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教學如何將“教”變成“導”?應由機械死板的生灌硬塞轉變成生動活潑的啟發(fā)誘導,可在語文課導學教學中分“三步走”,即通過設計精彩的開頭、創(chuàng)新的過程和靈動的結尾,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撥動其思維之弦,打開其心靈之門。
關鍵詞:語文課;教學;啟發(fā)誘導;“三步走”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教學的理想境界是由“教”逐漸進入“不需要教”。理想的語文課教學應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里將“教”變成“導”,“導”激發(fā)起“學”,“學”催生出“問”,“問”又呼喚出新的“導”,形成一條良性發(fā)展的循環(huán)鏈,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獲得身心的愉悅和精神的陶冶,達到“不需要教”而自主學習的生動局面。在這條循環(huán)鏈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如何將“教”變成“導”,這不僅僅是上課時所講話語由多變少,而是由機械死板的生灌硬塞轉變成生動活潑的啟發(fā)誘導,它不是量的增減,而是質的飛躍。所以,在語文課導學教學中可分“三步走”,即通過設計精彩的開頭、創(chuàng)新的過程和靈動的結尾,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撥動其思維之弦,打開其心靈之門。
一、開篇:激活主體
中國古詩最講究起興,“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就是一個例證:孔雀失偶,孤獨地遠去,戀戀不舍間頻頻回頭。這句起興的始句給全詩籠罩上悲劇的氣氛,同時也給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營造出凄美的意境。所以一個好的開頭往往具有先聲奪人的效果,它給人的震撼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聯(lián)系我們的語文課教學,一個精彩的開場必定會引起學生高度的注意,進而激起濃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感觸。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通過精心設計能激活學生主體的導語,為整堂語文課注入鮮活的源泉,學生將以語文學習的主人身份投入課堂。
如,在一次作文評講課中,針對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因學習而痛苦的情緒,我設計了如下導語:“我們大家都知道,2002年中國足球經過四十四年的漫長等待,終于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可踏上世界杯舞臺的中國隊,等待他們和所有中國球迷的是什么呢?仍是痛苦!三戰(zhàn)三敗,無緣16強,一時間,球迷痛不欲生,媒體批評驟起??涩F(xiàn)在回想起來我們的眼里為什么總盯著痛苦呢?想想米盧帶給中國足球的快樂吧!進入世界杯已是中國足球邁出的可喜一大步,雖然它曇花一現(xiàn),雖然我們仍會因它而痛苦,但我們更應以快樂的心態(tài)去期待將來,在痛并快樂中學會成長。”同學們在心領神會間悟出一個道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在痛苦中找尋快樂,學習也是如此。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精彩而生動的開場就像一座無形的橋梁聯(lián)系起師生間的情感,它真摯不說教、它動人不呆板、它親切不拘謹,為整堂語文課的講授定下基調,教學活動因此而變得活潑、生動和自然。
二、過程:提煉創(chuàng)新
語文課教學的中間過程應當具體、充實,這種具體和充實不是面面俱到,不是條分縷析,而是建立在提煉基礎上的具體和充實。提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新課程標準增加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內容。當課文的分析理解以千篇一律的形式強加給學生,其結果必定限制學生的思維,桎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作為教學主導的老師必須首先進行創(chuàng)新。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只有推陳出新,生命才會有活力,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展現(xiàn)欣欣向榮的景象。本人認為,語文課教學的中間過程要重提煉、促創(chuàng)新,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根據(jù)不同的課文,提煉出不同的新穎的教學主題,試圖通過“形散而神不散”的主題,生動地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例如,在講解《世間最美的墳墓》這篇課文前,精心設計了“美的歷程”的主題,以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美導入,中間設置四個環(huán)節(jié):美的主旨、美的鑒賞、美的領悟和美的引申,層層深入,引領學生在“美的歷程”中感受美、思考美、詮釋美?!懊赖闹髦肌敝饕墙沂就袪査固┠箻闼孛赖恼嬷B;“美的鑒賞”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體會作者茨威格獨到的審美感受;“美的領悟”探討人格高尚與美的精神的關系;“美的引申”引進岳飛墓、中山陵等參照把樸素美擴展到其他類型的美,如轟轟烈烈之美、兢兢業(yè)業(yè)之美、大義凜然之美,從而全方位豐富學生對美的理解。
