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強調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還是未能走出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未能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思索,總是不自覺地運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幾年來,我一直在努力探討、思索并加以實踐著以“學生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形式。我認為,要想做到課堂提問有效,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師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由淺入深,連貫追問
中學語文中,有些課文,情節(jié)連貫,不宜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提問,以免提問瑣碎化。遇到這些類型的課文,我則抓住文中的一個發(fā)問點,可以是一個標點、一個字、一個詞語、一個句子。選準發(fā)問點后,從字面上、內容上、主旨,進行連貫性提問,引導孩子自主解決問題。
1.教師的提問要有吸引力。如《一雙手》一文,我在導入新授的環(huán)節(jié),采用談話的方式問學生:“你的手會做哪些事情呢?”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一雙手再熟悉不過,生活中這雙手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事情。然后我再出示圖片,問:“你們知道伐木工人的手做過哪些事情嗎?”如此提問,便可引起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使他們迫不及待地到書中尋找答案。
2.以文眼為發(fā)問點。有的課文中某一關鍵詞足以提挈全文,溝通文脈,我們便稱這個關鍵詞為文眼。顯然抓住文眼進行課堂提問,有助于閱讀教學的展開。所謂“提領一頓。自毛皆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如《藍藍的威尼斯》一課,“藍藍的”就是文中的文眼,教學中可從該詞出發(fā)進行連貫追問:“藍藍的”是什么意思?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威尼斯是個藍藍的世界?然后,以課文為依托,進行分組討論。接著從風景優(yōu)美等方面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思索,整個閱讀教學思路十分清楚。
3.從細節(jié)處發(fā)問。有的課文中的細節(jié)處的變化不僅暗示文章的發(fā)展,還有可能顯示課文的主線。教學中我就從細節(jié)處發(fā)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學會概括,自我抓住要領。如教學《草》時,提問:文中為什么以草為標題?草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這說明了什么?三個問題涵蓋了全文內容。從字面上、內容上、主旨上,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節(jié)奏緊湊,有助于學生自主合作地研究文本、研究內容。
二、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文本在抒發(fā)思想內容或主題中心時,往往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字、詞、句,它們往往與文本和生活有矛盾,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矛盾,提出相關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索,提取文本中心及所蘊涵的深層含義。
1.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引導學生質疑。如教學《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一課時,我直接導入新授,然后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一下子產生了興趣,問道:“‘我是一棵樹’是什么意思?”值得強調的是,學生提出了什么問題,一定要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書,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新的問題,把學生引向別處,那么就談不上“有效提問”了。
2.教材本身描寫的矛盾之處。教材在描寫時常常會出現詞語和詞語、句子和句子相矛盾的問題,這并不是教材真的有問題,而是教材背后隱藏著深層的含義。如《甜甜的泥土》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她一陣暈眩,幾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撲過去,雙手緊抓鐵欄使勁地搖著。”我在此提問:“這句話中描寫這個她的動作有哪些詞語?”然后進一步激疑激思:“這兩個詞語是反義詞,用在這里不矛盾嗎?”讓學生通過積極思維悟出“使勁地搖鐵欄”是未能見到自己孩子小亮而傷心,“暈?!北砻魉F在的生活并不如意。
3.教材描寫與學生的生活相矛盾。在語文教學時必須聯系生活實際,可有的課文中某些詞句的描寫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矛盾,此時可以抓住這個矛盾,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從而提煉文章的深層含義。提出一個帶有矛盾性的問題,可引起前面的幾段文章,有利于教師教學課文,也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去解決這個矛盾,提煉出文章的主旨。學生在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深入鉆研課本,理解文字的內涵,也可以養(yǎng)成自覺發(fā)現文章中的矛盾,自己去解答的習慣。
三、精簡數量,直入重點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許多課文會出現幾次對話或幾次事情發(fā)展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我們常常會以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提問,結果造成提問重復,或答案照本宣科,并沒有發(fā)揮作用,所以我們在提問之前必須通讀全文。
1.精簡提問數量,選擇直入重點,又能提領全文的問題。提問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逆向提問。學并不一定要按順序,采用變序的教學法有時更好。比如《最后一課》,可以用統(tǒng)領全文提問的方法。如果就他們的對話提出問題,又會令問題瑣碎繁多,答案重復簡單。為了讓學生自主思索,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再通過尋找答案,統(tǒng)領全文,回顧前文的內容。
2.要學會將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比如教學《草》,在引導學生分析紅軍戰(zhàn)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所以就要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紅軍戰(zhàn)士不遵守紀律呢?”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否定的,再進一步啟發(fā)他們:“‘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他們以自己的角度談看法,對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3.通過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化難為簡,化大為小。如《散步》一文,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這是怎樣的一家?”“從哪里可以看出文中的父親起到什么作用?”“又從哪里可以看出兒子的性格呢?”在這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課文重難點。
4.教師的提問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如在教《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一課快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你身邊有哪些像文中的樹一樣的人呢?”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fā)現清潔工人、公交車司機等人每天默默無聞、不計名利,他們也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這樣就把“問”與閱讀、寫作和做人聯系起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縱向、橫向發(fā)展,又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總之,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有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掌握好問題的藝術和技巧,是正確進行閱讀教學的關鍵。愿我們在進一步的學習研究中,能有所發(fā)現,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洪宗禮主編.語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孫云曉.孫云曉教育作品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4]童致和.中學語文教學法·初中教師進修用書.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