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說明]
在學習分數(shù)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分率”和“用分數(shù)表示的具體數(shù)量”辨別不清,思維處于混沌狀態(tài)。教者適時組織上述練習,旨在通過橫向、縱向等不同緯度的辨析比較,拓展思維深度,推進學生對“1”意義的理解和判斷,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從而提升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分數(shù)應用題的能力。
[解答]
解答原題時,重點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和合理推理,進而統(tǒng)一認識:由于繩長不確定,第一根截去的長度就無法確定,兩根繩子剩余長度也就無法確定。剩下部分長度有三種可能,當繩長“1”為1米時,兩根繩子剩下部分一樣長;當繩長“1”大于1米時,第一根繩子的■大于■米,所以第二根繩子剩下的部分長;當繩長“1”小于1米而大于■米時,第一根繩子剩下的部分長。
有了原題解題的認知基礎,后4題可分成兩組分類研討,第1、2題,重在讓學生理解截下的第一段占全長與■的區(qū)別。截下與■米無法比較大小,它們的長短與“1”具體繩長有關,結(jié)論與原題相似,有3種可能;截下的第一段占■,已經(jīng)超過全長的一半,第二段截下■米必定小于全長的■,故第一段長。第3、4題,重在明了截成兩段就是把一段繩子一剪為二,分成兩段。第3題中第二段雖只有■米長,卻占了全長的■,故第二段長;第4題中第一段占全長的■,第二段■米顯然只能占全長的■,故第一段長。
在橫向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為拓展學生思維深度,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線段圖進行縱向比較,重點理解“剪下”與“剪成”在特定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剪下兩段”表示把一段繩子一剪為三,“剪成兩段”則表示把一段繩子一剪為二。正因如此,第1、3題,一字之差,意義相差甚遠,第1題根據(jù)“1”的數(shù)值范圍,有3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論;第3題卻不論“1”的大小變化,結(jié)論固定不變。第2、4題,一字之差,表達的題意不同,但結(jié)論卻完全相同。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