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學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是學好數(shù)學的關鍵。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智力,就必須重視數(shù)學概念的教學。以下淺淡幾點做法。
一、直觀操作,理解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抽象的思維比較薄弱,直觀的、具體的感性認識比較容易接受。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直觀的演示,通過學生的直接操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尋找規(guī)律,引出新概念。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教師拿出紅領巾、三角板、小三角旗以及自制的房架模型等實物,指導學生觀察,并指出這些實物的外形就是三角形。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后,教師結合實物在黑板上畫出幾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然后提問: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點?(都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通過教師的演示啟發(fā),學生的觀察思考,從豐富的感性材料中得出的“三角形”這一概念,學生印象就會比較深刻。又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叫每位同學準備一把小尺、直尺、三角形圖片,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前交代:(1)通過剪、移、拼,變成一個學過的圖形;(2)三角形的面積怎樣求?為什么?學生通過動手剪、移、拼后,使原來的三角形變成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長方形或者平行四邊形,再引導學生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從而掌握新知識。這種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推導出來的公式,印象新,記得牢。
二、指導練習,引入概念
有許多概念,可以讓學生通過作業(yè)計算等活動,引導他們從中尋找出規(guī)律,得出概念,并通過練習達到理解與掌握。如教學“質數(shù)與合數(shù)”,開始可以讓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yè):找出2,4,5,11, 15,19,20的約數(shù)。教師板書時,把每個數(shù)的約數(shù)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用紅筆書寫,再引導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這樣的規(guī)律:這些數(shù)的約數(shù)有兩種,一種約數(shù)有多個,如4,15,20,另一個約數(shù)只有兩個,如2,5,11,19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才引導學生歸納出質數(shù)和合數(shù)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運用質數(shù)、合數(shù)的概念,進行找質數(shù)、合數(shù)的練習。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計算分析,尋找規(guī)律得出概念,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層層剝離,揭示概念
要使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數(shù)學概念,必須使學生全面、準確地弄清概念的內涵。因此,教學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片面到全面,從局部到整體,層層剝離,揭示概念的內涵。例如,教學“平行線”必須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闡述清楚:(1)同一平面;(2)兩條直線;(3)不相交。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這樣所得出的概念才會清晰、全面、完整。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各種實例,使學生對平行線有初步的感知認識后,接著教師再一層一層地闡述概念的內涵。首先,教師在同一個黑板上畫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讓一個同學上來,把兩條直線延長,再延長……看看不相交,這時教師指出在這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就是平行線。接下去教師又拿出兩個小黑板,分別畫上一條直線,叫兩個同學把兩條直線延長,讓學生觀察(也不相交)。此時,教師又指出,這兩條直線雖然也不相交,但不在同一個平面,這兩條直線就不是平行線。同時教師還要進一步指出,平行線是對兩條直線而言,一條直線就不能成為平行線。然后再引導學生量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畫平行線來進一步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
四、反面陪證,烘托概念
有些概念如果單純用正面的例子去闡述,學生表面上似乎聽懂了,但事實上卻不是真正理解。所以還要通過一些反面的陪證來烘托概念的本質。例如教學“方程”時,在得出“方程”這個新概念后,可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1)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2)含有未知數(shù)的式子叫方程。說說這兩句話哪句是正確的,哪句是錯的,為什么?并說出理由。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判斷,得出正確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反面陪證,使學生對概念的本質特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實踐反饋,鞏固概念
實踐表明,反饋在學習上有顯著的效果,是鞏固概念的途徑之一。教學概念,我們要注意采取不同形式,獲取反饋信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1.作業(yè)練習的反饋
如讓學生選擇下列數(shù)哪些是循環(huán)小數(shù):3.33…,4.9494, 2.14242…,0.3737,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書,會錯把4.9494,0.3737看做循環(huán)小數(shù)。在這樣的練習中,學生通過討論,糾正了錯誤,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完整地認識循環(huán)小數(shù)這個概念。
2.實際運用的反饋
如在概念的實際運用中,常發(fā)現(xiàn)分解質因數(shù)的錯例,比如20=4×5,18=2×3×3×1,對這樣的錯例,教師要及時評講,錯在哪里?錯的原因是什么?怎樣糾正?并及時給予彌補。這樣做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質因數(shù)這個概念。
3.語言表述的反饋
如在課堂上提問:什么叫梯形?從學生的口答中出現(xiàn)這樣的錯例:“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贬槍@種情況,教師要通過討論及時給予糾正。這樣的語言敘述,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口答,能夠最及時發(fā)現(xiàn)知識缺漏,及時糾正。
總之,概念形成后,要進行多次的實踐反饋,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概念的情況,及時糾正偏差和失誤,這樣利于理解、鞏固和掌握新概念。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靖縣山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