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小學漢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中低段語文教師在這一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在識字方面,沒有做到讀寫分離,沒有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沒有從漢字的理據(jù)出發(fā)去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而是一味地讀,要么拼讀,要么分組讀,抽生讀……問及想法,美其名曰:根據(jù)遺忘規(guī)律,多次重復,加深記憶!聽上去似乎有道理,殊不知,脫離語言環(huán)境的識字是枯燥乏味的,不會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長久的印象。
在寫字方面,最多用“拼音本”(有田字格進行臨寫,到了三四年級就幾乎不用“拼音本”,取而代之的是“小字本”,又名“方格本”)。在低段,老師還會在“田字格”中示范,到了中高段就讓學生過早離開倚傍,自由發(fā)展,這是漢字寫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應該是應試教育造成的。為了分數(shù),師生無暇顧及字的美觀,“只管對,不管好”的現(xiàn)象自然就出現(xiàn)了。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抓小學漢字教學。
一、要做到“讀寫分離”,擴大學生的識字量
要求學生認識的字知道大體輪廓就行了,不必多加分析。一個字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多次與學生“見面”,學生就會對文字變成自動化的整體閱讀。如,一年級上冊《一去二三里》的安排意圖,就是隨文識字,而并不是要會寫這首詩,理解這首詩。
二、生活化識字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存在:人名、店名、地名、廣告,甚至是我們請假寫的請假條也是在語文課堂上學會的,可以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學生識字,并不是從小學才開始的,調查研究表明,六歲以前的兒童就已經知道一千多個與漢字相應的事物。如果教師善于調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經驗,使識字教學與其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大腦中沉睡的信息,提高識字效率。
再現(xiàn)生活情境識字。比如,學習“傘”字的時候,教師可以拿一把傘作為教學模具,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新的知識,然后打開傘,讓學生畫下來,并告知學生:大家畫得都很好,只要將這個畫縮小就是一個字了,然后指導學生:“傘”字的結構就像一把傘。這樣,學生很快就學會寫這個字了,并且還會有很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我們可以給字組詞,還可以用詞說話,還可以在課文或課外讀物中去識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僅是機械地重復,那只會是事倍功半了。
三、運用漢字的理據(jù)去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古人把漢字結構方式和使用方式歸納為六種類型。稱為“六書”。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指的是漢字的形體結構,我們可以利用這些造字法去識字。如:(羊)像一只羊;(山)像峰巒起伏的山;本:在“木字下加一”表示樹根;由“日”“月”組成“明”,借日月的光明,來表示“明亮”的意思;用“青”為讀音的形聲字有:從水“清”,水清澈見底;從日“晴”,雨過天晴太陽出來;從目“睛”;從言“請”,請求,與說話有關;從心“情”,感情,表示心理狀態(tài);從蟲“蜻”,蜻蜓是昆蟲。這些都是“六書”理論。當然,我們也可以抓住漢字的部件去識字,如與頭、面部有關的“頁”部,可以記“頂、項、頸、頜”等。還可以用猜謎語故事的方法識字。如:兩個性格內向的男女青年相愛了,但都不敢表達。一天,男青年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女青年則用謎語來回答:“我是黃花閨女,你是讀書君子,我們此時并排坐,你何必伸腳來勾我?!蹦星嗄晗仁且汇?,但細細一想,這不是一個“好”字嗎?
四、狠抓書寫
在書寫方面,首先要讓學生描紅、仿影,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然后,才能讓學生臨帖,這是重要的一步。學生在寫字時才有所依傍,寫出來的字就不會像火柴棍了。
總之,漢字教學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遵循漢字規(guī)律,因材施教,相信漢字的教學水平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斌.現(xiàn)代漢語.語言出版社,2004.
[2]郭德俊.小學兒童教學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四川省劍閣縣江口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