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導入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教師要很好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設計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本文將對高中歷史課堂導入的方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導入教學;溫故知新導入;問題導入
作為一堂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導入語讓學生對這堂課產(chǎn)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無疑是成功的關鍵一步。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chuàng)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diào)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下面筆者簡要談談高中歷史的課堂導入教學法。
一、溫故知新導入法
顧名思義,這一導入方法需要教師能夠熟練掌握整個教材的知識體系,將以前所學的知識點在本課之前做合理的遷移,即對舊知識起到有效的復習作用,對新知識又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增強對舊知識印象的同時,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秦朝的統(tǒng)治》課例,以公元前356年的秦孝公任命商鞅變法這一知識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變法的內(nèi)容和影響進行知識性的回顧,其涉及三個方面:第一,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第二,廢井田,變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第三,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其影響有:變法使秦國逐漸強盛,為實現(xiàn)統(tǒng)一奠定了政治和經(jīng)濟基礎。在復習了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再提出新的問題,導入本課的新內(nèi)容,如:在“除商鞅變法的影響之外,秦朝統(tǒng)一全國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的?為何秦朝統(tǒng)治時間又這么短?”首先溫習已學過的背景知識,然后再帶著新的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問題導入法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苯處熖岢鲆蓡枺O置懸念,使學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tài)下,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設疑導思,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乘機板書課題,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教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擺在學生面前,使他們疑中思,“山重水復疑無路”,思而明,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設問: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是什么?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如何?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是否如愿以償?shù)卦谥袊_辟了廣闊的市場呢?為什么他們的廉價商品沒有打開中國的市場呢?這場戰(zhàn)爭又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內(nèi)容。
三、歌曲導入法
音樂是社會的產(chǎn)物,許多音樂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一首好歌曲就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巧妙地把音樂引進課堂,不僅能使學生興奮激動,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開拓學生的思維,還能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guī)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蓖ㄟ^欣賞歌曲,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在潛移默化后受到教育,獲得知識。例如,在講《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一課時,可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壯的歌曲很快就把學生帶到國破家亡的歷史情境中,學生的感情很快被激發(fā)起來,使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為什么會發(fā)生和我們是如何抗日的等問題充滿了興趣,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
四、圖片導入法
教師可以利用電化教學的手段,把書本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課堂教學的“導入”變得生動有趣。圖片種類良多,有歷史地圖、歷史文物、歷史丹青等,可直接揭示歷史事物和歷史人物的形象,給學生以活躍的視覺感染,便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歷史教學供給珍貴的素材。如在講文藝回復興這一課時,先給學生出示拉斐爾的名畫《西斯廷圣母》的圖片和中世紀的圣母繪畫,然后讓學生比較兩幅圖片中的圣母有什么不一樣。學生闡述后指出拉斐爾所繪畫的圣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那么,什么是人文主義?帶著這些疑問學生會迅速閱讀課文,獨立解決問題,由此進入新課。
五、詩詞導入法
詩詞藝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奇葩,而我國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既有對當時社會歷史的歌頌,又有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還有對當時歷史事件的記錄等,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詩詞來設計導入語,引領學生進入新課程的學習。例如,在給學生講到《戊戌變法》這節(jié)的內(nèi)容時,可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先介紹譚嗣同的《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從這首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譚嗣同那種視死如歸,大無畏的精神。那么,譚嗣同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了這樣一首詩歌呢?當時到底發(fā)生了哪些事情呢?就這樣,利用一首詩就自然地引起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的興趣,進而順利地進入到《戊戌變法》的學習中來。
六、故事導入法
歷史是對過去人物活動及重大事件的記述,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饒有趣味的故事,有的甚至家喻戶曉。且學生普遍愛聽故事,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選擇與課文聯(lián)系緊密且短有趣的故事開講,必然能迅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開講效果。如在講《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制和武王伐紂等歷史故事,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儲備,鼓勵學生自薦講述,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比如講《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時,如選用“地下迷宮”或“木馬計”故事開講,就可迅速激發(fā)起學生對古希臘歷史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于是便隨著教師的引導,款款步入了古希臘古老輝煌的歷史殿堂。
當然,歷史課堂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游戲導入、謎語導入等。作為高中歷史教學,除了用生動形象的感性方式引入新課外,有時也可嘗試較深層次的理性方式導入新課,如通過藝術欣賞、材料分析等??傊?,導入新課的方法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教材、環(huán)境等因素,精心設計,從而達到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