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漢字都像一張充滿感情向人們訴說著生活的臉。
——詩人鄭敏
詩人的這句話,讓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不禁有所思慮:漢字是有情有義的。但是,面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jīng)驗有限的低年級學生,怎樣將漢字構(gòu)成的詞語教得有效?怎樣讓詞語教學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修訂稿)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指出: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這些表述,給了筆者實施低段詞語教學一些啟示。
一、文本是詞語教學的載體
縱觀蘇教版現(xiàn)行教材,不光入選了一篇篇題材豐富、語言規(guī)范的范文,而且與之匹配的幀幀插圖活潑、精美,特別讓低年級的學生喜聞樂見。文本中的插圖,將成為學習活動的有效資源,合理利用插圖將是重要的解決策略。
策略一:利用插圖,積累詞語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小河與青草》一文中,出現(xiàn)了“青青的小草”“你的水真清啊”“碧綠碧綠的”等關(guān)鍵詞句,給學生再現(xiàn)了一幅幅文字畫面。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語言,一定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中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中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边@時,可以充分利用插圖這一資源,使其在課堂學習中發(fā)揮優(yōu)勢。
師:(出示插圖)在這個美麗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河。
生:我還看到了小草。……
師:睜大眼睛,仔細看,小河是什么樣的?
生:小河是藍藍的。(學生根據(jù)畫面色彩如實匯報)
師:哦,那是天空的顏色。能把天空的色彩映在水里,看來,小河的水?(欲言又止)
生:(恍然大悟)小河的水是清清的。
(相機出示詞卡,認讀清清的小河)
師:你喜歡河兩岸的小草嗎?
生:我喜歡,因為它們長得青青的。
(出示詞卡,認讀青青的小草)
師:還有什么也是青青的?
(相機比較“清”“青”,學生在看圖感知、讀詞內(nèi)化的基礎(chǔ)上認識:“青”是表示顏色的,并舉了“青山、青蟲、青菜、青蘋果”等這一類有相同顏色特征的詞語,而“清”,引導學生從偏旁可知,與“水”有關(guān)。)
師:這么青的小草,還可以怎么說?
生:綠綠的小草。
生:碧綠的小草。
生:碧綠碧綠的小草。(相機出示詞卡:碧綠碧綠)
師:你最喜歡哪一種小草?
生:我最喜歡“碧綠碧綠”的,因為這樣的小草很綠,非常綠。
師:那“雪白”和“雪白雪白”哪個更白?(生答)
師:比“火紅”更“紅”的是什么詞?
生:火紅火紅。
憑借插圖這一鮮明的形象,自覺或不自覺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文本中新出現(xiàn)的詞匯的理解,而且擴充了課堂容量,同時豐富了語言積累。
策略二:詞句互換,積累詞語
例:《小河與青草》第2自然段【小草對小河說:“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薄?/p>
指名讀。
師:聽,小草在稱贊小河呢!小河的水真清啊,清得怎么樣?
學生根據(jù)原文回答。
師:一眼能看到底,那能看到什么?
生:能看到水底的鵝卵石。
生:能看到水草。
生:能看到水底做游戲的小魚、小蝦。
師:這樣清的小河,可以用這個成語來贊美它。(出示:清澈見底)(指導讀準、讀順、讀熟)
師:不過,我們平時看到的小河可不是這樣的,能給大家說說嗎?
生:不像書上說的,反正,不能一眼看到底。
生:它是黑乎乎的。
生:水面上漂了很多臟東西,有樹葉,有垃圾袋,還有死魚。
……
師:是啊,這樣的小河里有渾濁的泥水。(相機認讀“渾濁的泥水”)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并不豐富,找準文本中的重點詞語和關(guān)鍵句,不僅僅讓他們讀準、讀順,還要利用文本來讀懂,這才能達到詞語教學的目的。
二、生活是詞語教學的源頭
例:《小河與青草》第5自然段【小草說:“這也要感謝你呀,是你給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薄?/p>
這一段中有個關(guān)鍵詞——“干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它的意思是:草木由于衰老或缺乏營養(yǎng)、水分等而失去生機。如果把這些科學規(guī)范的語言告訴學生,他們只會多一些語言理解障礙。
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讀到語言文字與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绷粜纳?,不乏“干枯”的事物。
師:你見過干枯的東西嗎?
生:這些天一直不下雨。爺爺說,菜園里的菜葉子都變黃了,變得干枯了。
生:老師,你看,圍墻那兒的絲瓜就是干枯的。
由此看來,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生活映象或多或少地留在了他們的大腦里。他們對生活也充滿了情趣,只是缺少了表達的時機,或不知怎樣表達。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和語文是相通的,語文老師就要有強烈的整合意識,把語文和生活巧妙地糅合到一起,用生活中無窮的資源來詮釋語文中書面的、符號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饒有情趣地積累豐富的語言。
三、兒童是詞語教學的主體
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特別強烈,對感興趣的事物會報以極大的關(guān)注熱情。根據(jù)兒童這一年齡及思維特點,教者不妨以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來組織有效的詞語教學。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春筍》中有這么一句:“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這句話用打比方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春筍的外形和可愛。但是,對沒有留心過春筍外形的農(nóng)村孩子來說,會有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他們:“淺褐色”是什么顏色?裹著的淺褐色的“外衣”是什么?“嫩生生”是種什么感覺?春筍怎么會像“嫩生生”的娃娃呢?……
感謝教材的編者,在萬物萌發(fā)的大好春光里安排學習這一課。于是,筆者把春筍這一實物帶進了課堂。
師:見過真正的春筍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砹艘粋€。(出示實物)
瞧,什么樣子?
生:它像一座小小的寶塔。(下圓上尖,的確像)
生:它像恐龍的牙齒。(這個學生真敢想)
生:它外面包著一片一片的殼子。
師:這一片片的殼子是春筍穿在外面的衣服,叫——
生:外衣。
師:知道嗎?這外衣的顏色就是——
生:淺褐色。
(相機出示詞卡:外衣 淺褐色)
指導學生認讀、積累。
師:看老師把春筍的外衣脫掉。哎呀,這衣服穿得可真多;一層一層的,包得多緊啊!
你想到了句子里的哪個詞?
生:裹。
師:里面的筍肉又是怎樣的?
(巡走教室,讓學生近距離地看看、摸摸、掐掐,指著學生掐進筍肉里的指甲印。)
師:瞧瞧,這筍肉長得嫩嫩的,你們的指甲都掐進去了,可真是——
生:嫩生生。(指導讀)
師:(指圖)周圍這些高大蒼翠的竹子就像春筍的爸爸媽媽,這些小春筍可真像爸爸媽媽的——
生:小寶寶。
生:娃娃。
師:真是可愛的娃娃!把你對它們的喜愛讀出來。
(賽讀: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chǔ)和學習需求,筆者精心設(shè)計了以上這一教學策略。整個處理過程,可謂“層層剝筍”。利用實物,刺激了學生多方面的感官。他們看、摸、掐、想、說、讀……,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對句子關(guān)鍵詞的理解和積累。學生的認知欲望得到了滿足,學習行為變得深刻、有效。這來源于教者對學生個體的尊重,對課堂的尊重。
漢字是一種神奇的文字,它給人以出神入化的感覺。詞語教學的方式,更是層出不窮。王崧舟老師說:“課堂有神靈。只要當你對自己的課堂燃燒著生命激情的時候,神靈才會降臨?!敝灰铝τ谶@一詞語教學的不斷探索,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就一定能得到語文素養(yǎng)雨露的滋潤。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西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