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大項,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目前,我國高校大學體育教學普遍采用簡化24式太極拳作為教材,作者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體會,總結出幾點經(jīng)驗,以期推動太極拳運動的開展,促進身心健康。
關鍵詞: 高校太極拳教學 指導思想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教學評價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確定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原則是: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武術項目之一,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因此,太極拳自然成了廣大教師的首選內(nèi)容,很多高校的大學體育課程都把太極拳作為教學內(nèi)容之一。但在太極拳教學中,學生好動勿靜,如何恰當?shù)刂笇W生進行練習,提高學生學練的興趣和教學質(zhì)量,是我們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1.教學指導思想
增強學生體質(zhì)、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一直是體育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當前太極拳教師應當改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貫徹“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diào)應用”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2.教學目標
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指導下,太極拳基本目標應根據(jù)不同群體進行設置,因此對那些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大齡等特殊群體學生,太極拳教學的意義很大。只有針對對象的特點制定的目標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太極拳教學目標是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確定的,除了《大綱》中的5個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外,太極拳教學中,在促進學生技術技能發(fā)展的同時,還應養(yǎng)成運用太極拳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和習慣,并獲得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體現(xiàn)高校體育課程“多功能”的目標特點。
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手段和方式,直接影響到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方法要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努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1加強基本功的學練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武術基本功是學好任何武術套路的基礎,教學時要從武術基本功入手逐漸過渡到太極拳基本功。在練習太極拳基本功時要講解太極拳運動特點及規(guī)律,動作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要使學生了解太極拳身體各部位姿勢,對基本動作、動作組合進行強化練習,對手、眼、身、步的配合進行協(xié)調(diào)性訓練,在練習步法的過程中重點要體會虛實分明的特點,加強下肢力量的練習。在教學中以游戲的形式、比賽的形式進行基本功練習效果較好,可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3.2語言靈活生動
語言在教學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太極拳的過程中,通過對動作的講解、攻防方法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四兩撥千斤”的道理,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用簡單扼要、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動作,用動物形象姿態(tài)比喻動作,用提示性、啟發(fā)性語言為口令等,學生均能較快掌握動作。講解過程中不單純從技術層面,還要從文化層面引導學生理解,共同提高對太極拳運動的認識。
3.3重視直觀教學
示范是體育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太極拳教學以優(yōu)美的動作示范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在教學中可以進行正面示范、側面示范、背面示范;在領做時多以背面領做為主、配合鏡面領做進行教學。領做時的速度可以適當變化,在掌握動作后應在正常速度下練習。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在課前和課后都可布置作業(yè),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視頻調(diào)整動作,提高技術水平。
3.4合理運用完整與分解教學法
在太極拳教學中,挑選出其中較為復雜的動作提前學練。先進行完整的動作示范再分解教學,最后完整練習。對于簡單動作不宜過多分解,以免學生不能形成完整的動作概念。
3.5練習形式多樣化
太極拳教學以集體教學為主,練習形式尋求多樣化。集體練習、分組練習、個人練習在太極拳教學中靈活運用。
集體練習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使學生初步掌握動作的方向、路線;分組練習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或逐個輪流練習,其他人觀摩、評論、糾錯,或小組長領做或指揮練習等,要求學生既要獨立思考,反復體會動作,又要學生互相觀摩學習,分析糾正動作,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分析動作的能力,培養(yǎng)團結互助的精神;個人練習最好是在掌握了正確的動作技法后進行,其好處是進一步完善動作,鞏固動作技術。
4.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檢驗太極拳教學目標實現(xiàn)程度和促進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有效手段。高校太極拳教學的評價應貫徹“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diào)應用”這一指導思想,明確太極拳教學效果評價的目的所在,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原則,尤其對身體情況不盡相同的學生做到區(qū)別對待,充分體現(xiàn)促進和鼓勵性評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及終身體育意識,同時也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綜合評價。
5.建議
5.1太極拳教師要加強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的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武術道德。
5.2太極拳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太極拳的技術水平。
5.3太極拳教師要不斷探索和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5.4太極拳教師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使學生通過太極拳學習而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邱丕.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