語文課中間過程的教學還體現(xiàn)在出奇制勝上。例如,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避開了對生命意義的空泛說教,引入坐輪椅的史鐵生的一段話:“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三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課堂上學生情緒異常高漲,氣氛異常活躍,他們對兩位幾乎不能相提并論的人物卻出奇地有著對生命和幸福的共同理解而表示喟嘆,因而對課文中所闡釋的哲理和抒發(fā)的情感認識得更為深刻了。
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這就需要教師以獨特的風格、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創(chuàng)設情境,開啟學生思路,使學生在求“新”獵“奇”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與能力。所以,打破常規(guī),激勵主體創(chuàng)新,既能有效克服學生依賴課本“唯一角度、現(xiàn)成結論”的現(xiàn)象,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結語:促進自學
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結束,它應該是引導學生對文本或教學內容的再閱讀或再學習?!皽毓识隆?,方能幫助學生挖掘身上無窮的潛能?!读凶印珕枴防镉小坝嘁衾@梁,三日不絕”的名句,意思是歌聲優(yōu)美動聽,使人久久難忘。講課也是如此,不但要設計好開頭和過程,更要將教學的結尾仔細推敲,力求靈動,使學生在下課后仍覺得余味無窮、興趣盎然,繼而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
在這里,筆者最推崇明代謝榛的見解:“結尾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崩?,在講解完袁宏道的《虎丘記》一文時說:“蘇州有如此名勝之所在,吸引袁宏道流連忘返、欲罷不能,我們常熟就沒有這樣的地方嗎?最后來說說你們對自己家鄉(xiāng)名勝的感受?!币皇て鹎永?,沒想到課文講到最后卻引起了高潮,同學們紛紛想表達自己的見解。由于時間有限,我隨意挑選了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小女生來回答。她是這樣說的:“我最喜歡興福寺里那幾棵碩大無比的桂花樹,當?shù)鸹ㄏ泔h滿整個寺院的時候,坐在樹下品上一杯清茶,突然間會想起唐朝詩人常建那首著名的小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碑斔従從钔晷≡姷臅r候,全班一片靜寂。“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場的每個人都深深陶醉在那種寧謐的氛圍里,以致忽略了急促的下課鈴聲。這樣的結尾是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教師從學生那里得到了莫名的感動,教學相長,無窮魅力也!相信全班同學也從這位小女生的回答中找尋到了學習與生活的真諦。
用孜孜以求的精神來錘煉結尾,教師付出的必將成為學生今后擁有的、獲益的。如,沈從文《邊城(節(jié)選)》這篇課文的結語這樣設計:“翠翠的內心如此柔軟和細膩,她和儺送的愛情能繼續(xù)嗎?小說結尾這樣寫到:這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請同學們自己閱讀《邊城》這本小說,思考翠翠和儺送的愛情結局。”之所以留有懸念和疑惑,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親自閱讀、切身感受、獨立思考。沈從文的小說充滿人性之美、詩意之美,品讀它會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思考。許多天后,有學生問:“老師,我看完了《邊城》全文,仍無法對你結束時提出的問題做出解答?!惫P者聽后笑而不語,心中暗想:孩子,也許這個問題值得你用一生去咀嚼、去回味、去反思。
“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學生的精神需要?!保ㄌK霍姆林斯基)創(chuàng)設一個靈動的結尾目的在于促進學生自學,將課堂內容延展至課外,幫助學生“點燃”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當然,也“點燃”學習的無窮快樂。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曾說:“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較好的教師是在講解,優(yōu)秀的教師能夠示范,而偉大的教師則會啟發(fā)?!贝_實,“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全賴教師教的積極主動,這種積極主動的教就是有生命活力的“導”,用啟發(fā)誘導的“三步走”教學方式豐富起每堂語文課的開頭、過程和結尾,啟發(fā)學生善思會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成長。
參考文獻:
[1]鮑寅初.讓“教是為了不教”思想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實踐[J].蘇州教育研究,2010(1/2):3-6.
[2]宋秋芬.論語文課堂教學的激活藝術[J].中國電力教育,2008(18):87-88.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職業(yè)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