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一定離不開語言的訓練。入選小學課本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亮點俯拾即是,似乎都可以成為語言的訓練點,但無論是課堂時間還是學生有效注意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對這些亮點要合理地作出取舍,否則課堂就會顯得松散,由于面面俱到,最后造成亮點不亮,面面不到,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學生也會因為忙于應對而無法深入理解,語文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實現(xiàn)語言訓練的有效和高效,我認為就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細讀文本,放眼全文,找準主線,深入挖掘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教師在明確文章的目標及重難點之后不要急于設計具體的教學點,而要反復琢磨,找準文章的主線,圍繞主線,對文章進行甄別、篩選,在選定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去深入挖掘語言點,設計具體的訓練方式。如北師版六年級上冊《荷塘舊事》一文,首先要抓住荷塘的自然美與和諧美這條主線,圍繞這條主線所貫穿的兩部分內(nèi)容,分別設計了兩個訓練點:(1)讓學生體會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2)感受熱鬧的場面并學會刻畫這樣的場景,從而使“感受”和“訓練”兩條腿同時走,交叉著走,既去除了原來那種光“感悟”不訓練的空洞,也去除了光“訓練”不“感悟”的那份枯燥,由于兩者有機結合,就可保證閱讀的高效性。
二、明確學段目標,做好學情分析,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狀態(tài),有的放矢
在聽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對訓練點的難易程度把握不好,從而降低了語言訓練的時效,對低年級學生和有一定閱讀、寫作經(jīng)驗的高年級學生訓練的層次是有區(qū)別的,低年級更多的是從詞句的積累和運用這一角度入手,高年級更多的是從布局謀篇、表現(xiàn)手法這一角度出發(fā)。如一位五年級的老師在教《梅蘭芳》一文時,僅讓學生找找四字詞語;一位二年級的老師在教《北京》一文時,讓學生體會首尾呼應,我想這樣的訓練都是無效的。訓練過易或過難,都會影響學生??勺罴延柧汓c在哪里呢?就需要教師明確目標做好學情分析,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下果子,這種感覺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確定好訓練點之后,采用合適的訓練方式既能保證訓練的效果,又可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時效。在日常教學中常見的訓練方式有以下幾種:
1.比一比
通過對比句子,就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兩種表達形式所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而且也能發(fā)現(xiàn)對比句、段落之間的差異所在,這種方法對低段學生更為適用。低段學生由于認知水平及表達能力有限,很難感受到文中的好詞好句,而借助對比的方法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句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里,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從而將訓練落實到位。
2.換一換
針對句子中的關鍵詞,可以引導學生替換其他詞語,一方面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明白了語言表達要精準,這種方法對中高段的學生更有效,因為他們已積累了一些詞語,可選擇的范圍就更廣一些。
3.讀一讀
“在讀中感,讀中悟”已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聲情并茂地朗讀是一種示范,更是一種啟發(fā)。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長城贊》時,通過其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到詞與詞的對仗、呼應,隨后又出示了幾幅對聯(lián),強化對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這種方法低段、高段都適用。
4.寫一寫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通過運用不斷提升說和寫的水平,這是一個內(nèi)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誘之、導之,學生體味之、仿效之,邊涵詠玩味,邊練習寫作,讓教材這個“例子”成為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橋梁。在教《荷塘舊事》一文時,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刻畫熱鬧場景的表現(xiàn)手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一寫生活中這樣的熱鬧場面。
總之,言語是一種技巧,要掌握它,必須憑借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讓學生聽聽它的聲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體溫”。通過多次、反復的訓練,學習理解,從而達到運用與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正如賈志敏老師所說:本事是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爾勒農(nóng)二師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