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終于在數(shù)年的忙碌中脫開身,第一次全家前往歐洲度過一個私人假期,順便瀏覽了眾多美術館博物館。之所以稱之為“瀏覽”,是自覺沒有花更多的時間來仔細觀察,但即便如此,盧浮宮、蓬皮杜、梵高博物館、蒙克博物館等一系列作品依然震撼了我。
九月,由于隨刊別冊的關系,又一次再讀了“新文人畫”奠基人董欣賓的作品,或許是隨著閱歷和人生經(jīng)驗的累積,從他作品的線條筆墨中得到比以往更多的感受。
于是,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藝術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藝術的魅力是指藝術作品對鑒賞者的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藝術魅力應該是永久性的。比如古希臘的雕塑、歐洲的文藝復興代表作、中國古代經(jīng)典書畫,它們都在沉淀了歷史的滄桑之后,至今仍然能給我們巨大的藝術享受。
遙遠的美術史先不說。在巴黎有幸趕上了蓬皮杜藝術中心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藝術家” 格哈德·里希特舉辦的回顧展:展覽以時間為脈絡,展示了里希特對繪畫媒介的嚴謹和多面的探索,敘述了他是如何背離傳統(tǒng)與定義的。已經(jīng)80歲的里希特一生在浪漫主義、照相寫實主義、抽象表現(xiàn)主義、抽象主義、極簡主義、構成主義和波普藝術之間跳躍,不斷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但是不管是他以什么樣的手法去呈現(xiàn),每一件作品都表達出非凡獨特的藝術魅力,再現(xiàn)了一個簡單卻又豐富的世界。讓人不由感嘆:真不愧是世界上最具號召力的在世藝術家。
而壯年離世的董欣賓,則一生探索于中國水墨的傳承與革新。他的線條、用筆、彩墨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當代水墨畫壇。
栗憲庭在《董欣賓啟示錄》里這樣寫:“‘當代’首先是一種審美態(tài)度和文化立場?!逼鋵嵨依斫獾乃囆g魅力是作為一種無國界、無材料性、無形式感的通用屬性存在。它與創(chuàng)作媒材是油畫、國畫還是雕塑、影像都無關,與民族無關,與藝術家的表達方式無關,與藝術生成的年代無關。有關的只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能否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并找到適合的技巧來傳達藝術的魅力。
藝術魅力是相通的,有魅力才能感染觀者。
目前的當代藝術界被人關注當屬年輕藝術家,無數(shù)的展覽是圍繞著年輕人的。但非議最多的也還是年輕藝術家。畫廊主感嘆他們受的誘惑太多,急功近利;批評家感嘆他們的技術和自身內涵都與上一代沒法比;而作為媒體人,我雖然無法否認上述各種問題的存在,但與大家一樣還是滿懷信心相信,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藝術家,在他們之間總會有新一代的藝術明星出現(xiàn)。
但是,我也想說,與時代無關的是:藝術終究離不開魅力,想讓自己的作品有魅力的藝術家,首先要知道如何能產(chǎn)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