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做了新的定位:“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钡珒H在理念層面的把握是不夠的,還得在教學行為上落實,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較強的語文意識。何謂語文意識?按王尚文教授的話說,就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guān)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一種自覺。但就教師這一角色而言,我以為,語文意識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始終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意念,始終不忘記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并自覺地運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領(lǐng)學生進行言語實踐。那么,如何在語文意識燭照下進行扎實、高效的言語實踐呢?
1. 文本解讀要有語文意識。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一個表現(xiàn)就在于教學之前必須選擇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僧斚碌恼Z文教材多為文選型,可教的知識實在太多。如果語文意識不強,可能就會“胡子眉毛一把抓”,費時低效。一個語文意識強的教師必須保持對文本語言的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能準確聚焦、捕捉豐富的語文元素,并以此為教學著力點。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許多老師總是把教學目標鎖定在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上,而忽視了這篇童話獨有的語言魅力。全文分兩大部分,從結(jié)構(gòu)上看,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前面伏筆“凍得青一塊”是照應下文的“火爐”;“餓”對應“烤鵝”的幻想;“除夕,平安夜”照應了“圣誕樹”;“不敢回家,爸爸會打她”照應了“出現(xiàn)奶奶”的幻覺。從中心段描寫上看,四次幻想,結(jié)構(gòu)相似,基本是“點燃火柴——出現(xiàn)幻覺——火柴滅了”。前三次幻想是并列關(guān)系,最后的幻想是在前三次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高潮。但幻景越美,離幸福越遠,越反襯出小女孩生活現(xiàn)實的痛苦。根據(jù)這樣的解讀,我們就可以如此設計教學:教學完小女孩的四個幻想內(nèi)容和相同的段落結(jié)構(gòu)后,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小女孩僅僅只有這四個夢想嗎?肯定還有很多的夢想,讓我們幫幫她,學習這樣的寫法讓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她腦海中卻不曾實現(xiàn)的夢想都寫出來。學生紛紛動筆想像寫話,寫后匯報交流。接著還得走回來,再來個互動交流:教師問學生:孩子們,賣火柴的小女孩有那么多的夢想,為什么課文沒寫你們想象到的,而僅僅寫了文章中的四樣呢?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讀第一部分內(nèi)容,從中找到文章前后的對應點,進而體會到課文前呼后應以及基于現(xiàn)實合理想象的寫作技巧。
2. 識字讀詞要有語文意識。學習生字新詞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但識字學詞的功能是什么?許多人簡單地理解成“正確讀寫”和“為閱讀去障”。似乎只要不影響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生字新詞會讀會寫了,識字學詞的任務就算大功告成了。于是,讓學生“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般地一遍遍讀生字詞成了“流行”做法,真乃費時低效??扇绻旁谝粋€語文意識強的老師手上,識字教學就“生死兩重天”,顯得別有一番“語文味”。比如一位教師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開始學生讀詞語讀得一字一頓,有板有眼。這時,老師指著大屏幕上的兩列詞語說:“我讀左邊的詞語,你們讀右邊的,讀的時候,你可以讀出自己的理解?!庇谑牵覀冃蕾p到了一段由教師的引領(lǐng)而產(chǎn)生的美妙“對話”:老師一個韻味十足的“煙霧迷蒙”,帶出學生意味深長的“繁花似錦”;教師萬千柔情的“楊柳依依”,又帶出學生遐想無限的“沙鷗點點”;一個急轉(zhuǎn)直下的“俯臨長江”,帶出氣勢磅礴的“飛檐凌空”;一個飽含深情的“依依惜別”,又讓學生流出無盡悵惘的“浩浩蕩蕩”……聽師生讀詞語,像是聽兩位詩人在對話,彼此傾訴,一唱一和,有滋有味,余音裊裊。這一組詞讀過之后,學生的腦海里便有了一幅畫,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詞語的含義也在這別具匠心的“讀”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3. 語言感悟需要語文意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雖然大部分文字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構(gòu)成閱讀困難,但有些詞句、標點看似平淡無奇實含豐富內(nèi)蘊,常常是體會人物情懷、感受作者感情、表現(xiàn)文章主旨之關(guān)鍵所在,需要我們獨具慧眼,準確捕捉并展開教學。比如《火燒云》一文中的“形狀變化”一段,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優(yōu)美而富有動感色彩的想象,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使他們領(lǐng)略到了火燒云的豐富多變和美妙動人。內(nèi)容相同,兩位老師教法不同。
教法一:(1)思考:火燒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體會到的?(2)作者對火燒云形狀的描寫非常有趣,你喜歡哪種動物,自己選擇試著讀讀,把那種喜歡的感覺讀出來。(3)火燒云形狀變化可真奇妙,一會兒像狗,一會兒像馬,一會兒像小獅子,接下來會像什么呢?請你想象一下。
教法二:(1)比較寫“馬”“狗”“獅子”的三段話,看看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你認為火燒云還會像什么?(3)我們也來試試寫一段火燒云形狀的話,看誰寫得有創(chuàng)意。(4)把課文的三段和我們寫的連起來讀。讀后你有什么感覺?
