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情自己動手,包括建屋、撿石鋪路;不制造垃圾,不使用化學工業(yè)產(chǎn)品,不歡迎會污染環(huán)境的塑膠瓶罐包裝;采集野菜,堅持素食,穿別人不要的衣服,撿別人不要的蔬果……區(qū)紀復竟然保持了30年沒買過衣服,24年沒買過菜的紀錄。
24年前,已過不惑之年的區(qū)紀復停止了自己的現(xiàn)代生活,來到海邊,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用雙手建起房屋,從此面朝大海,挑水種菜,劈柴做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聽來極其浪漫的海邊生活,在另一方面,往往也嚇退不少習慣城市生活的人:一切事情自己動手,包括建屋、撿石鋪路;不制造垃圾,不使用化學工業(yè)產(chǎn)品,不歡迎會污染環(huán)境的塑膠瓶罐包裝;采集野菜,堅持素食,穿別人不要的衣服,撿別人不要的蔬果……他竟然保持了30年沒買過衣服,24年沒買過菜的紀錄。
1988年,區(qū)紀復和另外6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chuàng)立了“鹽寮凈土”。鹽寮是臺灣花蓮縣的一個小村,面臨太平洋,背靠花東海岸山脈,每天一早便能看到一輪紅日由海上徐徐升起。
從那時起,他決意選擇一種和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鹽”,有防腐、消毒、清潔、調(diào)味的作用;“寮”,是簡單的房舍、設備和生活;“凈土”,是凈化環(huán)境與心靈的地方。
出世·簡樸生活
過簡樸生活之前的區(qū)紀復,在臺灣南亞塑料公司擔任研究部主任。他的履歷閃閃發(fā)亮,和化工緊密相連,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化工系,留學瑞士攻讀高分子化學,1972年被臺灣著名企業(yè)家王永慶延攬至臺。
高薪的現(xiàn)代生活,并未平復區(qū)紀復的不安?!肮靖浇禽o仁大學,我的很多朋友在那里,他們說你們工廠排出的東西很臭哦。我覺得很糾結(jié)。”在一次媒體采訪中,他回憶著當時面對的困境。
上世紀80年代,臺灣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也引起民眾大規(guī)模的抗議和激烈的反對,身在臺灣最大的石化企業(yè)的區(qū)紀復感到自己的責任?!叭藗冎豢吹剿苣z的好處,沒有想到幾十年后,無法解決塑膠對環(huán)境的危害。”
他花了5年時間周游世界,走訪環(huán)保與教育組織,反省現(xiàn)代生活方式對環(huán)境帶來的破壞。最終決定離開化工企業(yè),“我在公司做的是污染環(huán)境的事情。我可以跟老板講不要這樣做嗎?最后兩年,我才警覺不能繼續(xù)待在‘犯罪’團體了。怎么辦呢?我就想先離開。”
沒想到他離開的不僅是污染環(huán)境的公司,更離開了消耗自然資源的現(xiàn)代生活,懷抱著一個更大的理想——建立一個“小小大同村”。1988年,7位共同發(fā)起人建立“鹽寮凈土”,目標極為遠大:“為促進人類互助互愛,使幼有所教,弱有所養(yǎng),老有所終,啟發(fā)潛能,并在共融中團體生活,以建立祥和的社會,大同的世界?!边@種理想讓人想到中國的傳統(tǒng),如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區(qū)紀復沒有手表,以天地日月星辰為鐘點,每天迎著朝陽起床,伴著星星睡下。三餐茹素,用溪水潔面、洗澡甚至解手。白天或在菜地里勞動,或靜坐觀海臺打坐,或練書法隨心所欲,順其自然。在聽說“尿療法”之后,篤定喝尿有益健康,他每日清晨斟尿飲下。有時,甚至故意挑戰(zhàn)身體的極限。區(qū)紀復處處想到現(xiàn)今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奢侈、浪費、污染、破壞等不良行為,自己則克盡節(jié)儉、簡樸,在出世之中懷抱入世的態(tài)度。
