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傳諸本中的“常道”,原文應(yīng)為“恒道”。而根據(jù)“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義應(yīng)該是“心交天地,循環(huán)不已”,根據(jù)《老子》原文語境分析,“恒道”的意思應(yīng)該是“體悟自然之道”,故“恒道”與“常道”不是完全同義詞,世傳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實屬封建陋規(guī)(避諱)下的無奈之舉。
關(guān)鍵詞: 《老子》;恒道;常道;本義;引申義
中圖分類號: B223.1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7387(2012)04-0108-02
《老子》世傳諸本互有差異,但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諸本皆同。兩千多年以來,“常道”一詞,無人質(zhì)疑,直到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甫知“常道”的原文應(yīng)為“恒道”。世傳諸本改“恒”為“?!钡脑蚴?,避漢孝文帝劉恒之諱。那么“?!迸c“恒”是同義詞嗎?
一、古文字中“恒”字與“常”字的本義和引申義
《說文解字》對“恒”的解釋是:“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盵1]古文“恒”字,左邊的“忄”也在“亙”的上下兩橫之內(nèi),“亙”內(nèi)“日”字為“舟”字?!皝儭弊值纳舷聝蓹M,即釋文中所說的“二”,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釋文的意思是:“長久。由‘心’和‘舟’在天地之間往返不已會意,(會意的角度是)以‘心’為‘舟’循環(huán)往返(于天地之間),為恒?!焙喲灾骸昂恪钡谋玖x是:心交天地,循環(huán)不已?!疤斓亍奔础白匀弧?,“心交天地,循環(huán)不已”的意思是“體悟自然”?!伴L久”一義沒有“心交天地”的意思,因此“長久”不是“恒”的本義,只是由本義的部分內(nèi)容——“循環(huán)不已”引申而來。
《說文解字》對“常”的解釋是:“下裙也。從巾,尚聲。”[2]意思是:“下衣裙子為常。由此可知,“常”字的本義是裙子?!墩f文解字注》說:“(常)引申為經(jīng)常字?!盵3] 意思是:“‘?!囊炅x是經(jīng)常之常?!币簿褪钦f,“常”的引申義是“長久”?!稜栄拧め屧b》對“恒”和“?!钡慕忉屖牵骸暗洹⒁?、法、則、刑、范、矩、庸、恒、律、戛、職、秩,常也?!盵4]這說明“?!焙茉缇陀辛恕伴L久”一義,而且是古代“長久”一義的標(biāo)準(zhǔn)詞、常用詞,否則不會用“常”解釋那些兼有“長久”、“不變”之義的多義詞。
通過分析“恒”與“?!钡淖至x,可以看出,只有當(dāng)“恒”為引申義“恒”字,“?!睘橐炅x“?!弊謺r,“常道”與“恒道”才是同義詞,都是“長久之道”、“永恒之道”的意思。無論“恒道”變“常道”,還是“常道”變“恒道”都屬于同義替代,對《老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都不會產(chǎn)生影響,歷代注家對“常道”的解釋也都適用于“恒道”。問題是,“恒道”之“恒”,《老子》用的是引申義“恒”字呢?還是本義“恒”字呢?如果《老子》用的是本義“恒”字,那么“恒道”與“常道”就不是完全同義詞,兩者的替代也就不再是同義替代關(guān)系,歷代注家對“常道”的注釋也就不再適用于“恒道”,仍然按照對“常道”的解釋來理解“恒道”,也就不能正確領(lǐng)會《老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那么“恒道”之恒究竟是本義“恒”字呢?還是引申義“恒”字呢?這直接關(guān)乎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值得探究。
二、《老子》原文中“恒道”之“恒”應(yīng)為“恒字”本義,而非引申義
世傳本《老子》中的原文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辈瘯独献印分械脑臑椋骸暗揽傻酪?,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盵5]原文中:第一個“道”是老子思想的學(xué)術(shù)名稱,第二個“道”當(dāng)“說”講,第三個“道”是你的學(xué)術(shù)思想的名稱。第一個“名”是老子的學(xué)術(shù)思想,第二個“名”當(dāng)“說”講,第三個“名”是你的學(xué)術(shù)思想。先代入本義“恒”字:“我的道可以說,但不是你體悟自然所悟出的道;我的學(xué)術(shù)思想也可以說,但不是你體悟自然所悟出的思想?!币簿褪钦f,體悟自然各有所得:管子悟出法家思想,老子悟出道家思想,孔子悟出儒家思想,孫子悟出兵家思想……。再代入引申義“恒”字:“我的道可以說,但不是你的長久之道、永恒之道;我的學(xué)術(shù)思想也可以說,但不是你的長久思想、永恒思想?!彪m然都能講得通,但是,因為“長久之道”、“永恒之道”不如“體悟自然之道”明確、具體,所以引申句不如本義句。
再看下文中的“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盵6]句中:“無”指(萬物)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有”指(萬物)從有到無的消亡過程,“無”、“有”的變化過程就是下文中的“玄之又玄”之玄變;“妙”指細微的變化;“徼”指邊界,在此借指事物的邊界——特征、特性、生克關(guān)系。先代入本義“恒”字:“所以,體悟(萬物)的生成過程,是需要的,用來觀察從無到有的細微變化;體悟(萬物)的消亡過程,也是需要的,用來觀察事物的特征、特性、生克關(guān)系?!痹俅胍炅x“恒”字:“所以,長久、永恒的(萬物)生成過程,是需要的,用來觀察從無到有的細微變化;長久、永恒的(萬物)消亡過程,也是需要的,用來觀察事物的特征、特性、生克關(guān)系。”本義句:“體悟玄變”是觀察自然規(guī)律的最高境界,與句中的其它成分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意思鮮明的句子。引申句:“長久的玄變”、“永恒的玄變”意思空乏,不能與句中其他成分構(gòu)成意思明確的句子。兩相比較還是本義句強于引申句。
再看下文中的:“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盵7]整句話的意思是:“(萬物)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與從有到無的消亡過程,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生成過程的開始之時,也就是消亡過程的開始之時;消亡過程的開始之時,也就是生成過程的開始之時;這兩個過程都被稱為玄變。兩個玄變過程,循環(huán)演進,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必由之道(規(guī)律)?!痹摼渑c前面的“體悟自然”、“體悟玄變”前后呼應(yīng),連貫成文,渾然一體。
“恒”為本義恒字時,“恒道”、“恒無”、“恒有”、“玄變”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貫而下,把“體道”、“悟道”表述地一清二楚。“恒”為引申義恒字時,各句句意含混不清,上下文意也不貫通,所要表述的意思也不明確。所以從上下文來看,“恒道”之恒也應(yīng)該是本義“恒”字。
三、結(jié)論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恒道”之“恒”是本義“恒”字,不是引申義“恒”字,“恒道”的意思是“體悟自然之道”,與“長久之道”、“永恒之道”的“常道”不是完全同義詞。以“常道”易“恒道”實屬在封建陋規(guī)(避諱)下的無奈之舉。
參考文獻:
[1][2]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1963年版,第286、159頁。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 2007年版,第626-627頁。
[4]胡奇光、方環(huán)海:《爾雅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14頁。
[5][6][7]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21、224、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