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調(diào)子劇種起源于弦索腔。弦索聲腔系統(tǒng),或簡稱弦索腔,包羅劇種不少,它們都是在元明清以來流行于民間的俗曲小令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形成的,所以也有人稱他為“明清俗曲腔系”。它們的演唱大多用三弦、琵琶、箏、渾不思(或稱火不思)等弦索類樂器伴奏,經(jīng)常被成為“弦索腔(調(diào))”。
【關(guān)鍵詞】北調(diào)子 曲牌 弦索腔
一、與弦索腔的淵源關(guān)系
北調(diào)子劇種起源于弦索腔。弦索聲腔系統(tǒng),或簡稱弦索腔,包羅劇種不少,它們都是在元明清以來流行于民間的俗曲小令的基礎(chǔ)上逐步發(fā)展形成的,所以也有人稱他為“明清俗曲腔系”。它們的演唱大多用三弦、琵琶、箏、渾不思(或稱火不思)等弦索類樂器伴奏,經(jīng)常被成為“弦索腔(調(diào))”。
清李調(diào)元《劇話》中說:…女兒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調(diào)’。音似弋陽,而尾聲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聲悠然以長。”這種“弦索腔”雖然目前無譜可尋,但從其流行地域和“音似弋陽,尾聲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的音樂和伴奏特點來看,北調(diào)子也當屬弦索聲腔,在北調(diào)子劇中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受其影響在所難免。
1.所用曲牌對比:[耍孩兒]、[駐云飛][瑣南枝]、[傍妝臺]、[山坡羊]是北調(diào)子唱腔音樂中的曲牌體劇種主要曲牌。雖然名稱最早見于南北曲,但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時尚小令》中記載:“元人小令,行于燕、趙,后浸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瑣南枝]、[傍妝臺]、[山坡羊]之屬。……今所傳[泥捏人]、[鞋打卦]、[熬髻鬣]三闃為三牌名之冠,故不虛也。自茲以后,又有[耍孩兒]、[駐云飛]、[醉太平]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絞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蝶情態(tài)。略具抑揚而已。比年以來,又有[打棗竿]、[掛枝兒]二曲,其腔調(diào)約略相似。又[山坡羊]者,今南北詞俱有此名。但北方盛愛[數(shù)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遼東三鎮(zhèn)傳來。今京師妓女慣以此充弦索北調(diào)”。[張庚《中國戲曲通史》說道:“早期的弦索腔脫胎于名問俗曲和說唱藝術(shù)。還較多地采用聯(lián)曲體的形式,然而,這種聯(lián)曲體并不是元明的南北曲”。說明[耍孩兒]、[駐云飛][瑣南枝]、[傍妝臺]、[山坡羊]都是明弦索俗曲的曲牌。
北調(diào)子唱腔音樂曲牌在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與明清俗曲有著極密切的關(guān)系,根據(jù)目前能夠見到的俗曲刻本以及有關(guān)記述統(tǒng)計,與北調(diào)子劇種相同的俗曲曲名有(山坡羊]、[鎖南枝]、[耍孩兒]、[柳子][駐云飛]、[打棗竿]、[黃鶯兒]、[一江風]、[銀絞絲]、[沽美酒]、(桂枝香]、[皂羅袍]、[玉娥郎]、[鬧五更]、[香柳娘]、[四朝元]、[楚江秋]、[刮地風]、[浪淘沙]、[西江月]、[太平年]、[燕兒落]、[園林好]、[清江引]、[江兒水]、[一剪梅]、[油葫蘆]、[疊落金錢]、[寄生草]、[弦子腔]、[傍妝臺]、[哭皇天]等曲。
2.所用劇目對比,從刊印于乾隆六十年的(1795)的《霓裳續(xù)譜》和編訂于嘉慶九年(1804)、刊印于道光八年(1828)的《白雪遺音》中,多處發(fā)現(xiàn)與北調(diào)子傳統(tǒng)劇目相同的曲文。
