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事教育教學工作16年,經(jīng)歷了許多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實踐了自2002年以來長達6年多的第八輪新課程改革。然而,直到今天,許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依然以問題為中心,串問串講的現(xiàn)象異常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開拓和能力的發(fā)展。
現(xiàn)象之一:以問題為中心,課堂上問得多、問得碎。有一位一年級老師上《螞蟻和蟈蟈》時,整節(jié)課既沒有生字教學,孩子的讀書機會也很少。大部分時間卻浪費在老師各種各樣的問題上。如老師在教學第三段時,(原文:冬天到了,西北風呼呼地刮起來。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里過冬了。蟈蟈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老師是這樣設計問題的:
師:讀了第三段,你們說說,冬天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師(出示一幅掛圖):請同學們看圖,夏天誰在跳舞?冬天呢?
師:它們會說些什么話呢?蟈蟈是怎么過冬的?有一只蟈蟈怎么樣了?是怎么死的?另外兩只蟈蟈干什么?你們說,誰是傻瓜?
短短的三句話,老師提出了9個問題。整節(jié)課下來不知提了多少問題,白白浪費了學生的讀書時間。到最后,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順。很顯然,達不到教學預設的目標。
現(xiàn)象之二:一問一答式地分析課文。有的教師認為,課堂中,學生讀書多了會產(chǎn)生厭倦,不如通過問題來理解課文實在,而且課堂也顯得特別的熱鬧(齊答),殊不知,這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事。表面的熱鬧掩蓋不了對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漠視。
現(xiàn)象之三:半問半答分析課文。有的問題老師提出以后,才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起來比較困難,于是老師先回答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留給學生,或與學生一起回答。按照課文內容的順序,問題不斷地生成,學生不斷地回答。問題完了,課文的分析也就結束了。
以上就是串問串講比較突出的三種形式。誠然,課堂教學需要以問題為主線,但對問題的挖掘、設計應該講究方法。串問串講屬于那種不經(jīng)過思考,隨意性很大且毫無價值的提問。而且,基本上采用齊問齊答的形式,久而久之,多數(shù)同學就會形成一種人云亦云的跟風現(xiàn)象,學生的獨立性,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就會消失殆盡。課堂氣氛沉悶異常,學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沒有表現(xiàn)欲望是這種課堂的特點。這樣的教學,實乃是填鴨式或曰灌注式教學。我校有個教學班,原來三年級時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敢問敢答,表現(xiàn)能力特別強;到了四年級后,由于調換了老師,這位教師不思進取,教學方法陳舊。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表現(xiàn)簡直與原來判若兩班。這就是老師串問串講導致出現(xiàn)的后果。筆者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小學,特別是村級學校、教學點,由于師資力量薄弱,上級業(yè)務部門指導不到位,加之老師工作任務繁重,外出學習、主動學習機會少,串問串講的現(xiàn)象仍然比較普遍。課堂上很少聽見讀書聲,許多中下水平的學生甚至連課文還讀不通,卻在老師沒完沒了的問題中完成了所謂的教學。老師上完一篇課文,學生到頭來卻不知收獲了些什么……這就是十分典型的閱讀教學的農村課堂。那么,如何克服語文課堂中串問串講的現(xiàn)象呢?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應該至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xiàn)自我提高。
一、確立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新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小學階段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遍喿x習慣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應成為其成功的主陣地。一個平時不重視朗讀的老師,是很難為他的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的。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首先要提高認識。課堂上要把訓練學生的朗讀放在教學目標的首位,要把學生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語文教學長期訓練的根本任務。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要敢于放手、舍得花時間給學生去自讀自悟、邊讀邊悟,讓閱讀的過程成為學生對文本語言體驗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感才能有效地建立起來;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讀書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讀書的時間多了,串問串講的機會就少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就會慢慢地形成。
二、精心設計大問題是有效避免教師串問的好方法
所謂大問題,也叫開放式問題。是指圍繞某一個問題情境提出的涵蓋這個情景各個內容的綜合性問題。由于大問題涵蓋的內容多,回答面廣,學生思考的空間比較大,不局限于某一個特定的答案,而各個不同的答案并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整個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大問題,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考空間,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避免答案的唯一和重復,從而有效地避免串問串答的發(fā)生。例如,在《螞蟻和蟈蟈》的片段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老師的這些瑣碎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大問題: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有的課文,只要教師深入鉆研文本,抓住關鍵性的問題就能有效的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對全文的理解。例如,在四年級語文《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一個大問題:“這雙眼睛有什么特點?你分別從這些特點中讀懂了什么?”這樣的問題就能有效地帶領學生深入文本,并根據(jù)自己的感悟去發(fā)現(xiàn)這雙眼睛的特點,然后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感受貧困地區(qū)兒童對讀書的強烈渴望,提升學生的愛心和對今天讀書的珍惜,從而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三、為學生創(chuàng)設質疑空間,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除精心設計大問題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習慣。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善于質疑問難既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具體體現(xiàn)和必然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串問串講,疑于師而止于生,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師問生答的思維定勢;而質疑問難,疑于生而思于生,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問題意識,點燃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答案,正是在學生的質疑發(fā)現(xiàn)中生成的。此外,也能有效地避免老師問得多、問得碎的弊端產(chǎn)生,真正地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