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家龍的《大公司與關系網——中國境內的西方、日本和華商大企業(yè)(1880—1937)》一書,講述了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前期西方、日本和中國大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經受社會關系網洗禮的故事,筆者認為,該書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使其能夠僅用22萬字的篇幅就將這六家不同國別、不同行業(yè)的著名企業(yè)的中國故事敘述得內容豐滿、條理清晰。問題意識,是治史之利器,也是每一位歷史學者應必備的重要基本素養(yǎng)。
關鍵詞:問題意識;高家龍;歷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5-0156-02
《大公司與關系網——中國境內的西方、日本和華商大企業(yè)(1880—1937)》一書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高家龍教授著就。高家龍是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著名學者畢乃德教授的接班人,是國際著名的中國企業(yè)史研究專家,《中國大企業(yè):中外在卷煙工業(yè)的競爭(1890—1930)》、《大公司與關系網——中國境內的西方、日本和華商大企業(yè)(1880—1937)》和《中華藥商:中國與東南亞的消費文化》等企業(yè)史方面的重要學術專著皆出自其筆下,可以說,他的學術成果是每一位企業(yè)史研究者所無法繞其道而行之的。
《大公司與關系網——中國境內的西方、日本和華商大企業(yè)(1880~1937)》為讀者講述了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前期西方、日本和中國大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經受社會關系網洗禮的故事,書中介紹的這些大公司中有兩家西方公司、兩家日本公司及兩家中國公司,它們的大致情況如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美孚)和杜克的英美煙公司創(chuàng)建于西方,其后雄踞于世界市場而有“石油托拉斯”和“煙草托拉斯”之稱;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日本最大的海外貿易商社,而內外棉株式會社則是日本在海外最大的棉紡織品制造商;申新紗廠和中國火柴公司則是中國棉紡織業(yè)和火柴業(yè)中最大的企業(yè)。這三種不同資本背景的公司理論上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成功管理模式。該書中有兩個核心概念,即“管理層級結構”和“關系網”。前者是指有著“清晰的部門界限、明確的權限劃分、詳盡的報告機制和正規(guī)的報告程序”(其更通用的說法是“科層制”),后者強調的是“各種橫向的溝通和相互間應盡的義務”[1]。西方企業(yè)一般運用管理級層結構,而東方企業(yè)(經改造的日本除外)則傾向于依賴關系網運作。高家龍教授認為,盡管“從理論上說,大企業(yè)與關系網可以清楚地區(qū)分開來”,但是西方企業(yè)在中國的成功充滿復雜性,其并非單純地運用某一種營銷方式,而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美孚石油公司、英美煙公司、三井株式會社、內外棉株式會社、申新紗廠和中國火柴公司,這六家大企業(yè)中的任何一家企業(yè)的在華故事都足以用一本厚厚的著作來敘述。但是,高家龍教授的這部《大公司與關系網》居然僅用22萬字就將這六家不同國別、不同行業(yè)的著名企業(yè)的中國故事敘述得內容豐滿、條理清晰,使讀者有親臨其境之感,并且印象深刻。本書的這一特點著實令筆者感佩,那么,該書的作者高家龍教授為何能做到這一點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其在著此書時所懷有的強烈問題意識使然。
何為“問題意識”?對此,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番明確的表述:“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從而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即稱為問題意識?!盵2]歷史研究,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歷史學者的問題意識不明確,一方面,這會使其無從發(fā)現問題,倘若不能發(fā)現問題,又何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對于前人的成果須了如指掌,但最忌人云亦云,只有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才會凸顯研究的價值,而問題意識的缺乏將直接導致懷疑精神的喪失,如此,研究者便極易盲目贊同前人,從而無法實現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歷史研究必須具有問題意識。
通過品讀《大公司與關系網》這本書,筆者認為,高家龍教授的問題意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他敢于對前人的研究結果提出疑問。
在該書的第一章《導言——大企業(yè)相對于關系網》中,高家龍教授梳理了學者們對西方企業(yè)、日本企業(yè)的研究,據此,他發(fā)現:歐美、日本的成功企業(yè)都經歷了一個從以社會關系網絡為基礎的個人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借層級結構運作的經理人資本主義的過程。對此,他發(fā)問道:這是一個成功企業(yè)必然要遵循的過程嗎?其必然性何在?如果說這樣的問題意識僅是高家龍教授勤于思考的體現,那么,當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們否定了歐美、日本的成功企業(yè)從以社會關系網絡為基礎的個人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借層級結構運作的經理人資本主義這一過程的普遍性,進而認為中國的企業(yè)是憑借社會關系網絡(而不是企業(yè)層級結構)達到了可與西方和日本企業(yè)媲美的效率之后,高家龍教授則對這樣一個似乎已被學術界“認定”的結論產生了疑問——西方的企業(yè)就是“層級結構”嗎?只有“層級結構”的企業(yè)才能有效運作嗎?中國的企業(yè)就是倚靠“關系網”而實現成功經營的嗎?這種將實行管理層級結構的西方企業(yè)和注重關系網絡的中國企業(yè)之間的區(qū)別看成似乎是永恒不變的做法會不會是在“亂給中國企業(yè)(更不用說日本企業(yè))作本質界說”[1]?