如《白雪遺音》卷一《日落黃昏》中唱道“一更一點正好意思眠,忽聽得蚊蟲叫了一聲喧。蚊蟲我的哥,你在外面叫,奴在繡房聽。叫的奴家傷情,叫的奴家痛情。枕邊的相思,越思越傷情。娘問女這是什么叫?一更里的蚊蟲,嗡嗡子嗡嗡叫二更。”
北調(diào)子《寒江城》的[道五更]唱詞為:“一更里一點正好眠,又聽得蚊蟲叫一聲喧。它那里嗡嗡叫,我這里細細聽。它叫得傷情,它叫得苦情。傷情,苦情,句句相思,落下淚痕?!?/p>
再看北調(diào)子《陳妙常思夫》中的繡羅帶一曲,詞為:“難提起十二個時辰,叫奴家苦慘凄。沉沉病兒染思想,連夜無眠,殘月窗西。最難聽天邊孤雁嘹嚦。嗟嘆苦自悲,愁腸積如堆。青春一去,留不住少年顏色,青春一去永不回?!?/p>
對照一下《霓裳續(xù)譜》卷四“款步云堂”中的[繡帶兒]一曲,就可以看到是多么近似!“難提起,把十二個時辰付滲凄。沉沉病染相思恨,無眠殘月窗西,更難聽孤雁嘹嚦堆積。哎,我?guī)追L嘆空自悲,怕春去,留不住少年顏色??展钾擔L消燕息,只落得向幽窗偷彈珠淚?!?/p>
3.沿襲弦索腔由清唱到化妝表演唱的發(fā)展軌跡,關(guān)于弦索清唱的情況,《金瓶梅詞話》中就有所描寫。馮沅君《金瓶梅詞話中的文學史料》一文認為:“在各種文藝中,是實風頭最足的應推曲了?!碑敃r的弦索清唱或是“家樂”或是“傳唱”,家庭婦女即使是極莊重本分的吳月娘也對傳唱的曲子略知一二,足見其影響之深。清唱時多為獨唱,有時也可以二至四人合唱,她們常以“腹內(nèi)有三千小曲,八千大曲”相標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廣大群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弦索清唱越來越不能滿足和適應觀眾趣味要求,于是,化妝表演唱便應運而生,使單調(diào)的清唱增添聲色。新穎的粉墨登場,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為弦索腔系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陘。
從現(xiàn)存的資料來看,北調(diào)子早期劇目中的《十大思夫》——《貂蟬思夫》、《樊梨花思夫》、《鶯鶯思夫》、《李亞仙思夫》、《李三娘思夫》、《佘太君思夫》、《趙華奴思夫》、《陳妙常思夫》、《王玉蓉思夫》、《尼姑思夫》——都是由一個旦角主演的獨角戲,實際上就是將原來弦索清唱的曲調(diào)改易為由演員化妝登臺演唱。都已有了較為完整的劇本,有了由旦行角色扮演的劇中人物,有了上下場的安排和科介夾白……構(gòu)成戲曲演出的條件。但是,這些劇本尚不完整,以唱為主,距載歌載舞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雖然這些劇本中都有角色扮演的人物登場,但中間沒有情節(jié)穿插和跌宕起伏,唱完全曲后就草草收場,距真正的戲曲尚有距離。
所謂《十大思夫》表現(xiàn)的都是女主人公思念丈夫或情人的類似內(nèi)容,充分抒發(fā)憂郁眷戀之情。這和清代乾隆五十七年葉堂編篡的《納書楹曲譜》及《補遺》中的《俗西游·思春》、《即狐思》,時劇《思凡》、《小妹子》、《孟姜女》、《閨思》、《閨怨》、《懷春》、《金盆撈月》等“弦索調(diào)時劇”十分接近。都是由一個女主角在舞臺上表演的獨角戲。因此可以看出,北調(diào)子早期的演唱劇目《十大思夫》就是在弦索清唱的基礎(chǔ)上,與《思凡》、《小妹子》等弦索時劇同時并存的產(chǎn)物。在《十大思夫》中,基本保留了弦索清唱的原始風貌,但頁體現(xiàn)出由弦索清唱過渡到化妝表演唱的鮮明特征。
4.從音樂結(jié)構(gòu)的對比分析北調(diào)子早期劇目《十大思夫》中所用音樂曲牌,既有以一曲為主,如《貂蟬思夫》唱[青陽];《樊梨花思夫》[青陽]、[一枝梅]、[清江引],也有多曲連綴,如《陳妙常思夫》唱、[繡羅帶]、[一枝梅]、[贊子][望門子];還有的是在主曲唱完意猶未盡之處,補加七字對偶句[序子]來暢舒情懷;如《王玉蓉思夫》是[娃娃]加[序子];《鶯鶯思夫》是[朝元歌]加[平調(diào)慢板序、二板序子];《李亞仙思夫》是[江兒水]、[朝元歌]加[二板、三板序子]??傊魳方Y(jié)構(gòu)基本上保存了弦索清唱的傳統(tǒng)風格。
