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為學生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贊嘆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以客觀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導師地位:凡是在自己以為有一些知識的領域,對孩子的觀點橫加干預,一定要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才把它解釋為正確。
可見,老師的疏忽或步入教育誤區(qū)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感。那么,作為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農村學生的自信心呢?
一、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過:“凡是兒童能自己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這要求家長因勢利導,尊重孩子的愿望,相信孩子雖小,但是具有巨大的學習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Γ瑥亩囵B(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1.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這主要是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做好自我服務,教師放手讓孩子去做,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千萬不要嫌孩子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對,甚至干脆不讓孩子插手。否則不僅剝奪了孩子學習、發(fā)展機會,更無疑是在向孩子暗示:你沒有能力做好這些,從而使孩子喪失信心,甚至造成孩子處處依賴別人的不良心理。
2.讓孩子分擔適當?shù)募覄?/p>
孩子雖小,但也應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要把孩子當作溫室里的花朵,更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搞破壞而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潛能。只要家長認為他行,相信他行,孩子就自然會產生自信并主動去動手動腦,勇于探索、嘗試,從而獲得較快的發(fā)展。因此,基于信任孩子這一點,家長應常說“你能行”這句話,并盡量滿足孩子“我自己來”的需求。
二、對孩子要多作肯定性評價
學生判斷能力較弱,老師的心理投射是他們形成自我評價的主要來源,這在小學低年級尤其明顯,學生需要從老師給予的肯定性評價中確立自信心。生活中,教師經常性的否定和指責,就會使孩子的自信逐漸消滅。因此,教師與學生相處時,特別是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讓學生感到老師、父母喜歡他、尊重他,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可愛之處,不要吝惜贊美之詞,可以給學生寫些激勵性語言,這樣,他就認為自己確實是這樣,遇事敢于自己動手去做。
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評價形成了期待效應。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我們?yōu)楹尾粷M足他呢?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學會自主、自強、自信、自立,還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態(tài),何樂而不為呢?
三、老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亮點和特長,給予贊賞和鼓勵,不要吝惜自己的美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細心的教師就注意孩子的“獨特方式”,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某種特長、潛能,熱情的因勢利導,并及時地加以肯定、鼓勵以及創(chuàng)設條件等手段來強化它、發(fā)展它,并把這種信息及時地傳遞給孩子,讓他意識到在某些方面,他并不比別人差,甚至比他們強百倍。只要孩子有了這種意識,他就會不斷克服自卑心理,并逐步走向成功。
四、不對孩子要求過高,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家長普遍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與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期望過高。父母對孩子發(fā)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應,應考慮自己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孩子。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xù)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就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
另外,有些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也是不實際的,這忽視了孩子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孩子做事總是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的,這是發(fā)展規(guī)律。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過急都不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再有,有些盼子成才的家長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慣于橫向攀比。例如,每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之處,便對孩子說:“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畫得比你強多了!”……以別人的優(yōu)勢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家長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孩子趕上別人,但這種橫向攀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做到以上幾點,我們有理由堅信,能夠解決農村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只有充分的自信,才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
(作者單位 遼寧省建平縣建平鎮(zhèn)建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