真的沒有遇到困難嗎?區(qū)紀復講述了一個故事。
那是在春節(jié)期間,嘈雜了一天的市場終于安靜下來。區(qū)紀復照例來到菜市場,撿拾被人們棄置的甚至仍舊完好無損的蔬果??恐鴵靵淼氖吖?,加上自己種的蔬菜和園子里的野菜,他得以飽食而遨游,無需另外購買。食物,在他眼里只是充饑之物,不需要佳肴美食來滿足口腹之欲。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撿到其他食物,比如,一瓶花生醬。
細看之下,這是一瓶剛剛過期的花生醬,包裝完好。由于食物的保質(zhì)期往往長于事實上的變質(zhì)期,區(qū)紀復決定把花生醬帶回去品嘗。食用的第一天,身體沒有任何反應。第二天,腸胃感到不適,他才將其丟棄。講起這個故事,區(qū)紀復的神情就像是做了一次了不得的探險,神采奕奕:“沒有什么困難的,我想不出來什么是困難?!?/p>
大海潮起潮落,時光明滅,倏忽廿四載已去,白發(fā)老翁靜享安樂。
入世·大同世界
鹽寮凈土的生活圍繞著三個原則——簡樸、自然、靈修。
簡樸——“過的是海邊淳樸的生活,放棄都市文明的舒適方便,節(jié)制名利與飲食的欲望”;自然——“與自然、大地為伍,與天地萬物共榮,愛護環(huán)境”;靈修——“修煉身心靈平衡,在萬物中體驗宇宙的和諧,在共同生活中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共融”。
為什么要過這樣的生活?區(qū)紀復認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人會有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價值觀、人生觀,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會大大地改善、凈化。
因此,鹽寮凈土并非難以接觸的“桃花源”,而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歡迎任何人前往鹽寮凈土體驗。他們希望“讓都市人改變生活心態(tài)、價值觀或者人生觀,甚至世界觀。希望這個社會可以往好的方向改變”。
體驗的目的就是一種感受,“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這么做,在都市,很多簡樸生活是做不到的。只是希望大家往這方面想:怎么改變自己的生活?!痹邴}寮凈土的院子里,你可以選擇不同的如廁方式:抽水馬桶或者野外草叢。同樣,你也有不同的洗澡選擇:浴室或者溪流。
二十多年來,到鹽寮體驗簡樸生活的人已達上萬人,許多人紛紛在城市中實行簡樸生活的理念。眼看臺灣簡樸生活的理念一步步深入人心,區(qū)紀復認為,是時候走出去,將鹽寮凈土的種子播到更廣更遠處。2005年,他開始受邀來到大陸,只要有機會便會講述花蓮東海岸的那方凈土實踐與理想。
傳世·生活體驗
2012年8月18日,白發(fā)長須的區(qū)紀復老人穿著有30多年歷史的藍色襯衫,戴著一頂針腳整齊、不知出處的太陽帽,出現(xiàn)在北京密云縣一個小村子里,帶領30多位營員體驗4天的簡樸生活。從2010年開始,民間公益組織“農(nóng)民之子“每年都延請區(qū)紀復來北京,指導簡樸生活體驗營。
簡樸生活體驗營的第一課是吃飯,區(qū)紀復老人提出“吃飯七分飽,吃多少拿多少”、“少油少鹽少糖”、“素食”幾個要求。吃飯前,他示范如何夾菜、倒水才能避免湯汁灑落于盆外。吃完飯后用開水涮一涮喝掉,用過的碗竟能干凈如新,由此減少洗碗用水。
對于節(jié)水,他更是做到了極致。在一個礦泉水瓶的上下兩端分別扎一個眼,當水裝滿瓶子立起時,下面的針眼擠壓出細水流,上面的針眼則吸進空氣。需要用水洗手時,則將瓶子立起,平時放平即可。由于水流極細,洗手需要極大耐心,由此鍛煉心性,被稱為“水修行”。
廢舊利用也是區(qū)紀復老人的一大法寶。他將廢棄的塑料袋整平,三下兩下疊成一個曼妙的跳舞女郎。營員從河里撿來的蚌殼,他拿來毛筆,潑墨揮毫,將其變成可供欣賞的藝術(shù)作品,令人咋舌。
在海邊生活數(shù)十年,他離家從未鎖過門。屋里盡是書籍、石頭,來者若感興趣,盡可攬走。辭職之后便再不買保險,生活無須多慮,一切隨心而為。
