要、最有趣的要素。這樣的導語開門見山,直接切入主題,在第一時間內將最核心的新聞事實呈現(xiàn)給受眾,避免了繁冗拖沓和穿靴戴帽,顯得精煉、簡潔。
2、新聞主體以“倒金字塔結構”為主,采用斷裂行文法
新聞主體,承擔著對新聞導語進行解釋和補充的作用?,F(xiàn)在流行的做法是根據(jù)事實的重要程度安排新聞主體的段落順序:將最重要的新聞事實安排在最前面,然后是較重要的新聞事實,最后才是較次要的新聞事實。上面“大”,下面“小”,呈現(xiàn)一種“倒金字塔”狀態(tài)。這種行文結構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從聽覺上來說,采用了這種結構的新聞聽起來結構緊湊、富有動感。為了和“倒金字塔結構”相契合,廣播新聞在敘述方式上也應該相應地作出調整,現(xiàn)在流行的趨勢是采用“斷裂行文法”。所謂“斷裂行文法”,就是新聞報道打破時空限制、以事實的內在邏輯行文,段與段之間相互獨立但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段落短小精悍;段與段的銜接,不靠關聯(lián)詞,而是靠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造成跳躍的感覺。有這樣一篇經(jīng)典之作:(路透社達拉斯1963年11月22日電)急電:肯尼迪總統(tǒng)今天在這里遭到刺客槍擊身死??偨y(tǒng)與夫人同乘一輛車中,刺客發(fā)三彈,命中總統(tǒng)頭部??偨y(tǒng)被緊急送入醫(yī)院,并經(jīng)輸血,但不久身死。官方消息說,總統(tǒng)下午1時逝世。副總統(tǒng)約翰遜將繼任總統(tǒng)。這是一件經(jīng)典的倒金字塔結構兼斷裂行文法的新聞作品,大家可以從中體會這種手法的魅力。
筆者認為,廣播新聞表述得體還有以下幾條簡單技巧:
廣播新聞一般不用倒裝句。
廣播新聞要盡量用短句子,起碼也要長短結合,不能一長到底。
廣播新聞每一個句子中最好只有一個要點。
廣播新聞主謂語之間不能有很長的“插入語”,應盡量連接緊密。
廣播新聞中人物身份說明盡可能短,并且要放在人名的前面而不是后面。
具體,指的是盡量把抽象的信息具象化。
比如說,數(shù)據(jù)是抽象的,廣播新聞中,如果充斥著大量數(shù)據(jù),就會使新聞報道枯燥乏味,聽眾收聽這樣的報道也會厭倦不堪。如果涉及到抽象的,又不是特別重要的數(shù)據(jù),可作回避或模糊處理。而對一些回避不了的關鍵性數(shù)據(jù),建議可以采用類比的手法,如將“十多噸”轉化為“像汽車一樣重”等來表述。
形象,就是運用細節(jié)描寫的手段增強廣播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細節(jié)描寫,指的是對新聞發(fā)生現(xiàn)場的場景、周圍環(huán)境、現(xiàn)場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它更多地是挖掘個性化的東西。有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的廣播新聞,可以把發(fā)生新聞的場面、情景、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聽眾面前,并且牽引著聽眾的情感隨著新聞事件的發(fā)展而跌宕起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申奧現(xiàn)場發(fā)回的《漫長的瞬間》現(xiàn)場報道,就成功地運用了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增強了新聞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仿佛把聽眾帶進了申奧現(xiàn)場:
聽眾朋友,我們看到,他把信封拿起來,現(xiàn)在要折疊成比它(原來)小一點。這是最后的結果?還是不是最后的結果呢?我們再看,他在認真地審視著這張票上邊的每一個數(shù)字,把它疊起來。啊,要裝信封了,一個藍色的信封。裝進去!封口嗎?我們看看他封不封口。封口啦,封口啦! 是封口啦?呵,他把它疊起來,揣在懷里。這次是要很鄭重地……從(往)他的西裝的右手的內側的兜里面(揣進去)。這位委員,通過長長的通道,多么漫長的通道啊,走到(薩馬蘭奇)主席的前面。
在這篇報道中,記者通過“拿起”、“折疊”、“審視”、“疊”、“裝”、“封口”、“揣”、“走”等一連串動作性細節(jié)描寫,把申奧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和人們期待、渴望、緊張的心態(tài)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來。由于記者運用了豐富的細節(jié)和對細節(jié)細致入微的描摹,增強了廣播的可視性,使聽眾眼前浮現(xiàn)出申奧現(xiàn)場的一幅幅畫面,讓聽眾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
總之,平和、理性、具體、形象,鍛造“新”廣播新聞語言風格的形成,實際上也是力求新時期廣播新聞口語化和科學化完美結合的過程,它圍繞和服務的中心依舊是提升“宜聽性”,強調“伴隨性”,讓廣播新聞的優(yōu)勢更加突出?!?/p>
參考文獻
①[美]凱利·萊特爾 等著,宋鐵軍 譯:《全能記者必備——新聞采集、寫作和編輯的基本技能(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