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主渠道教學的重要的有益的補充和輔助,高校創(chuàng)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應堅持形式多樣性和主題導向性有機結合、實現(xiàn)“兩個課堂”優(yōu)勢互補、以及以構建長效機制為出發(fā)點和著眼點為基本原則,最終形成主題引導、打造精品、力求長效的工作機制,方能保證其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價值;原則;路徑
一、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的價值
本文中的第二課堂是相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教學而言,且并非專指哪一門具體的課程,而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外的,由學生自愿參加的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教學活動總稱。而特色主題活動指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中主題色彩鮮明、風格與眾不同、符合校情學情特點、開設持續(xù)事件較長的課程形式或活動形式,屬于主題和特色均比較鮮明的第二課堂形式。
第一課堂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發(fā)揮著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但由于其規(guī)范性的教學內(nèi)容,規(guī)定的課時限制,較為固定的教學環(huán)境,相對單一的教學方式,導致其存在著教學內(nèi)容上關注熱點問題不夠,教學形式上靈活性不高,教學互動性不足,實踐性教學無法開展,部分教師缺乏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滲透、融匯到教學中的想法和做法,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主渠道作用的發(fā)揮。同時,課堂教學也往往難以使學生獲得更加真切的體驗,從而難以產(chǎn)生心靈的震撼和感動。而“第二課堂則是建立在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之間的、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的、可以承載更為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內(nèi)容的教育陣地和渠道,具有豐富性、開放性、自主性、互動性、靈活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
二、以特色主題活動為載體創(chuàng)設第二課堂的基本原則
1.形散神不散,服務主旋律
貫穿于第二課堂的弘揚主旋律的思想主線的原則不能放棄。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diào):“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這就是新時期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指導方針,就當前的形勢而言,則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以緊貼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的課程內(nèi)容和形式,引導學生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的努力方向。
2.科學合理定位“兩個課堂”的關系
以現(xiàn)有四門主干課程為主體的“第一課堂”教學,是各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載體,而“第二課堂”的創(chuàng)設,其活動的范圍、頻率、工作投入等方面應有必要的限度。應科學合理地定位兩個課堂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第二課堂不可或缺,但重視第二課堂不能越俎代庖,其作用和角色應是第一課堂的重要有益的補充和輔助。一是要補充第一課堂教學中的某些不足,諸如感性素材少,實踐性、互動性不足等。二是要輔助第一課堂的學生的課下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學習以及師生互動學習等,進一步強化和優(yōu)化第一課堂教學的綜合實效性。
3.著眼長效,重點選擇,突出特色
可持續(xù)性不高可以說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課堂創(chuàng)設運行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某些高校的第二課堂呈現(xiàn)短期效應,
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貪大求全,重點不突出,活動形式開設了很多,一哄而上,一股子熱情,之后便淡化、淡出、淡忘,在擇優(yōu)選擇、重點突破、突出特色上做的工作不夠;二是創(chuàng)設之初缺乏科學設計和長遠眼光,某些第二課堂在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設置不合理,無法切合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導致師生參與度不高,又不愿意主動靈活調(diào)適,造成師生的雙重疲勞,無法維系。因此,我們認為,在第二課堂開設之初,就應明確精品意識,特色意識,長遠意識,并在具體的實行過程中依據(jù)其實效進行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真正形成促使第二課堂持續(xù)有效開展的良好機制。
注:本文為2011年燕山大學“‘紅色旋律’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研究”學科梯隊建設成果。
參考文獻:
劉大允.基于優(yōu)化第二課堂活動設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
(作者單位 河北省秦皇島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