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不少農村學校的體育教學設施和師資配備還不夠完善,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實踐課還是以單一的自然班上課形式為主,教師難以照顧全面,不利于因材施教,學生的主動性也不太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體質增強達不到預期目標。那么,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確保每一位學生受益呢?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在班內進行了分組教學的實驗研究,力求找出能有效促進體育課堂教學實效的組織形式?,F以跨越式跳高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分組教學的內涵界定
分組教學有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兩種情況。同質分組就是把體能、運動技術等處于相同水平的學生分到一起,通俗的講法,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異質分組是把體能、運動技術等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到一起進行教學,使他們能夠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
二、分組教學在跨越式跳高中的運用
1.分組教學的時機
小學的跨越式跳高單元一般上四課時,第一課時一般是教師先講解基本的動作要領,然后讓學生自行練習。在教學中,筆者先采用異質分組。每組成員有好、中、困三個層次,由身體素質較好,運動技能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小組的練習,并及時向教師反饋本組學生對動作的掌握情況。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以下幾點不足:
(1)組長的任務過重,僅憑組長一人之力,無法完成對小組內所有掌握不了動作或者心理有畏懼學生的輔導。
(2)教師不能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
(3)組長(包括素質較好的學生)的跳高成績并沒有很好的呈現。
針對這種情況,新授課后的練習課(第二課時),筆者采用了同質分組。我按照第一節(jié)課掌握的情況進行了重新分組,按同質原則組建學習小組。在同質小組內,成員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跳的高度差不多,因而能更深入地較量,更易碰撞出競爭的火花,完成更艱巨的任務,達到更高的目標。當然,“同質”是相對的,當某些學生成績有所提高后,可以靈活調整小組成員。
2.采用的教學方法
根據跨越式跳高的教學特點,筆者主要采用學生嘗試性練習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該方法的重要特征是在學生先練后學的基礎上,再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能夠快速地成為自主的學習者,并自我評價。學生通過自主練習,給自己制訂通過自身努力能夠達到的學習目標,教師適時進行指導和傳授,比起傳統的“示范—模仿—改正—再練習”的教學法更有其優(yōu)勢。
3.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分組教學模式在運用于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場地器材的布置和班級的具體情況,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分組的優(yōu)勢。結合目前體育的教學環(huán)境,筆者總結了幾種可能出現的問題:
(1)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習慣于將教師的示范講解視為知識的主要來源和權威,會排斥分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出現部分學生練習,部分學生觀看的場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激勵學生參與到分組學習當中去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引進競爭,尤其是跨越式跳高這樣的教學內容,在競爭機制下,更易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部分女生在練習的時候感到畏懼、害羞,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有怕出丑的心理。教師要給這部分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通過單獨輔導,幫助學習者建立起自信心。此外,教師一定要確保所分組的目標任務富于挑戰(zhàn)性并且難度適合學習者的水平。
(3)當前我國許多學校的班額量都比較大,一般都在四十人左右,甚至更多,這就給分組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如果按照一個小組六名學習者來計算,那么全班則要分成7個學習小組。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場地受限制,而且教師要想給予單獨指導就有困難了。如何才能有效地組織分組教學呢?首先,教師選取的任務要適合人數多的分組教學;其次,要選用一種有效的指導方法。教師可以把指導分散到分組學習中和分組學習后。在分組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挑選幾組進行指導,找到教學的典型錯誤;在分組學習之后,可以請沒有得到指導的學習小組報告一下小組學習的成果,以便發(fā)現問題,給予相應的指導。另外,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學習時,要注意搜集問題,以便在分組學習之后進行全班統一指導。
如果說,異質分組的意義在于使合作學習的參與者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話,那么同質分組則側重于使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彼此相得益彰、共同提高。在合作學習中,既應該有異質小組,又應該有同質小組。異質分組和同質分組只是教學分組的不同形式,其目的都是服務于教學,需要靈活運用。這兩種類型的小組構建原則不同,但對學生的發(fā)展來說,卻是殊途同歸。
參考文獻:
[1]林小燕.體育課堂異質分組教學探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1).
[2]林國忠.體育教學運用分組教學模式的探討.福建體育科技,2010(3).
[3]任彥波.體育課異質分組的應用研究.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3(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昆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