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詹姆斯·凱瑞是美國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傳播的“儀式觀”為傳播學的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路徑。本文在區(qū)分“傳遞觀”與“儀式觀”的基礎上,探究“儀式觀”視角下的新聞觀,以及傳播技術對人們的影響。
【關鍵詞】詹姆斯·凱瑞 傳播儀式觀 傳播技術
一直以來我們對“傳播”一詞的理解、我們對傳播意義的闡釋都側重于這樣一層意思,那就是傳授、發(fā)送、傳送或把信息傳給別人?;谶@樣一種對傳播的理解,我們在對傳播現象進行研究時,往往只關注信息在空間上的傳遞和發(fā)布。然而這樣一種研究的視角和理念是不是科學并有意義的呢?筆者還無法給出答案,但《作為文化的傳播》一書給出了對“傳播”理解的另一個維度,將傳播放置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進行了視角獨特的分析、研究,為我們更加全面的理解傳播提供了可能。
本書開篇中,作者詹姆斯·W·凱瑞便提出了兩種傳播觀念: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①
根據凱瑞的描述,傳遞觀將傳播理解為傳授、發(fā)送、傳送或把信息傳給別人,傳遞觀源自地理和運輸方面的隱喻。傳播是一個訊息得以在空間傳遞和發(fā)布的過程,以達到對距離和人的控制。
傳播的儀式觀源自更為古老的觀點,傳播一詞與分享(sharing)參與(participation)聯(lián)合(association)團體(fellowship)及擁有共同信仰(the possession of a common faith)這一類詞有關。這一定義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與溝通(communication)。傳播的儀式觀并非只指訊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一個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如果說傳遞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圍拓展訊息;那么在儀式觀中傳播一詞的原型則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傳遞,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
一、儀式觀視角下的新聞觀
“在任何一個社會,權力都是一件被膜拜的東西,在民主政體中,權力是唯一被膜拜的東西?!雹趧P瑞將納圖勒·法朗士所說的“財富”替換為“權力”,來表達權力在民主社會中對大眾傳播的統(tǒng)治。
在第三章對“大眾”和“媒介”的思考中,凱瑞說到“現實是一種難得的資源,像其他稀有資源一樣,人們?yōu)榇四銧幬見Z;它被分配給各種目標和計劃、被賦予特定的意義與潛力;它被消耗、被保存、被合理化、被分配。權力的基本形式就是對這種資源進行界定、分配與展示的權力。因此,藝術家所描繪的以及作家所寫、言者所言、電影攝制者所拍攝、廣播電視所廣播的,同時也就是社會對現實的必爭之地。它不是脫離現實力量的觀念沖突,也不是技術的沖突,或社會關系的沖突,它是同時發(fā)生的、連動作用的觀念、技術和社會關系的斗爭。因此,首要的不是傳播效果的沖突,而是本身就是效果的行為與實踐的沖突。”③
“在我們這個時代,現實之稀缺在于我們缺乏接近現實的途徑。有說的就有聽的,有寫的就有讀的,有拍電影的就有看電影的,因此,你可以說我們是主動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的族類;但與此同時,你也可以說我們是無法接近實現這一奇跡機制的此等族類?!雹?/p>
根據凱瑞的描述,現實是一種需要權力才可以支配和建構的稀缺資源,普通大眾無法切實有效的接近事實。而我們平時所接觸的所謂的事實是各種現實生產機制——包括教室、期刊、書籍,甚至報紙、電影和廣播電視——根據階級沖突和地位沖突中掌握權力一方的意志所構建的。
根據傳播的儀式觀,可以將新聞理解為社會意識的產物。作為社會意識的新聞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新聞事實,另一部分是新聞報道者的價值觀、價值判斷。事實是作為新聞的本源,新聞是對事實的報道。但是這種對客觀現實的反應,并不是純客觀、不摻雜任何個人意識的產物。在記者采訪、寫作的過程中,在編輯選取稿件的過程中,都會有意無意的摻入個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而這種觀念和判斷是形成于統(tǒng)治階級所建構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的。
正因為現實是一種稀缺資源,所以掌握這種資源的必然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而現代大眾媒介的性質決定了,新聞和信息的傳播是單向的,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和回饋機制的模式。人們無法參與到對現實的決策過程,因為大多數人并沒有發(fā)言權。
這種擔憂在現今仍然有其現實意義,技術的進步、傳播方式的多樣和便捷,是否一定會促進人們對客觀現實的理解,建構意見的自由市場并使不同的意見彼此“交鋒”以達到一致,最終形成民主。特別是網絡的出現,很多人將其視為公共領域回歸的一劑良藥,但現實的情況并非如此理想。網絡在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運用傳播的儀式觀,對新技術進行分析來更好的理解傳播,并發(fā)揮其效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作用。
二、“技術不是一個人工產物,而是一個行動者”
