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非常重要。課堂作為教學工作最主要的陣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在此發(fā)生,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把語文課堂當做教學的主陣地,積極改進教學的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效率;新課導入;授課藝術
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很重要。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要陣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在這里發(fā)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把課堂當做教學的主陣地,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豐富的課堂情境,達到學生主動要求自我提高的目的。語文和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我們無時無刻運用著語言。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為此,筆者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建議。
一、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提高綜合素質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教師應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化育學生的心田。教師的言傳身教,將為學生樹立無聲的榜樣,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老師對學生應有充分的愛心,愛心是進行初中語文教育的最好的“維生素”,會使學生從心靈深處領會人文精神,并渴望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實現自己的價值。語文教師獨立的人格在教育教學中尤其不容忽視,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主導作用,授人以漁,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此外,教師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首先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語言表達尤為重要。語言就是教師的武器,語言表達能力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充滿情感,要有助于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于傳情遞意,叩擊學生的心扉。教師可以再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然流露出喜怒哀樂,配合抑揚頓挫的語言和動作,以喚起與學生的共鳴。其次,要鉆研“大綱”, 吃透課本,確定教學目標,從而針對性地編寫教案,選擇教學模式?!敖虒W大綱”的要求是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科的“考綱”,課本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語文的能力培養(yǎng)主要通過課本來實現。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求在鉆研“大綱”吃透課本的基礎上, 才能確定本學期、本單元、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樹立了教學目標, 接下來才能有選擇性、針對性地編寫教案, 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
二、抓住學生學習心理,高效地導入課堂
課堂能否抓住學生,很可能在課堂一開始就注定了。一個有效的課堂開局,一個瞬間能夠抓住學生的課堂,其所能帶給學生的學習欲望是巨大的,當然這樣的課堂必然也會是高效的。而以往,我們的課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響,一方面是為了趕進度,另一方面是為了騰出時間讓學生多做幾套“模擬題”,教師基本上都是開門見山地給學生講課文,講語法,講寫作。久而久之,學生面對這種課堂倒也習慣,但基本上都處于一種麻木的地步,機械地記憶著教師傳授的東西,這種課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說是高效課堂。其實,初中學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們卻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因勢利導的利用學生們這些心理,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生們的想法,讓學生們感覺課堂有趣,有意義,符合他們的“審美觀”。比如,學習《論語》中古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給同學們看太陽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時,顏色、大小、溫度的區(qū)別,之后以太陽顏色為例解釋冷暖色調的區(qū)別,以大小為例講講光滲效應等,以及這些物理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之后引出論語里的故事———《兩小兒辯日》,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入論語中其它的篇章。這樣開局就能迅速抓住學生的眼球,而如果開局就講古文,學生本身對古文就不了解,也沒有鋪墊,必然學起來就費勁,而且也沒有很高的興致。
三、講究授課藝術,把教學組織得饒有趣味
語文教學是諸多學科綜合作用的復雜的師生雙邊活動。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如何靈活地利用多種藝術手段幫助教學,把教學組織得生動活潑,有越有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還要懂得一定的藝術,如能將其巧妙地運用于教學,定能突破呆板的教學方法,并且能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學九年級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時,可以先播放錄音朗讀,讓那高亢深沉的男中音語調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再用娓娓的歌聲將詞演唱一回,把學生的情感再推向一個高潮,這時學生的情緒異常激昂,在這種狀態(tài)下再完成知識的傳授,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學一些古詩詞的時候結合詩詞內容恰到好處地畫一些簡筆畫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如上《天凈沙?秋思》這首著名的小令時用簡筆畫畫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和瘦馬,輔之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就可以很快的領會本文的主題和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
四、優(yōu)化教學實施、反饋和教學評價體系
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包括教學實施以及教學反饋,兩者互相依存,互相補充,兩者都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針對這兩個過程,我們要做好分層次教學,對差生、中等生以及優(yōu)等生要做好分層,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平均主義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層面的學生來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使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人人感覺有學習的壓力和動力,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老師也能在愉快的氣氛當中完成自己的教學過程。在應試教育當中,對教學進行評價主要是根據升學率的高低,也就是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所以考試就成了教師的指揮棒,分數就是學生存在的價值。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加大了教師的心理負擔,違背了教學的規(guī)律。所以,在教學評價體系中要摒棄用分數和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與學生的做法。要看平時的課程誰講得好,誰指導得好,誰分析問題分析得透徹,誰的學習效率高,這樣以此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
總之,在新課改理念的支持下,作為語文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進行不斷地反思和改進,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大膽地去嘗試新穎的教學方法,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變得活潑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個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課堂教學效率從本質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