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者作為文學接受的主體,與世界、作者、作品共同構(gòu)成一個循環(huán)的文學活動體系。在這一系統(tǒng)中,如果沒有讀者的閱讀與接受,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將失去意義,因而讀者在整個文學活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中國古典小說的評點家們也意識到讀者的重要性,提出一些與讀者閱讀心理相關(guān)的理論。這些理論既揭示出小說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隱含的讀者因素,又反映了批評家對小說中讀者因素的關(guān)注。
關(guān)鍵詞:文學活動;評點理論;讀者因素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5-0123-02
美國當代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一書中提出文學四要素的觀點,“他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四個要素組成”[1]。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姚斯也曾說:“一部文學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zhì)形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盵2]可見,一個文學活動價值的實現(xiàn)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包括作者的創(chuàng)作行為,還包括讀者閱讀鑒賞的環(huán)節(jié),而且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本只有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鑒賞甚至批評,才能脫離被束之高閣的命運,變成鮮活的審美對象,最終展現(xiàn)其價值與意義。顯然,現(xiàn)代的文學研究已經(jīng)開始重視讀者在文學活動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與作用,并且由側(cè)重作者、作品方面的研究逐步轉(zhuǎn)向包括讀者在內(nèi)的整個領(lǐng)域。其實早在中國古代,文人們便已熟知讀者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如“詩無達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等。由于讀者在文學四要素的鏈條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文學批評家們將研究讀者的閱讀心理視為己任,特別是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說評點家們,在其批評理論中有著對讀者閱讀心理較為精準的把握。
一、運用“閑筆”
這是金圣嘆在評點《水滸傳》時所提關(guān)于敘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即在展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之時穿插閑散細節(jié)或支線情節(jié)。插入的情節(jié),表面看起來似乎是繁冗之筆,可能會破壞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實質(zhì)上卻能調(diào)節(jié)故事節(jié)奏舒緩有致地發(fā)展,襯托小說的情節(jié)氛圍,同時也起到調(diào)動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因此,“閑筆不閑”且往往用于“忙”處。這是小說家在結(jié)構(gòu)小說故事情節(jié)時常用的手段,既強化了作品的真實性和動態(tài)感,又對故事情節(jié)起到了舒氣殺勢的作用?!端疂G傳》中許多關(guān)鍵之處就運用了這種敘事技巧,如第二十五回中寫武大死后,武松從東京回來,并沒有馬上寫他如何殺死潘金蓮為哥哥報仇,而是緩緩地敘述他先去縣里交納回書,回到下處脫換衣服鞋襪,戴上新頭巾,鎖上房門。金圣嘆批曰:“完縣事后,偏又不疾來,偏又去下處脫換衣服,逶逶迤迤,如無事者,妙絕??h中下處二段,使讀者眼前心上,遂有微云淡漢之意,不復謂下文有此奔雷駭電也。此回讀之,只謂其用筆極忙,殊不知處處都著閑筆。”[3]還有第六回的夾批:“每寫急事,其筆愈寬,子弟讀之,可救拘縮之病。”[3]可見金圣嘆在評點時已經(jīng)注意到在古典小說的情節(jié)中內(nèi)存讀者因素。除了金圣嘆,毛氏父子、張竹坡等評點家在評點古典小說時對此也有揭示。如《三國演義》中寫關(guān)羽過關(guān)斬將,一路上遇到少年、老人、和尚、強盜,作者的描寫使小說“點綴生波、殊不寂寞”。毛宗崗的這一評價恰指出小說中的“閑筆”有緩沖故事節(jié)奏與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毛氏父子還在《讀三國志法》中概括性地總結(jié)出《三國演義》十二條敘事方法,其中一條:“《三國》一書,有寒冰破熱,涼風掃塵之妙。”[4]與金圣嘆“閑筆”之舒氣殺勢同出一轍。還有如張竹坡的《金瓶梅》讀法四十四曰:“每于極忙時偏夾敘他事入內(nèi)。如正未娶金蓮,先插娶孟玉樓;娶孟玉樓時,即夾敘嫁大姐;生子時,即夾敘吳典恩借債;官哥臨危時,乃有謝希大借銀;瓶兒死時,乃入玉簫受約;擇日出殯,乃有請六黃太尉等事;皆于百忙中,故作消閑之筆?!盵5]再者如袁無涯刊本的《水滸傳》也提到“急事緩出”之技巧。然而,不論是“于急忙處,偏夾敘他事”還是“百忙之中,故作消閑之筆”都與“閑筆”的運用有異曲同工之妙。舒緩的閑筆之處讓讀者心情為之和緩,于緊張之前先有個緩沖的余地,到了緊急之處又使讀者心弦繃緊。可見,這一技巧的應用使小說情節(jié)張弛有度、剛?cè)岵?、跌宕起伏且緊扣讀者心弦。因而“閑筆”理論的提出,不僅表明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已經(jīng)隱含了讀者因素,也體現(xiàn)出評點家們對讀者因素的重視。
