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高峰期,更是成長過程中的叛逆期,學生的學習力普遍呈現(xiàn)反復。初中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以實證做結論,專業(yè)術語抽象,概念性、理論性、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如何結合學生成長期的特點,有效提高學生化學的學習力,是當今教學的一個難題。筆者認為,把握在化學這門學科的特點,以探索實驗為切口、以小組合作為形式的途徑,值得探討。
【關鍵詞】學習力 探究實驗 小組合作途徑
一、初中學生學習力狀況分析
(一)學習力的淺釋
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綜合能能力。由三個要素組成:1.學習動力,即目標、興趣、動機,目標越大,興趣就越濃,動力就越大。2.學習毅力,即心理素質、意志品格和價值觀等,認識有多深,毅力有多強,學習就有多持久,這是學習力的核心。3.學習能力,即智力因素、閱讀力、理解力、判斷力、學習效率等,是學習是否成效的關鍵。
(二)初中學生學習力的調查情況
小欖鎮(zhèn)初中生學習力因素狀況調查報告顯示:
1.學習興趣方面:61.4%的學習不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27.8%的學習不良學生學習興趣水平一般,10.8%的學習不良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厚,而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不良學生一個也沒有,不同地區(qū)的學校差別也比較大。
2.初中學習不良學生在成就動機、交往動機、學習責任感和情緒穩(wěn)定性上都明顯低于學習優(yōu)良學生 ;而學習優(yōu)良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出現(xiàn)一定學習力下降的現(xiàn)象。3.在學習焦慮和支配性方面,初中學習不良學生與優(yōu)良學生并無顯著的差異,學習的焦慮性偏低,致使學生的考試焦慮性、學習的熱情性偏低,加上獨生子女的普遍存在,多數(shù)家庭條件的優(yōu)越感,學生的依賴性也隨之增長,獨立能力差,導致欲求水準低,幾乎沒有明顯的學習策略;這些現(xiàn)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學生學習力的偏低。
4.城區(qū)、附鎮(zhèn)區(qū)、農村社區(qū)的學校差異比較大(見表1、表2)
調查分析結論:
初中生從總體來看,全鎮(zhèn)初一、初二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毅力、考試積極均處于中下水平,有待提高;學習熱情、考試焦慮欲求水平都處于偏低,要極度引起重視。校際間學生的學習力差異也較大,特別是一中,學生學習力普遍偏低,讓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至關重要,也值得深入探討。
二、結合初中化學學科特點,探索提高學習力的方法
(一)通過化學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對初中學生來說,化學實驗一定程度撇開了那些枯燥的理論教化,動腦動手參與,是一個新鮮有趣的事物,吻合初中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學生在親身經歷和體驗的過程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習力。
1.激發(fā)實驗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習力
化學實驗,是依據(jù)化學原理,運用場地、器材進行實驗,產生聲、光、 色,塊的活動。其變幻莫測的效果,能激起學生好奇心,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化學實驗探究過程,要求老師跟蹤指導,對不同的學生、不同問題,不同愛好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膫€性化指導,直至完成實驗、得出結論為止。老師不能一切包辦,實驗過程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的空間,鼓勵學生成功,鼓勵學生發(fā)明。例如,有一個學生在學習了《保護空氣》這一節(jié)以后,馬上聯(lián)想到家里的洗衣機、冰箱、門窗等日常用品很容易生銹,家的墻壁也容易起皮、發(fā)泡、脫落,便興趣勃勃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與猜想,可能與空氣的污染有關,我馬上抓住這個問題,給他布置了一個社會調查的作業(yè),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或周末時間,對小欖工業(yè)區(qū)周圍進行調查,學生當即興致勃勃,班中有十多個學生積極申請加入,我肯定了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于是把學生分成三個調查小組,選出調查小組長,制訂調查方案。果然,星期一,學生情緒很高,興致勃勃地交來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工業(yè)區(qū)周圍的房子、樹木有很厚的油性灰塵,對日常用品有較大的腐蝕作用,空氣很濁,有些工廠燒煤排出的氣體有劇烈的刺鼻氣味,可能是含硫超標,燃燒產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對金屬、建筑物產生腐蝕,導致金屬物品生銹加快,驗證了他們的猜想。成功的實驗探究,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2.注重實驗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化學實驗是一個智慧和勞動相結合的活動,實驗的探究,最重要的是過程,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帶著一種求知、探索的勇氣,也帶著一分新奇、執(zhí)著和渴望成功的心境,這屬于教與學最純粹、最美好的過程,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也在擴展自己的視野,同時也是吸收、轉化知識為學習力,實驗探究過程,是在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學習動力的獨特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毅力,獨立的學習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堅強的學習意志和體驗學生個人的學習價值觀等。