“教法一”基本上還是圍繞內(nèi)容理解做文章,發(fā)現(xiàn)火燒云形狀的特點,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以及想像訓練,涉及到語言學習的很少,即便是“想象”,由于沒有具體的語言表達方面的“模板”可供參考,學生說的肯定隨意而零散,難以有語言能力上的提高。而“教法二”則完全著眼于語言表達。一開始,教師就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三段話寫法上的異同點,引入語言學習。通過讀書、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段寫法相同點是先寫火燒云形狀,再寫火燒云的消失與變化;不同點在于寫形狀時,有的靜態(tài)描寫,有的動態(tài)描寫;有的具體,有的簡略,寫火燒云的消失時,馬是“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變模糊了”,狗是“跑著跑著,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大獅子是“可是一轉(zhuǎn)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接下來的三個問題設計無不以“寫法的異同點”為基礎(chǔ)。由于發(fā)現(xiàn)了語言表達的異同點,學生展開想象后試著有創(chuàng)意地寫一段話,就學有模樣,寫有示范,懂得怎么寫,努力寫有創(chuàng)意的內(nèi)容。接下來的連起來說,并談讀后感受,既訓練學生的語感,又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寫得和作家一樣好,從而享受到當一回小作家的快樂體驗。
4.課外拓展需要語文意識。如何開展實踐活動也離不開語文意識的支持。以最簡單、最經(jīng)常做的“美文推薦”為例。以往我們一般只是滿足于學生讀讀自己所推薦的文章或段落。剛開始學生覺得新鮮,可時間一長,發(fā)現(xiàn)這種單純的照本宣科只不過是一次次枯燥、機械的讀、聽練習而已,無助于語言發(fā)展。如果我們語文意識再強些,就可以在原有基礎(chǔ)上略作改進,使其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言語實踐,效果一定截然不同。比如可以讓每一位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文學作品向全班同學推薦,有感情地朗讀作品,并從遣詞造句、作品內(nèi)涵或言語特點等諸方面簡述推薦的理由;也可以與同學一起推薦,并與其他同學產(chǎn)生互動,回答他們提出的相關(guān)問題。學生推薦后,讓全班同學評出最佳推薦者。這樣一改,就賦予“美文推薦”以豐富的功能:一是學生通過“讀”和“說”把情感表達出來,把體驗說出來;二是讓學生不僅關(guān)注作品內(nèi)容,而且關(guān)注作品文字,促進有效閱讀;三是在介紹推薦的過程中,必然要考慮一個“怎么說”的問題,而“怎么說”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如何使用語言的問題,還得融入推薦者的閱讀感受與情感體驗,這就促進了“言”“意”兼得;四是由于學生推薦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書,因此他們就非常樂意,就容易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和內(nèi)在的需求,從而為言語實踐提供了堅實而可靠的支撐。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