二、設置懸念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往往都懷有一種急于看到下文故事的心理。創(chuàng)作者們深諳讀者的這種心態(tài),在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設置一些懸念,極大地調(diào)動了讀者深層的閱讀欲望。古典小說的評點家們獨具慧眼,通過評點條目將作者所設懸念中的讀者因素展現(xiàn)出來。如《水滸傳》第八回,在柴進莊內(nèi)洪教頭要與林沖比武,小說并沒有馬上就寫比武,且要吃酒,并要等到月亮升上之時。金圣嘆評曰:“說使棒,反吃酒,極力搖曳,使讀者心癢無撓處。”[3]簡短幾字便足以道出這一懸念是作者為吸引讀者視線,調(diào)動讀者的渴讀心理而設置。還有第六十一回“薛霸兩只手拿起水火棍,望著盧員外腦門上劈將下來”的情節(jié)。讀至此處,我們既為盧員外捏一把汗,又極想得知后文的結(jié)局。金圣嘆于此夾批:“故作險筆,驚死讀者。”[3]此處延續(xù)懸念,延長了讀者的審美感知,調(diào)動著讀者的審美期待,蓄積勢能,延宕情節(jié),使讀者始終保持一種欲讀心理。由上述評點之辭也可得知,評點家們對小說作者通過設置懸念調(diào)動讀者閱讀興趣的手法極為肯定。
三、“弄引法、獺尾法”
這是金圣嘆所提,與讀者因素密切相關(guān)的另外兩個評點理論。由于每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視野,如果作品寫的直白明了,極易被讀者理解,甚至與讀者的預測完全一致,那么讀者就會因為期待指向的暢通無阻而感到作品索然無味。反則如果一部作品能喚起讀者期待視野中的預定積累,不斷地打破讀者的期待慣性,并以出其不意的情節(jié)、人物、意境來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又不能完全滿足,便會帶動讀者產(chǎn)生更高一層的閱讀欲望。因此,小說作者為了創(chuàng)作高水平的文學作品,便會顧及讀者的閱讀心理,在作品中運用一定的敘事技巧,甚至還安排了“隱含的讀者”。評論家們也注意到這一玄機,如毛氏父子在評點《三國演義》時曰:“將雪見霰,將雨聞雷,”即“將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閑文以為文引;將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為之端。如將敘曹操濮陽之火,先寫糜竺家中之火一段閑文以啟之”[6]。這一技巧即金圣嘆所指“弄引法”,而“浪后波紋,雨后——即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聲,文后亦必有余勢。如董卓之后又有從賊以繼之”[6]。這一理論又與金圣嘆所言的“獺尾法”對應??梢?,金圣嘆與毛氏父子的評點理論既精準地歸納出小說的行文技巧、揭示出小說貴曲忌直的特性對讀者的吸引,又展示出評點家們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對讀者因素的重視。
四、“預敘”手法
“預敘”是一種與“設置懸念”相似且又與讀者閱讀心理密切相關(guān)的藝術(shù)技巧。當讀者閱及小說中的某些情節(jié)時內(nèi)心充滿好奇,迫切想得知這些描述所蘊含的寓意,閱讀欲望被調(diào)動、延伸?!都t樓夢》中的夢、判詞以及插入的詩詞都是對這一手法的應用。如三十六回寶玉在夢中的喊罵:“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木石姻緣!”薛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7]。此處,不但作品中的人物會為之一怔,就連我們讀者也會猜測寶玉說的夢話是否另有隱意,甚至推測后文能否對此夢作出解釋。脂硯齋在評點《紅樓夢》時揭示出小說作者使用“預敘”構(gòu)建故事情節(jié)、調(diào)動讀者閱讀趣味的手法。如第十八回載:“[庚]:只一語便寫出寶、黛二人;又寫出探卿知己知彼,伏下后文多少地步。”[7]還有如七十五回中的[庚]:“眾惡之,必察也。今邢夫人一人,賈母先惡之,恐賈母心偏,亦可解之。若賈璉、阿鳳之怨,恐兒女之私,亦可解之。若探春之怒,女子不識大而知小,亦可解之。又忽用乃弟一怨,吾不知將又何如矣?”[7]不僅脂硯齋心生好奇,每位讀者閱至此處都不可避免地想對后文抒寫邢夫人的情節(jié)一探究竟。在《紅樓夢》中有很多未知的伏筆,極大地調(diào)動著讀者的積極性。脂硯齋作為讀者中的一員,他以獨到的見解解說小說的情節(jié),并從評點的層面將小說中的讀者因素挖掘出來。
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意義正是來自作者的創(chuàng)造和接受者的再創(chuàng)造。讀者的鑒賞接受是文學活動中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正因為有了讀者才使作品的價值最終得以實現(xiàn)。這些作為讀者的評點家們仔細研讀古典小說,既肯定了文學作品中讀者的重要席位,又以其獨特的視角提出一系列關(guān)于讀者閱讀心理的批評理論。這些評點理論使其他廣大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對文本進行第一層次接受的同時,又能更深一層地理解作品,進而使文學作品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與接受。
參考文獻:
[1]童慶柄.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6.
[2]姚斯.走向接受美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6.
[3]施耐庵.水滸傳[M].金圣嘆,評點.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373,107,132.902.
[4]羅貫.三國演義[M].毛宗崗,評點.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8.
[5]蘭陵笑笑生.金瓶梅[M].濟南:齊魯書社,1991:38.
[6]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86.
[7]曹雪芹.紅樓夢[M].脂硯齋,評點.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463,230,952.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