使學生懂得學海有多深,多廣,誘發(fā)學生堅強的毅力,這樣的學習才能持久。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也適合每一個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殊需要;為學生自主性的充分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設計區(qū)分食鹽水和蒸餾水的實驗方案,可以利用密度、導電性、味道、是否含有溶質來區(qū)分,也可以根據(jù)硝酸銀等試劑對溶液有特殊的反應現(xiàn)象來區(qū)分,當老師提到生活常識時,學生馬上聯(lián)想到用食鹽沉淀的維生素不變黃,蒸餾水沒有這樣的效果,有的學生說用鹽水洗的禾蟲會裂等等,根據(jù)生物細胞滲透原理來分析和鑒別,培養(yǎng)學生判斷力、洞察力以及考慮全局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興趣,這是提高學習力的關鍵。
3.拓展探究實驗縱深,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初中化學新課標要求: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世界,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xù)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的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相信化學為人類更美好的未來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道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的基礎上,適當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實驗,注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以實驗探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拓展化學視野,深入探究化學的奧秘。如學生在探究酸堿指示的實驗時,老師介紹指示最初的發(fā)明源自于玫瑰花的變色,日常生活中很多鮮艷植物的汁液都可以,然后讓學生結合生活現(xiàn)象舉例:胡蘿卜、菊花、大紅花、紫色包心菜等等,學生的興致很高,老師抓住這點適當布置作業(yè),在自己舉的例子中找材料,設計好實驗的方案,下節(jié)課到化學實驗室完成自己的作業(yè),學生果然帶來很多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做了多種的探究方案,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十分認真,這是平常課堂上做不到的,當學生做出結果時,老師讓學生展示現(xiàn)象,有些學生實驗效果不好,甚至不成功,如紫色包心菜的汁液,學生說比石蕊、酚酞的效果更好,為什么不用它來做試劑?老師馬上表揚學生,并提示學生再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顏色不穩(wěn)定,老師及時提出一個探究性的作業(yè):回去探究,研究一種能使紫色包心菜作指示劑時能保持顏色穩(wěn)定,而又不容易變質的方法;這樣的縱深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研究性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習動力。
(二)發(fā)揮學生小組合作的實驗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和福茨曾經說過:“如果讓我舉出一項真正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焙献鲗W習本質特征一是積極的相互依賴,小組成員積極地進行分工協(xié)作,個體的學習成功依賴于小組的學習成功;二是個體的可依賴性,學習小組的成員各負其責,各盡其力,提高實驗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1.探究實驗合作小組人員的默契搭配,是提高學生學習力動力,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組建實驗小組根據(jù)實驗室的結構特點,以4人為1小組為適,實行男女搭配、強弱搭配,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在探究實驗前,小組長要帶領小組成員先預習有關的內容,作好方案,老師實驗前檢查方案,沒有方案的小組不準參與實驗,在旁做觀察員,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2.強化小組的合作精神,挖掘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是小組討論、交流,容易打破成員之間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出思維的火花,能引導學生自主進入探究活動中來,因此,教師應該選擇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來設計。
(一)讓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先就某個問題收集、整理資料,在實驗前或上課前,學生以教師的身份,向其他組的同學闡述問題。例如《保護水資源》《生活中的化學》。
(二)重點、難點問題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方案,在交流合作中完成方案。例如《二氧化碳與水反應》《鐵的生銹》《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等。通過猜想與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求證、分析交流、得出結論,這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探究的重要性,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小欖教育.2012(4).
[3]國家化學課程標準. 2003.
[4]江蘇教育研究. 2011(22).
[5]學習材料. 2011-03-13.
[6]中國校外教育.20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