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意義
采用主體性學習策略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標倡導的三大學習法之一。主體性學習是指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指導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以知識形成過程作為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載體,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科學地發(fā)展。本文所談的就是主體性學習策略在化學不同課型實施的操作流程,目的是使其在縱深應用的層面上進一步發(fā)展,從而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二、理論依據(jù)
主體學習策略,活動式教學法;
一般發(fā)展教學論,目標分類依據(jù)及方法論。
三、研究歷程
1.構建不同類型的課
依據(jù)化學課堂所完成的“三維”課堂目標,可以將課堂分為概念課、講評課、方法課、實驗課、一線串珠課等。
2.操作方法設計
以學生的身份、學生的認知水平、方法底線來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主體點,在主體性學習的層面上設計不同的類型課的操作細則,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改革主體評價方式
改革過去單一的分數(shù)評價為綜合素質評價,運用綜合指標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及創(chuàng)造能力有機結合,實施整體質量評價。具體操作如下:
(1)對學生學習質量采用“筆試+口試+操作”等形式,以“知識+能力”為主要內容來評價學生,其評價指標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動手操作能力、推理觀察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及決策能力。
(2)淡化不同個體間的相對評價,重視同一個體的絕對評價。
4.重視學生學習的自我評價
在課堂上,盡量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活動進行總體評價,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5.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要真正做到走下講臺,俯下身子,既不失師道尊嚴,又有朋友間的友情、信任與合作,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尤其是后進生,對他們要少批評、多鼓勵,從而建立起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產(chǎn)生與教師合作的欲望。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才能樂學、苦學,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具體課型的操作細則
1.概念課
從概念的構建來看,多采用以舉例、實驗、歸納、對比為突破口,從而發(fā)現(xiàn)其共性與本質特征,進而采用描述性的方法揭示概念,然后發(fā)展內涵與外延并加以應用、深入和發(fā)展,體現(xiàn)化學學科以物推理,以理識物的認識構建過程。所以,概念課的主體表現(xiàn)在:
(1)舉例發(fā)現(xiàn)共性,歸納提取的環(huán)節(jié)上。
(2)應用學習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環(huán)節(jié)上。
2.講評課
講評課的目的主要是評知識、評方法、評錯因、評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為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以活動作為推動教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3.方法課
學會學習是走向主體的前提,而方法的形成則是首當其沖,只有使學生主動獲得方法,學習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轉化為一種成長進步的內趨力。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讓學生回想用到的方法;在學生回答基礎上追加關鍵詞逐步構建方法網(wǎng)。實踐中取得較好的做法有:
(1)總結概念形成中涉及的方法。
(2)總結學習中的思維方式。
(3)總結實驗中的設計方法。
(4)總結練習中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4.實驗課
化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離開了觀察實驗學習化學,就好像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在這方面,我的一貫做法是:演示實驗改分組;分組實驗求設計;主體探究式發(fā)現(xiàn);實驗報告單獨寫。
5.一線串珠課
一線串珠課主要應用在復習課上,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夠使較為散亂的知識變得相對集中,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重組和應用。這種課的設計應遵循:首先,要選好線,并且線能夠串珠,有珠可串;其次,珠在線上能夠被串。通過幾年的摸索,我得到一些一線串珠的課題:
(1)以內容相同但產(chǎn)生的途徑不同的一線串珠。如,中學化學放熱的形式有哪些?化學上有幾種除油污的方法?其原理相同嗎?
(2)以方法不同的一線串珠。利用間接法實驗有哪些?利用歸納法研究的問題有哪些?
(3)以生活實物為載體的一線串珠。如,自行車、摩托車應用了哪些化學知識?
(4)以特定空間為研究對象的一線串珠。如,教室中、運動場上有哪些化學知識的應用?
五、實踐效果
1.學生走上主動學習的舞臺,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2.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意志、信心、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3.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4.促使教師雙重身份的形成,完成主體性學習設計的教師首先是學生
5.教師備課行為發(fā)生了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主體性學習層面上的設計
參考文獻:
周軍著.教學策略.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zhèn)下冶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