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對文言文部分的編排體例,基本的形式就是兩種:一種是集中編排,專門設置兩個文言文單元對文言文進行系統(tǒng)的專門教學與訓練;一種是分散編排,把文言文分散到現代文單元中,每一個單元設置一篇文言文,進行分散教學。多年以來,這兩種體例形式一直沒有被打破,基本上沒有出現什么新的編排體例。特別是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保持得最為穩(wěn)定:一會兒是分散編排,一會兒又是集中編排,到底哪一種編排體例更為科學呢?
一、對新課標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八年級文言文編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歷經了兩套語文教材的更替,我感覺雖然教材所選的文言文不乏久經考驗文質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增加了數十首詩歌的內容,更加重視學生的積累。但在文言文的編排上還存在較多瑕疵,不便于教師組織教學;同時,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畫地為牢、敷衍塞責,不僅不利于學生文言文知識的掌握,還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給滅掉了,更為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留下了許多隱患。
1.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多年來,在中學語文課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學的方法。教師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現代文穿插起來進行教學。這樣,初中階段平均起來要學4至5篇白話文,才能學習一篇文言文。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文言文教學是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時間卻拉得很長。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下冊的文言文課文,就都安排在現代文單元中,這種編排方式雖然關注了單元知識的教學,卻忽略了文言文課文自身的特點,造成了文言文教學支離破碎的局面。以所謂的“讀懂一篇課文為目標”,沒有重視“文言文知識規(guī)律的總結”,不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和教學的關系”,學生學習的內因沒有被調動起來,學生被動學習,閱讀水平難以提高。
2.分配不均,前松后緊,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新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要注重銜接、由易到難、循序漸近、注重積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中文言文的編排難易、多少嚴重脫節(jié),缺少古文知識的銜接。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文言文安排過少,一個學年兩個學期兩本書總共才11篇古文,而且這11篇古文相對篇幅比較短小,其中被選入墾區(qū)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九年級安排較多,特別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周課時5節(jié),可每冊書仍有30篇的教學任務,其中有2個單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學習,還有額外的10篇古詩需要背誦,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一個學期的古文量就相當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一年的量,而且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對較長。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的文言文被選入墾區(qū)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占墾區(qū)中考篇目的70%,無形當中要求背誦的內容明顯增多,也無形中加重了八年級學生的學習負擔,很多學生難以適應。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的《桃花源記》《三峽》《陋室銘》《愛蓮說》,下冊中的《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等文質兼美的名篇,本應細細品味,可面對繁重的背誦要求,面對即將到來的中考,很多學生叫苦連天,早已沒有了對“美”的欣賞與探求,那又何談繼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學習祖國豐富語言,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二、對新課標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八年級文言文編排的思考
1.集中編排,事半功倍。
首先,學習一種語言,需要具有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文言文雖不是外語,但當今社會缺乏一定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學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課時才能接觸文言文,其他的時間卻完全淹沒在白話文的汪洋大海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語言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零星分散地學文言文,不如相對集中地學文言文。我們可以嘗試文言文集中學習的教學改革。集中學習的好處是創(chuàng)造高強度的語言環(huán)境,加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意識,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比較理想的學習效果,從而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際環(huán)境。
其次,學習語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必要條件,但是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達到精確而牢固的記憶,還必須及時地、經常地進行復習,記憶才能鞏固,否則就會遺忘。學生同文言文的接觸,主要是在語文課上和語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學習過于分散,很難做到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樣時斷時續(xù)地學到一點知識,很不容易鞏固,間隔的時間一長,便會產生遺忘。這也是文言文費時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零星分散地學文言文,不如相對集中地學文言文,從而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溫故知新的學習環(huán)境。
現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教材選文編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現代文的穿插編排,中學語文課授課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學的辦法,學生在課下幾乎不會找文言文去閱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過于分散,“很難做到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樣時斷時續(xù)地學到一點知識,很不容易鞏固,時間一長,便會產生遺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學,不如相對集中地學。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時,我把6個單元的課文順序打亂,開學的前一個月,我先引導學生學習趣味性較強的現代文,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當經過一個月的語文學習后,我再把整冊書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來,編成一個單元,先講授第一單元的文言文《童趣》,激發(fā)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及學習古文的興趣,接著再學第二單元的《論語》十則,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及處世之道,緊接著再學第五單元的《陳太丘與友期》,讓學生感受“信禮”對人的重要性等等,經過一個月文言文的學習及后3個月的溫故知新,學生既積累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又從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編排文言文更合理,既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又有利于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正可謂一舉三得,事半功倍。
2.合理調整,循序漸進。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古代詩歌共89首,其中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只有11篇文言文,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有18篇文言文,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只有《陳太丘與友期》等3篇為黑龍江省墾區(qū)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就有14篇為墾區(qū)中考文言文考試篇目,占墾區(qū)中考篇目的70%,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七年級的學生雖然處于文言文學習的入門階段,但他們學習的科目、學習的任務相對少一些,可以適當增加文言文的數量,適當增加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又能緩解八年級的超負荷學習壓力。
例如,我在教七年級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的時候,我就把八年級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中的《愛蓮說》《陋室銘》《記承天寺夜游》等篇幅短小的文章提前放在七年級的語文課堂上,讓學生以課外閱讀的形式提前積累。這樣學生既可以積累名家名篇,又可以緩解八年級較重的學習壓力,還可以提前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激發(fā)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學生高尚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