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理念,如雨露甘泉,滋潤著每一個教師的心田。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我們積極探索追求,探索課堂教學的新領域、新思想、新方式,在實際工作中,我在提問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做了簡單的變革。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提問為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雙邊活動趨于和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創(chuàng)造了條件??梢哉f課堂提問設計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在此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嘗試淺談幾點看法,求教于專家及同行。
首先找準突破口,也就是什么地方應該設問。
一、在關鍵的地方
所謂關鍵的內(nèi)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qū)W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章節(jié)。抓住這些地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養(yǎng)花》最后一段:作者有喜有憂,有笑有淚……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為什么“憂”和“淚”也是樂趣呢?此處提問更能體會到作者所說樂趣的博大包容,深刻體會作家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尚情趣和豐富內(nèi)涵,了解作家情感細膩而心胸開闊的性格特點。再如《月光曲》中有一句:姑娘說:“哥哥 ,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睘榱藥椭鷮W生理解盲姑娘說話的含義,教師設計了一組問題:(1)盲姑娘剛才說的話是隨便說的嗎?(2)如果出自內(nèi)心,不是隨便說說,為什么她要說是“隨便說說”呢?(3)從中可以看出盲姑娘是怎樣一個人?(4)聽了盲姑娘的話,貝多芬會怎樣想?由于抓住了課文的關鍵所在,這組多種類型的問題連貫組合,既引導學生由表及里,逐步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同時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在矛盾處、變化處
閱讀材料本身的矛盾是作者著意安排的精妙之筆,是作者的著墨之處。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段:“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楊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薄敖辜薄笔侵保澳托摹笔遣恢?。“焦急”而又“耐心”這種矛盾的心理說明了什么呢?再如《在仙臺》“我”睡覺蚊蟲叮咬,吃飯難以下咽,為什么卻說是受到了“優(yōu)待”呢?凡此種種,文章中“自相矛盾”之處時常可見,我們?nèi)缒茉诖嗽O問,往往可造成學生思維的跌宕起伏,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深刻性。通過回答問題的過程,還能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培養(yǎng)了能力。
課文內(nèi)容的變化,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抓住此處提問,更能了解人物的思想。如《草地夜行》開篇是“稀爛的路,伸向遠方”?!耙徊揭话さ刈咧薄=Y尾是“光明大路,通向陜北”“鼓足勇氣邁開大步”。同一個人為什么對環(huán)境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精神狀態(tài)怎會產(chǎn)生那么巨大的變化?前后對比,使學生知道了是革命的精神、革命的信念在激勵我們的戰(zhàn)士奮勇前進。
三、問在“忽略處”
能在課文中不被學生注意,看似簡單、容易、平淡的地方找到深刻的問題,對學生加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思維的敏感性,提高學習效率,往往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一條軍毯》一文中:“我去見少奇同志,少奇同志什么也沒有提,只是問我:“戰(zhàn)士們睡得好嗎?”我回答說:“都睡得很好?!鄙倨嫱军c點頭,笑了。”這句話寫得極為樸實、自然,稍不留意便會從眼前滑過。有位教師精心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1)為什么少奇同志什么也不問,只問:“戰(zhàn)士們睡得好嗎?”(2)當?shù)弥皯?zhàn)士們都睡得很好”時,“他點點頭,笑了”,說明了什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表面,看清本質(zhì),進一步體會出少奇同志關心戰(zhàn)士的高尚品格。
此外,問在文章的題眼處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等處也可設問,但所問必須緊扣教學要求,為完成教學目的而服務,切不可橫生枝節(jié)與教學內(nèi)容脫節(jié)。
要把握好提問的節(jié)奏,選擇好提問的最佳時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出現(xiàn)一個思維的高峰后,往往要間隔了3至5秒才能出現(xiàn)另一個思維高潮。因此,教師提問時應把握這一特點,在一問一答之間掌握好適當?shù)墓?jié)奏,做到動靜有序、起伏交替。一般地說,需要深入思考問題就應當讓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精心深思,而對于基礎知識的訓練和運用的問題,則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舉一反三,反應敏捷。
有的教師問題設計得很是精當,但課堂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提問時機選擇不佳而致。反之,如果能把握好提問的最佳時機,那么將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圓滿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有位教師在講《第一場雪》時直到最后才向?qū)W生提問:“一場雪固然可以為人們帶來歡樂,但作者為什么懷著這么深沉而強烈的激情來贊嘆這一場雪呢?”當學生思考、討論后仍然不能做出完滿的答案時,教師才向?qū)W生講述了文章的寫作背景,使他們明白,經(jīng)過三年困難時期到1962年這一場雪,不僅是在氣象上的“第一場”也是我們國家重新走向豐裕繁榮的第一個信號。因此課題特意點明“第一場”,這里不僅畫龍點睛地釋破題意,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題。此舉,使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知識的空缺,伴隨教師對時代背景的介紹,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升華,更為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機選擇的恰到好處。
葉老曾經(jīng)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能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教師必須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廣泛學習,刻苦鉆研,在課堂提問的藝術殿堂中孜孜以求,不斷探索,使自己“相機誘導”之功力日臻完善,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