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人物描寫一組》《小嘎子與胖墩比賽摔跤》一段(人教版五年下冊),我決定放手讓孩子以“讀—議—分享—品論—再讀”這樣自讀自悟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教師不講,不明確指引學生關注某些特殊語句。放手先讓學生自由讀,之后議論,話題集中在“從閱讀中,你是否發(fā)現(xiàn)一些動作描寫的秘訣,請結合具體的文字或段落說”,讓課堂成為孩子充分進行閱讀實踐、言語表達實踐的空間。沒想到的是,此案的教學效果驚人的好,孩子們總結出的“動作描寫秘訣”很豐富?,F(xiàn)不忍獨享,撰文與大家分享——
1. 要恰當運用比喻。學生很自然關注到文中的比喻句,“起初,小嘎子抖擻精神,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孩子說:用猴子來比喻,大家仿佛一下子就看到小嘎子靈巧的動作啦。我們在寫動作時可要注意多用比喻,不過比喻要恰當。可見,類似比喻這樣的句子是不需要教的,學生都懂,教就是低效耗時,炒冷飯!不少教師執(zhí)教時總會從“比喻”這種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去教,活的語言被教死了,語言的活性不在,只剩下干巴巴的“手法”。這有點像習武之人不練武,光是背誦招式的名稱。
2. 寫動作可以混搭?!靶∨侄諆喊虼笱?,一身牛勁,任你怎么推拉拽頂,硬是扳他不動,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氣,剛想用腳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給他把腳別住了,趁勢往旁側里一推,咕咚一聲,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庇袑W生發(fā)現(xiàn)了這里的“咕咚一聲”增加了聲音效果,把這個動作寫活了。還有學生關注了“起初,小嘎子抖擻精神,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夾雜著心理活動的描寫,動作配合心理,雙劍合璧啊。在一兩個孩子的分享后,不少孩子提出此案中兼顧語言的描寫的地方更多啦。在大家的發(fā)言后,孩子自己歸納了動作描寫的一個好辦法——混搭。這一發(fā)現(xiàn)很時尚,很形象,好記,管用!我想,教師的課堂語言很難做到這樣的高效、時尚、明晰。這就是放手實踐的獨特教學效果。
3. 聯(lián)系熟悉的生活可以節(jié)省筆墨。有孩子提出“兩人把‘槍’和‘鞭’放在門墩上,各自虎勢兒一站,公雞鹐架似地對起陣來”這句話中的“公雞鹐架”四個字就能讓我們聯(lián)想起兩個人劍拔弩張的氣勢和神態(tài),不需費勁寫。經(jīng)典!“兩個人走馬燈似的轉了三四圈,終于三抓兩撓,揪在了一起?!边@句中的“走馬燈”不是動詞但是卻可以當動詞用,當動詞體會,因為生活中看到的“走馬燈”都是旋轉的,我們仿佛能看到兩個人摔跤之前的姿態(tài),而這種姿態(tài)寫起來很費勁,寫了大家還不一定看得清楚。但是作者用上生活中熟悉的“走馬燈”,三個字就讓讀者一目了然了!說實在的,這點我備課時沒想到。弟子不必不如師,看來古訓是極有道理,大有深意的!
4. 標點符號幫大忙。“要不——摔跤?!边@里的破折號就表示說話的中間把聲音拖得很長,是挑戰(zhàn)的意思。標點符號也能讓人感受到小嘎子的態(tài)度有些“囂張”哦。一個孩子的發(fā)現(xiàn)引發(fā)大家關注。這點也讓我驚嘆!幸好我也有些儲備,于是趕緊順勢舉了一些巧用標點的案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我覺得他們學得一定很滿足,因為此時正是學習的契機:老師當講就大膽講,會講的更要多講,因為講多少孩子都能接受,這個知識的原點是他們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的補充只不過是印證,佐證他們的觀點罷了。師生成了學習聯(lián)盟,學生有了認同后的快感,接受起來就更自然。我深切感覺到實踐出真知,實踐就能帶來真正的教學高效。
5. 有本事就寫一連串動作。一個孩子讀了“立刻退后兩步,一閃身脫了單褂兒,叉著腰”“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提出一個新觀點:好的動作描寫都是一連串動作一起寫,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動作都不可能只做一個,一連串寫,寫得更像!相比之下,不少同學的動作描寫只寫一兩個動作,如果真的做起來很像電力不足的機器人。精辟啊,我順勢請他們關注“小胖墩兒膀大腰粗,一身牛勁,任你怎么推拉拽頂,硬是扳他不動”這句話中的“推拉拽頂”。這四個字更精彩,四個動作不喘氣,一氣呵成!孩子感受特別深,把這四個字讀了又讀,還即興演了一把,課堂上氣氛熱烈!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如果沒有放手讓孩子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涵詠咀嚼,不會有這樣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6. 好文章讀起來要像唱歌。不少孩子發(fā)現(xiàn)這段話讀起來很好聽,很順口,我就讓大家多讀讀,去發(fā)現(xiàn):哪些地方比較順。大家找到了這些地方“塌著腰,合了襠,鼓著眼珠子,不露一點兒破綻”“一向仗恃手疾眼快,從不單憑力氣,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摟”讀了讀,感覺特別舒服,幾乎像順口溜一樣。之后有人說出了他的發(fā)現(xiàn):感覺通順可能是因為字數(shù)相當,例如三個字“塌著腰”后連著三個字“合了襠”。還有的地方像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比如“一向仗恃手疾眼快”對應的是“從不單憑力氣”。且不說這個結論如何,這一發(fā)現(xiàn)極具價值。只有名家大師寫文章才會關注音韻、聲調、平仄這些深層次的東西,而孩子卻發(fā)現(xiàn)并接近這寫作秘妙所在,實在難得!據(jù)說老舍的文章好讀就是因為他在寫作時注意字的平仄,前半句的落字如果是平聲,后半句起字就是仄聲。我平時對這些寫作學專業(yè)知識有些興趣,但從不敢在課堂上和學生提及,我原以為他們未必能懂,沒想到學生卻給了我驚喜——不待老師講,自能悟出!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