“現代傳播手段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體驗與意識,改變了人們興趣和感覺的構成,改變了通常人們對活著與對所處的社會關系的認識?!雹?/p>
在《作為文化的傳播》的最后一章,凱瑞系統(tǒng)的論述了電報作為一種革新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凱瑞首先提出了研究電報影響力的必要性:第一,第一個通訊王國和許多工業(yè)王國的雛形出現在電報發(fā)明運用之后;其次,電子工業(yè)第一個真正的奠基產品是電報,第一個以科學和工程為基礎的工業(yè)也是電報;再次,語言性質也因電報而發(fā)生了轉變,意識結構與日常只是也隨著有所改變;最后,傳播因電報而產生分水嶺。
在考察電報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時,凱瑞認為其間存在三種關系:一,電報與壟斷資本主義的關系;二,公眾的想象;三,電報對日常觀念——思想、自然態(tài)度、實踐意常識——的影響。而他關注的焦點是尚未被研究的第三種關系上。
凱瑞提出電報對日常觀念的的研究應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電報對語言和新聞業(yè)的影響。其次是帝國。他集中描述電報如何改變日常事務中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方式,尤其考察進入實踐意識的時間的變化形態(tài)。
凱瑞通過商品市場和標準時間來審視電報對意識形態(tài)和日常觀念的影響。首先是商品市場,在電報發(fā)明之前,商品交易是以空間的形式出現。表現為,各個地區(qū)之間的商品價格互不相同,而且不同區(qū)域間的價格影響很小。而貿易則是通過地方之間的差價來賺取利潤。而電報出現之后,各個不同的地域可以在第一時間相互溝通商品的價格信息,這樣差價就變得越來越小,通過不同地域間的商品差價來賺取利潤的貿易形式逐漸消失。而隨之產生了一種新的、以時間為維度的商品交易形式——期貨。通過購買商品存積,待之漲價后出貨來賺取利潤。這些變化有賴于市場和商品體系的一些特殊變化。它要求信息的運動獨立于產品并快于產品,要求價格在空間上得以統(tǒng)一,還要求商品與代表商品的單據相分離。
電報對時間的影響表現為它促進了標準時間的產生。電報不僅將信息的傳播脫離出實體的傳播,而且可以反過來控制實體,在當時具體表現為控制火車的運行。在電報出現之前,美國各地都采用各自不同的時間,有時距離不遠的幾個城市間的時間卻大相徑庭。這就產生了很多問題,最為突出的便是火車時刻表。因為各地時間的差異,各地的旅客常常不能準確的得知到站時間并因此錯過班次,更為不幸的是相向而行的火車因此而對撞。基于這種原因,標準時間應運而生,而標準時間產生的前提,正是時間可以通過電報而相互溝通。
凱瑞并沒有評判電報對于日常觀念影響到底是好是壞,在前言中他也提到“論文并不旨在消除傳播與技術的矛盾或美國文化中的不確定性,而是把這些矛盾與不確定性當作一種源泉,探索他們”⑥“對那些是我們困惑的問題有更準確的了解”⑦并使人們“走出對傳播與技術進步田園牧歌式的陶醉、對其威力和統(tǒng)治的可怕的描述”⑧。
一直以來,無論是研究學者還是宗教都將技術看作是解決人類問題的一劑良藥,好像新技術的出現就能夠完全、徹底的消除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在凱瑞看來不是這樣的。
印刷品代替口語成為傳播信息的主要形式,這樣在空間上阻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而凱瑞在書中援引杜威的觀點認為“輿論只能在討論中、當討論在社會生活中變得活躍時才得以實現……我們所欠缺的是開展這種交流所必需的方法:即公眾得以形成并能夠產生意見的公共生活機制”⑨。由于新技術在空間上阻斷了人們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所以很難形成客觀、民主的輿論。
印刷品和電報如此,那么更先進的技術呢?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最后一章中說到“如果你還不能意識到技術必然會帶來社會變遷,還在堅持技術是中性的,仍然認為技術始終是文化的朋友,那么你實在是太愚蠢了”⑩。
“技術不是一個人工產物(artifact),而且是一個行動者(actor)?!雹蟿P瑞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對凱瑞和其他批判看待傳播技術的研究者來說,技術本身是有所指的。它能夠潛移默化的帶來某些變化——包括思想、政治、感知、社會、內容——而不取決于使用者。
現如今,新技術層出不窮。便攜式電腦、多媒體移動終端……在3G網絡的支持下,傳播的形式和手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當我們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時,是否還要保持似乎一貫為之的熱情,并簡單的認為技術的進步會必然的帶來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不必急著給媒介和技術定性,我們抱有的態(tài)度應該和凱瑞相似,那就是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研究,以求更準確的理解傳播與技術?!?/p>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⑾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8:4、66、65、65、1、7、7、8、60、6
⑩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2009年5月版,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134
(作者: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