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全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討會,使我對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今天我想從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使用方面談幾點我的體會。
一、正確的使用理念
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什么時候使用,我是這樣認為的,其他教學手段不能達到教學效果,非使用課件才能達到的,就要用多媒體課件。有些老師片面地追求形式,過于花哨,有些比賽,甚至出現(xiàn)了非使用課件不可的地步,許多能通過其他教學手段達到的也統(tǒng)統(tǒng)做成了課件,形成了華而不實的局面。大家都知道,要制作一個高質量的課件,必須付出相當多的精力,同一內容,所花精力,可能是用粉筆表達的幾倍,但效果可能反而是耗時少的粉筆好。例如,一位老師一邊出示課件,又一邊在黑板上板書,等于把同樣的內容重復展現(xiàn)了兩遍,也不見得課件的效果比板書好,反而讓學生感到不知看什么好,影響了教學效果。老師要清楚地知道,課件的使用不是文字挪移,更不是黑板搬家。
二、推敲內容設計
1.注重文本內容
新課程非常強調課程資源,強調老師要有課程意識,現(xiàn)在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師在教學中要非常注重向課外、向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他學科進行相互的滲透和關聯(lián)??墒沁@又可能出現(xiàn)教學內容的泛化、不集中、重點不突出等問題。例如,有位教師教《北京》一文時,在屏幕上不停地切換北京的風景名勝,讓學生談體會,學生除了會說:“真美啊!”別的體會一點也說不出。語文課放棄語言文字的朗讀訓練,直接讓學生感受圖片信息,無疑弱化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課后該教師修改后試教,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會文章的優(yōu)美詞句,在學生讀透的基礎上出示相關圖片,學生通過朗讀,理解、感悟、品味文本,此時,學生談的感受是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
2.精選文字內容
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是以其形象的圖文聲像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有許多老師在課件制作中,常常出現(xiàn)錯別字,細心的學生總會發(fā)現(xiàn),原本好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難點即將突破的緊要關頭出現(xiàn)了干擾,影響了整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
3.優(yōu)化結構流程
知識是無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利用多媒體課件組織教學,以特定的音響、畫面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能有效地誘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因子,開拓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荷花》第二自然段時,用課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動聽的韻律,把學生“帶入”公園的荷花池邊,使他們“置身”于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在音樂的旋律中感受那全開的、半開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說一段贊美荷花的話。這時學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似乎與作者一起在荷花池邊散步賞花。這樣,有效地誘發(fā)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把握播放時機
高質量的課件出示的時機還要恰當,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按思維過程播放課件
一位老師在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時,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位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自由地說,然后讓學生清楚寫事類課文應講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此時再出示概括主要內容的填空式句型式課件,再來說。這樣學生的思維由放到收,效果很好。
2.按難點突破播放課件
有一位老師在教《詹天佑》開鑿八達嶺隧道、居庸關隧道時,讓學生找出八達嶺、居庸關的地理形勢的句子,說說詹天佑采用了什么方法開鑿。學生分別找出了相應的地勢句子,教師隨機出示兩隧道示意圖,抽生讀句,其他學生看圖,加深了地勢的理解。接下來教學采用什么方法開鑿就水到渠成了。開鑿隧道的難點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課件順利突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有效使用不容忽視,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條龍,那么多媒體課件的有效使用就是那畫龍點睛的一筆。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唐王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