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下的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這一新的形勢,如何轉(zhuǎn)變教學方式,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結(jié)合本人的教學體會,認為要做到以幾點。
一、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起來,關鍵取決于問題的設計與生成。問題的設計,首先是應當具有階梯式思維難度的,是足以讓學生真正開啟思維而進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它們又應當是使學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維成果的,即每位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品嘗到問題解決的喜悅,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們自覺地投入到對有關歷史問題的探究中去,這樣的問題設計才具有其存在的價值。例如;“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等問題為切入點設疑,啟發(fā)思考,引發(fā)討論。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學會客觀的,辯證的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二、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動,學生靜。是一種傳授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學生總是站在歷史發(fā)展的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即使再感人的歷史事實也無法激起他們的內(nèi)心波瀾。如何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的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使其如身臨其境,體驗人物的心靈, 思考歷史的時限性和復雜性。如講隋煬帝的功過時,我們可以采取模擬當時情景的方式,先讓學生閱讀相關資料,然后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意見不同的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雙方可以辯論,這樣既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在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形象直觀”等特點被廣大教師所采用,其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于歷史教學中的情景再現(xiàn)。
由于歷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學科,它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等方面的內(nèi)容,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很輕松地聚集起盡可能多的資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的加以利用。如講《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時,我利用《開國大典》的視頻來導入。這樣馬上就把學生帶到了那讓人熱血沸騰的天安門廣場,同學們被當時的情景所感染,他們興高采烈,群情激昂。這樣的情景老師如何講都不能重現(xiàn)當時的恢宏場面,任何語言的描述都顯得蒼白無力。接著讓學生回顧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這不僅使學生回顧了相關的歷史知識,還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了愛國熱情。
四、及時反思總結(jié),師生共同進步
“反思”是師生對課堂行為進行的總結(jié),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個能動的認知加工過程。教師的反思能夠有意識地將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jié)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過程做出評判。從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養(yǎng)。學生通過反思比較,優(yōu)化學習方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胺此肌睂嵸|(zhì)上是將教師的“學會教學”與學生的“學會學習”統(tǒng)一起來,師生達到共同進步,體現(xiàn)教學相長的過程。
總之,在新的教改形勢下,我們面臨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因此我們要在改革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總結(jié)中提高。使現(xiàn)代教育更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