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從內容入手,在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在交流中打好基礎,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在啟發(fā)中挖掘素材,在激勵中體驗成功,從而促使學生“有話可說”,作文言之有物,同時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增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關鍵詞:小學;作文;指導;內容;素材 《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睂W生作文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材料可寫”,教師要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從內容入手指導小學生作文,促使學生“有話可說”,作文言之有物,同時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增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那么,作文指導該如何從內容入手呢?筆者從下面幾方面來談談看法。
一、從內容入手,在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各種機構積極開展各項技能培訓,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各中小學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教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這些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材料內容。教師可根據作文的訓練要求,結合學校的專題教育,利用班隊會、課外活動時間,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訓練同步。
二、從內容入手,在交流中打好基礎
文字是表達思想的符號,“說”是內部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的橋梁,想得清楚,說得就清楚,寫出來就明白。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已證明,從說到寫是行之有效的訓練途徑。
例如,每次課外組織一些節(jié)慶活動、科技活動及參觀訪問后,安排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也要讓學生先說后寫。在交流時,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逐步做到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條理地具體講述。學生在這樣的交流中回憶生活,想象情景,再現(xiàn)情景。學生“常說口里順,提筆手不笨”,寫起作文來就能下筆如有神了。
三、從內容入手,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學生作文材料有來自直接的生活,也有來自間接渠道的生活,這就是閱讀。教師可以經常組織指導、鼓勵學生閱讀書報,收聽廣播,觀看影視,從他人他地區(qū)的社會生活、自然生活的報道與介紹中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驗,并觸發(fā)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從而形成作文材料。這樣積累吸收得越多,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積累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寫讀書筆記(如: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佳句、內容要點,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開頭、結尾,原文照錄),也可以把自己對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寫出來等等,形成平時作文信手拈來的內容素材。
四、從內容入手,在啟發(fā)中挖掘素材
許多學生認為只有反映人物的好思想、好品德的人與事,才能寫進作文。當然作文要寫有意義的事,但并不是有意義的事都是好人好事。因而,教師要鼓勵學生寫出自己感受較深的事與人。其實,留心觀察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寫作素材。學生在與別人的日常交往中,就有許多的素材,這就要求教師啟發(fā)學生善于捕捉,挖掘素材。如可以讓學生采訪自己媽媽的童年,了解媽媽小時候的生活狀況,了解媽媽童年時玩的游戲,了解媽媽兒時的趣事等等,然后再指導學生在日記中或作文中寫一寫“媽媽的童年”。這樣啟發(fā)指導,幫助挖掘素材,不僅增進了學生和家長交流的深度,也提高了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素材的興趣和能力。
五、從內容入手,在激勵中體驗成功
心理學家指出,教師的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特別是小學生,在教師充滿愛的鼓勵下會充滿自信,積極向上,充滿成功感。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隨時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并及時給予肯定表揚。教師在面對不同學生,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運用各種激勵方法,使學生在寫作文時體驗到一種極有興趣的成就。
總之,作文是比較綜合的一類語文知識,教好學生寫作,就要給學生“指導內容”,指導學生挖掘一道涓涓溪流,讓學生的作文從內容入手,在活動、交流、閱讀、啟發(fā)中,積累素材,引導學生作文從內容上“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張化萬.現(xiàn)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M].語文出版社,2002-04.
[2]曾紹南.作文指導的大膽“放”與小心“改”[J].小學教學參考,2009(3).
[3]陸明瓊.讓作文變得“不再難”[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9(3).
[4]張海芹.如何進行作文指導[J].新課程(教研),2011(7).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后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