這些疑問推動他在這一領域作進一步的研究。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梳理,高家龍教授發(fā)現,“那些研究在中國境內的企業(yè)的學者也將企業(yè)管理層級結構和社會關系網絡截然劃分開來。所有的中國學專家的選題都只研究管理層級結構或只研究社會關系網絡,而不是同時對二者進行研究”[1],因此“研究這個課題的學者們在解釋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中國境內公司企業(yè)的層級結構和社會關系網絡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的問題時,往往相互矛盾?!盵1]這些矛盾的結論和不清楚的敘述是由以往研究者們片面的問題意識所導致的,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高家龍教授要同時對企業(yè)的“管理層級結構”和“社會關系網絡”進行考察,這就使他的問題意識顯得更為全面與合理——探究代表西方經驗的大公司與代表中國經驗的關系網之間的關系。這就為他順利敘述這六家企業(yè)(美孚石油公司、英美煙公司、三井株式會社、內外棉株式會社、申新紗廠和中國火柴公司)的在華成功故事奠定了基礎。
筆者認為,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是否有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在前人的基礎上實現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在很多時候則表現為對已有成果之不足的發(fā)現、彌補和修正。高家龍教授強烈的問題意識激發(fā)了他敢于懷疑的精神和敏銳的洞察力,而正是這些促使其發(fā)現、彌補和修正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從而實現了其研究的價值。
另一方面,高家龍教授緊緊圍繞核心概念對故事展開敘述,他的這一寫作方式也體現了其強烈的問題意識。
在本書中,高家龍教授依據學術界在相關領域中的三場爭論,將其問題意識細化為三個具體問題。其一,西方或日本的企業(yè)是怎樣進行產品銷售的?(是通過其自身層級結構下的營銷系統(tǒng)來對產品進行直接銷售?還是一直下放產品的銷售權給華商的社會關系網絡?)其二,中外企業(yè)(尤其是日本企業(yè))是如何雇用、培訓和改造工人的?(是用其自身的管理層級結構?還是用中國工頭的關系網和幫會組織?)其三,中國企業(yè)對于西式公司的管理層級結構有怎樣的態(tài)度?(是接受西式公司的管理層級結構?還是繼續(xù)保留原有的中國社會關系網?)高家龍教授對這六家企業(yè)(美孚石油公司、英美煙公司、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內外棉株式會社、申新紗廠和中國火柴公司)的在華故事的講述是圍繞著這三個問題展開的,而這三個問題中的每一個問題又都緊緊圍繞著大企業(yè)的“管理層級結構”和中國社會的“關系網”這兩個核心概念。
筆者認為,高家龍教授將本書的核心概念內化于其問題意識之中,同時,其問題意識又凸顯了本書的核心概念,此二者的完美結合,成就了本書精簡卻又不失形象和全面的氣質。僅僅22萬字的篇幅就能使讀者全面領略這六家著名企業(yè)的在華故事,并且印象深刻,這便是問題意識這把治史之利器的威力所在。
作為一名歷史專業(yè)的學生,筆者通過這幾年所受的史學教育體會到,對于同一個問題,歷史學者的思考方式有別于他人之處就在于,他是本著追根溯源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從而揭示出問題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再對該問題的現狀和未來作延展性思考,以求將研究該問題的現實意義落到實處。此正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然而,若要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進而揭示問題的實質,則最忌人云亦云。正如筆者在前文中評述高家龍教授的問題意識時所言,是他強烈的問題意識激發(fā)了其敢于懷疑的精神和敏銳的洞察力,因此,對于所研究的問題,他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順著其問題意識的指引而行,得出了新的結論,彌補和修正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做到了創(chuàng)新,實現了學術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由此可見,問題意識是歷史學者所應必備的重要基本素養(yǎng)。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現象或問題?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結論?對前人所研究的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釋方法……正是這一系列的問號,推動著歷史學者不斷前行,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接近問題的實質。
除此之外,從研究者著書立說之行文方式的角度講,帶著問題意識做研究和寫文章,研究者的每一步都會是極具目的性的,可以說,其每看一眼史料都要力圖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剝去一層又一層的裝飾和點綴之后,再冗長的史料也會只留下凝練的精髓,如此,研究者在論述過程中的行文自然會字字珠璣,無半句含糊啰嗦之言。在《大公司與關系網》中,高家龍教授能做到僅用22萬字就將這六家不同國別、不同行業(yè)的著名企業(yè)的中國故事敘述得內容豐滿、條理清晰,使讀者有親臨其境之感,并且印象深刻,這是他那緊緊圍繞核心概念展開故事敘述的寫作風格的精彩寫照,而究其根本原因,則是他所具備的強烈的問題意識在其治學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問題意識是治史之利器,也是每一位歷史學者應必備的重要基本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高家龍.大公司與關系網——中國境內的西方、日本和華商大企業(yè)(1880—1937)[M].程麟蓀,譯.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
[2]張瓊.“問題意識”小議——以《批判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為范本[J].咸寧學院學報,2011,(2).
(責任編輯:陳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