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zhèn)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后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老北京的城池,基本保持為明代的格局,是以紫禁城(宮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nèi)城、外城,共四道城池。
1901年《辛丑條約》后,各使館為謀京津間交通之便利,于正陽、崇文二門間,擅辟一門,名“水關(guān)”,以便自東交民巷徑達火車站。又于東便門之南、西便門之南、永定門之東各辟一門,將火車引入北京城內(nèi)。
民國三年(1914年),首拆正陽門甕城,并于城樓左右各辟二門洞以利交通。民國十四年(1925年),于正陽、宣武二城門間辟二
連體門洞,名和平門。四十年代初,侵華日軍在朝陽門南辟啟明門,在阜成門南辟長安門:1945年后,啟明門改名建國門,長安門改名復(fù)興門。
昔年,皇城只有東安、西安、地安三門可由百姓通行。民國后,在天安門東皇城辟一門日南池子,天安門西皇城辟一門日南長街:后又于東安門之北辟一門日花園口,外對翠花胡同:在地安門西辟一門日北柵欄,外對廠橋大街。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設(shè)總統(tǒng)府于皇城內(nèi)之南海,因就皇城南墻之寶月樓下辟一門,日新華,即今中南海之南門。護城河寬窄深淺各不一。寬可至50米,窄僅3~5米,深達3米有余,淺不足1米。各門以石橋跨越護城河與外部相通。河水自京西玉泉山諸泉及京北白浮諸泉,匯為河流,稱長河,流至內(nèi)城西北角注入護城河,分別向東、向南環(huán)城而流。
一道又一道方方正正的城垣,穿插著整齊如棋盤的街巷,是老北京城市布局的鮮明特色之一,其二為:以皇室建筑為主體,排列城內(nèi)主要建筑形成一條自南而北長達近8公里的中軸線為全城骨干。這條中軸線以外城的永定門為南起點,以內(nèi)城北部的鐘、鼓樓為北終點。這種城市布局和有意突出的中軸線,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皇權(quán)至上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