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作家,著有《西班牙旅行筆記》等,現(xiàn)居美國
你要是錢多了會怎么辦?提這個問題好像是白日做夢,不要說絕大多數(shù)人根本沒有這個問題,即使少數(shù)“先富起來”的人有這個問題,也輪不到別人來操這個心。不過看到媒體上屢屢有中國人超常購買消費奢侈品的消息,難免想到,這可能不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這個社會仍然有什么地方有待改進。
據(jù)一國際機構(gòu)報告,中國在名牌奢侈品消費方面,已經(jīng)名列世界第三。顯然,是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這是好消息。盡管世界銀行稱,我國還有4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兩美元,但是,只要人家的錢來路正當,依法納稅,任他們怎么花也是自己的事。不過,大款們的消費派頭,如果在社會大眾眼睛里被看做是富起來以后的花錢正途,沒有其他相對的樣板出來做對比,這可能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
要說富人之多,大概還數(shù)美國,大部分的頂級消費品,在美國都有??稍诿绹钸^就知道,美國人消費起來相當小氣,一些富翁也不例外,社會和書本里充斥著這種富人小氣的故事。有一個華爾街金融家,每天手上進出的金錢上百萬上千萬,中午卻一定多走一個街區(qū)去買午飯吃,因為遠一點點的飯店,三明治便宜幾分錢。還有一個富翁,活到八十多歲還不賦閑享福,而且從來不坐出租車上班,仍然擠公共汽車,結(jié)果八十來歲時有一次一腳沒踏穩(wěn),摔了一跤,老先生氣得要告汽車公司。他認為自己八十多歲擠公共 汽車是理所當然的。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里,真正富的人,花錢的正途是用錢做點事業(yè),這就是當年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開創(chuàng)的,建立專門基金會來花錢。人們說,卡內(nèi)基用前半輩子賺錢,后半輩子思考怎么花掉這些錢。美國有很多基金會,一邊花錢,一邊仍然向社會籌款。這些基金會從事的,要么是教育、醫(yī)療、藝術(shù)等公益事業(yè),要么是扶貧救濟等慈善事業(yè)。這兩大類事業(yè),并不是富人的專有,而是整個社會人人都有份,人人都要參與的事業(yè),但是,不可否認,富人們的巨額投入,保證了基金會的持續(xù)運行,是一種核心因子,在形成社會價值觀方面起了帶頭作用。
這樣的組織和活動,把社會大眾都卷入公益或慈善活動,形成一種樸素的價值觀。在美國的單位里,同事的家人去世了,經(jīng)??梢栽谟嚫婧竺孀x到,葬禮不接受花籃花圈或禮物,如果好友想有所表示,請將禮錢直接匯到某疾病研究基金會。美國有數(shù)不清的助學獎學基金、醫(yī)藥研究基金、藝術(shù)收藏展覽的博物館,都是不賺錢而花錢的地方,和政府沒有關(guān)系,靠全民捐款。這方面,美國人無疑是花錢最慷慨的國家,這種慷慨,得有社會價值觀作為基礎,既靠大眾參與,也靠富翁帶頭。
花錢的方式可以看出價值觀。中國的富翁急著花錢買奢侈品的派頭,表現(xiàn)出的是價值的貧乏,文化的貧乏,也許你會想,這是因為中國的富人是最近才先富起來,文化上還沒有來得及積累。這話似乎有理,其實不對。從卡內(nèi)基到今日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哪個不是第一代暴發(fā)戶?哪個不是在第一代富起來的時候就建立了基金會,把公益和慈善事業(yè)做到了全世界?價值觀靠的是全社會的認同。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一向提倡行善積德。在中國人的文化價值里,并不缺乏勤儉樸素,扶貧助人,回饋社會的觀念。一個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就意味著一種危險,戴著上百萬的名牌手表在窮人眼前晃來晃去,更是一種迫在眉睫的危險。美國的經(jīng)驗是,富人帶頭,窮人跟進,人人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和慈善事業(yè),就無形中化解了貧富差距的天然威脅性。中國不妨學一下這個經(jīng)驗,從制度上法律上,為富翁們提供花錢的正途,鼓勵他們少買 幾只百萬名牌表,多建立幾個公益慈善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