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guī)定的三年級以上學生的必修課,包括勞動與技術、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四大指定領域?!毒C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中的某些內容,在小學的某個階段可根據(jù)需要獨立開設。”因此,很多學校在課程安排上把“信息技術”和“綜合實踐”人為地割裂成“兩門課”,分別安排兩位不同的老師來擔任教學。
那么,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老師,如何真正實現(xiàn)《綱要》中“要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過程之中”的要求?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背景下有效指導信息技術教學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做法。
一、聯(lián)系學習生活,激發(fā)探索欲望
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生的其他學科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學習中出現(xiàn)的有實際功用的信息,有利于形成主動探索的學習心理,有利于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聯(lián)系實際的任務驅動下,更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更有攻克信息技術難關的毅力。
我在教學《復制與粘貼》這一課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教材改成了“校園的花朵真鮮艷”:從攝影興趣小組的同學那里找來了許多拍攝花圃的數(shù)碼照片。我選了一些作品,把它制成幻燈片,在導入課時進行展示,學生一個個看得“贊不絕口”,從而做到了“課伊始,趣亦生”,并且讓學生在一種美的環(huán)境中學習。
二、轉化生活場景,提高人文修養(yǎng)
信息技術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場景轉化為信息技術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感到親切,產生學習激情,提高學習質量。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也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學“額外的收獲”。
例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同學們了解到小香蔥是我們白塔的特產,并且在校園一角開辟了種植基地,在精心管理下,小香蔥長勢喜人。如何幫農民伯伯把家鄉(xiāng)的小香蔥推銷出去呢?同學們在學習了制作幻燈片后有了主意:可以制作一些幻燈片把它發(fā)到網絡上去,這樣既簡單,又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都來了解白塔。
三、解決生活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要讓信息技術學習更有價值,教者就應更多地關注學生,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不能僅停留在練習的層面上,滿足于基本技能的掌握,要在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適時適地,學以致用。
如在學習《文字處理》內容時,正好學生都在忙著設計“倡導低碳生活”的宣傳海報,于是我讓他們自己先去試著用Word2000去做。由于這個軟件我們只是在練習漢字輸入時使用過,在制作班報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怎樣得到一張大小合適的紙,怎樣設置紙的邊距,怎樣排版、怎樣插圖片……遇到問題后我讓他們利用“幫助”菜單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使用“幫助”菜單的好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果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不懈,學到了很多新發(fā)現(xiàn)的知識,班報很快完成了,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內化
信息技術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抽象的名詞,學生缺乏感性認識,認識起來很困難,教者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概念通俗易懂。
例如,《保存文件》一課中的“文件夾和文件”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硬盤中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文件夾,文件夾中還有下一級文件夾?”這些學生很難理解。我在教學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幫助學生理解:如果全校學生都在操場上自由活動,你的爸爸來找你,很不容易找到;如果你在班中上課,你爸爸根據(jù)你幾年級、幾班、第幾小組很快就能找到你。而硬盤也是一樣,它的容量很大,如果把文件隨便丟進去很難找到,所以我們也給硬盤“分班”,即分成不同的文件夾,將功能不一樣的文件一組一組分開保存。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作為綜合實踐的一大領域,在教學中只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使學生更主動有效地掌握這一工具,同時讓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如虎添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白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