區(qū)紀復明白,幸福的秘訣,并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在于從舍棄不必要的食物之中獲得自由,過上單純與簡樸的生活,樂不思歸。
“簡樸生活對在快速變化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來說,可能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一旦走進了這種生活里,就會覺得越來越喜悅,而樂不思歸,其實是樂而回歸,回歸到本來自然人性的生活樂土里。”他在《愈少愈自由》一書中如是說道。
不持有的生活指南
日本作家金子由紀子,是一個簡單生活愛好者,目前在日本積極推廣“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她認為,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包含了很多不合理的、扭曲的、與人類生理習慣相違背的東西。不持有的含義是4個R:Reduce(縮減浪費)、Recycle(回收再利用)、Reuse(重復使用)、Repair(維修再利用),用完就扔掉、藏而不用都是浪費。
在《不持有的生活》一書中,金子由紀子分享了自己簡單生活的秘訣。
簡單購物
制作購物清單╱用心享受購物的樂趣(多逛幾家店,認真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東西)╱珍惜使用和定期保養(yǎng)╱不買無用的東西(不因“便宜”而購物、比起物品,回憶更重要。)╱生活整理術(shù)(不要把東西放在地板上、飯桌上不要擺東西、同一類物品要集中放置)╱養(yǎng)“一束花”,并使家居環(huán)境與之協(xié)調(diào)╱做一些事時不依賴物品,而是動腦、動手╱三套衣服,不如一條披肩╱每天使用的物品要斤斤計較,拒絕低質(zhì)、廉價的物品╱不常用的物品可借或租用。
每兩周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
保持良好的姿勢(包括心態(tài):自持)╱說謝謝時,注視對方的眼睛并微笑╱較之現(xiàn)在,提前30分鐘起床╱吃早餐╱盡量不吃盒飯和商店的熟食,自己動手做飯;去自己喜歡的咖啡店、飯店╱享受用餐,吃飯時不“一心二用”,如邊吃飯邊看電視、報紙等╱不買瓶裝水、自帶水杯╱下載CD,少買書╱清理會員卡、信用卡╱不接受免費贈送、但無用的東西╱購物時攜帶事先列好的清單╱購物,以可使用10年為前提╱較之“量大、廉價”的東西,選擇價格偏高、但自己喜歡的東西。(綜合考慮性價比)╱選擇自己喜歡的毛巾、香皂、洗發(fā)水、紙巾╱選擇可疊放、組合、多次使用的物品╱不使用多種類型的洗劑和清潔套裝╱自備購物袋╱回家后,鞋、包、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置冠服,有定位。)╱選擇在上午洗衣服,在一天之內(nèi)整理好已曬干的衣物╱衣服暫時不穿,疊好;物品暫時收藏,分類整理儲存╱在固定的時間看電視、上網(wǎng)、玩游戲╱睡覺前,確認手機、數(shù)碼相機是否需充電,整理第二天上班需攜帶的物品╱緊張、焦慮時,深呼吸╱疲倦時,點一炷熏香;身心疲憊、痛苦時,看一部電影、大哭一場╱每天記日記╱處理掉不穿的衣服、鞋,不佩戴的飾品、藏而不用的包、不用的化妝品、變舊的毛巾、多余的被褥;無用的家電、嬰兒用品、玩具;無保存價值的書、CD、DVD;不喜歡的贈品、禮物、裝飾品;不用的餐具、烹飪用具。
七個良好的習慣
不要(對自己無用的贈品、免費用品或禮品)╱不買(購物要理性并“斤斤計較”,沖動型購物可以緩解壓力,但事后往往造成后悔和新的壓力。確立購物目標,只買自己確實需要的東西。想買的東西,再考慮考慮,如果冷靜之后還是覺得非買不可,再買)╱不存(掌握在沒有某些東西時,仍可以正常生活的技巧;藏而不用是浪費,東西太多,就不會珍惜,反而會用得更快造成浪費。)╱扔掉╱代替(別把金錢和空間浪費在不常用的東西上,做一些事時不依賴物品,而是動腦、動手)╱租借╱沒有也無所謂(管理購物的欲望,所謂“必需品”,請問問你自己:“如果沒有它,你有多為難?”“得到后,享受的頻率是多少?”“用不著的時候,你該怎么辦?)
簡樸地球圈
從那一天起,消費和購物成了生活的主題,節(jié)慶時我們血拼,心情好時我們血拼,心情壞時……更要血拼!不知不覺間,物品堆滿居住空間、卡債余額日益積累、對奢侈品的欲望有增無減……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紛紛開始選擇自己的“簡樸生活”,不持有、簡單的生活觀念結(jié)合“慢活”、“樂活”等生活潮流,漸漸形成了一個個生活小革命。
美好生活中心,美國紐約
1932年,出于愛與理想,經(jīng)濟學教授斯科特·聶爾寧(Scott Nearing,1886-1985)和妻子一起搬離了紐約,建立了影響深遠的美好生活中心,提倡簡樸生活、自給自足、素食、反戰(zhàn)與和平主義,展開了他們超過半世紀的田園農(nóng)莊生活,以獨立耕作、寫作、演講為生。斯科特于百歲高齡生活無法自理之時,自愿斷食而逝。聶爾寧夫婦親身證明了一種簡單可行而又意味深遠的永續(xù)生活方式,被譽為20世紀的梭羅。他們是美國20世紀60到70年代“回歸自然運動”的代表人物。1992年,斯科特的妻子海倫出版了《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追述他們共同生活五十多年的美好回憶,對于人生的體驗,正如她在書中所說的:愛人與被愛是人生的最大收獲。愛情是永無止境的,愛情與離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簡單生活圈,美國西雅圖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社區(qū)教育家塞西爾·安德魯斯(cecile andrews)在社區(qū)里提倡“簡單生活圈”(The Circle of Simplicity)運動,引發(fā)數(shù)以萬計的居民參加,并寫下了多本著作,講述簡單、簡樸的生活之道。目前,翻譯成中文的有1998年出版的《返璞歸真:重回美好的生活》和1999年出版的《品味:文明的缺憾與生活品味》?!昂唵紊钊Α比〔挠诒睔W社區(qū)居民的學習生活圈,透過社區(qū)居民組織小團體,選擇一種簡單、減少消費的生活圈,追求個人的幸福和社會變革的更大利益。
一年不花錢,英國
2008年11月29日,這天是“國際無消費日”,英國專欄作家馬克·博伊爾帶著這些疑問開始了他的計劃——一年不花錢,并發(fā)起了“不花錢”運動。在 這本書中,馬克·博伊爾詳細講述了自己如何不花錢:讓生活回到了最基本的層面,不花錢就為這些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還在此過程中探究了擁有金錢生活的困擾。他認為 不花錢的生活是“真正的解放”,盡管的確存在許多挑戰(zhàn),但也告別了銀行存款、賬單、交通堵塞以及過去經(jīng)常困擾自己的工作壓力。馬克·博伊爾也是英國“免費經(jīng)濟社區(qū)”的創(chuàng)立者,這個社區(qū)提倡物物交換,不花錢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他建立的免費經(jīng)濟社區(qū)網(wǎng)站(justfortheloveofit.org),已經(jīng)有幾萬名會員。
清貧思想,日本
日本作家和思想家中野孝次,1925年出生,親歷了日本從戰(zhàn)亂走向奢華,中野孝次以許多日本知名歷史人物過清貧生活為例,強調(diào)自覺拋棄繁華,過著心靈自在,返璞歸真的日子。為此,1992年出版的《清貧思想》引發(fā)日本清貧思想討論風潮,簡單來說,“清貧思想”的核心就是將人對物質(zhì)的占有欲限制到最小限度,以求獲得精神上的充實、純凈和心靈的自由?!叭绻晃镔|(zhì)所控制,頭腦里只有購買、占有、消費、廢棄等觀念,就不可能得到內(nèi)心的真正充實”,“幸福的生活必須要有和物質(zhì)生產(chǎn)不同的人生原理”。
共同簡樸生活,韓國
韓國The Frontiers和平組織(TF)除了去世界各地關注和平議題,也倡導簡樸生活,他們希望自己的工作人員將生活維持在自然樸實中,他們不定期舉辦二手義賣跳蚤市場,除小區(qū)成員能夠以物易物外,還有來自外界的二手捐贈品,不但為公益募款,也降低不必要的浪費與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