如果說《十大思夫》角色單一,內(nèi)容簡單的話,那么北調(diào)子在這種簡單化妝表演的基礎(chǔ)上,為了適應戲曲發(fā)展的需要,逐漸增加了角色人物,載歌載舞表演形式的出現(xiàn),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于是出現(xiàn)了“對子戲”。在《霓裳續(xù)譜》中就曾刊錄有《暗中偷窺》、《王瑞蘭進花園自解自嘆》等近二十首二人對唱選曲,人物有小旦、老旦、正旦,其中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我瞧瞧親家》一曲,人物有鄉(xiāng)親、女兒、親家三個角色。這一劇目《探親家》和《王大娘》后來一直列為北調(diào)子的傳統(tǒng)劇目。
二、脫胎于清代弦索時調(diào)
清初,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弦索調(diào)“弦索時調(diào)”或“弦索時劇”。《太古傳宗弦索調(diào)時劇新譜》,共收曲譜二十個,除小曲、散曲(如《小妹子》、《崔鶯鶯》之類)外,又有十六個時劇(即“時尚”的意思列目于下:思凡、羅夢、昭君、蘆林、磨斧、借靴、拾金、花鼓、踢球、醉楊妃、僧尼會、夏得海(即下海)、紅梅算命、金盆撈月、唐二別娶、曠野奇逢(即踏傘)這十六個時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民間生活小戲,如《拾金》、《花鼓》,等等。一類來自南戲、傳奇作品,如<曠野奇逢>,出于《幽閨記》;<金盆撈月>,出于《紅葉記》;<夏得海>,出于《洛陽記》,等等??墒?,此書所收劇目,往往具有特色。比如,這里《蘆林》,不同于《集成曲譜》所收的《蘆林》;這里《醉楊妃》,不同于《磨塵鑒》中的《醉酒》,等等。這就在于,到這時,群眾都很喜愛時劇,《綴白裘》和《納書楹曲譜》,都收入一些時劇。所以,藝術(shù)家門便適應群眾新的愛好,用弦索彈唱時劇,稱為“弦索調(diào)時劇”,否則,仍舊彈唱南北曲的老調(diào)子,必然會遭到群眾的厭棄。
雜劇或者傳奇,就其音樂結(jié)構(gòu)而言,都有固定的成套的曲牌。弦索調(diào)時劇,卻是大都只分段落,而無曲牌。這大概是彈唱時可以不受曲牌拘束,比較自由地隨腔就調(diào)。比如,時劇《思凡》,僅第二段標上[山坡羊],其它各段,均無曲牌名。而《綴白裘》本《思凡》,其曲牌[未佛曲]、[山坡羊]、[前腔]、[新水令]、[尾聲];昆曲臺本《思凡》,其曲牌為[誦子]、[山坡羊]、[采茶歌]、[哭皇帝]、[香雪燈]、[風吹荷葉煞]、[尾聲]。時劇《醉楊妃》,除了頭一折是[新水令],末一折是[清江引],中間的一百四十多句的大段唱詞,雖然也采用長短句的形式,但無曲牌名。甚至時劇《昭君》,有七支曲子。均無曲牌名。
有些弦索調(diào)時劇,即使個別地方標有曲牌,但與昆曲同名曲牌亦有所不同。比如,昆曲《藏舟》、《斷橋》,都用[山坡羊];時劇《思凡》,也用[山坡羊]前兩者形式比較固定,在板式上,通體用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后者變化很自由,在起板之后,先用通常不加“贈板”的一板三眼,到了末尾,突然轉(zhuǎn)入一板一眼作結(jié)。可知,時劇《思凡》所用[山坡羊]系小曲。此外,《小妹子》、《崔鶯鶯》所用[掛枝兒]也是小曲。
我們將弦索調(diào)時劇《思凡》的[山坡羊],與昆曲《雷峰塔·斷橋》中的[山坡羊],做一比較: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北父削去了頭發(fā)。每日里在佛殿上燒香換水,見幾個子弟們游戲在山門下,他把眼兒瞧著咱,咱把眼兒覷著他。他與咱,咱共他。兩下里多牽掛。冤家,怎能夠成就了姻緣,就死在閻王殿前,由他把那碓來春,鋸來解,把磨來挨,放在油鍋里去炸。啊呀,由他!則見那活人受罪,那曾見死鬼帶迦。啊呀,由他!火燒眉毛,且顧眼下。火燒眉毛,且顧眼下(《思凡》)。
頓然見鴛鴦折頸,奴薄命孤鸞照命。號教我心頭暗哽,怎知他一旦多薄幸。歹心腸鐵做成,怎不教人淚雨零。奔投無處形憐影,細想前情氣怎平?凄清,竟不念山海盟;傷情,更說甚共和鳴(《斷橋》)。
雖然這兩者都用[山坡羊],但從句式看來,它們除有少數(shù)幾句近似之外,大都不同。前者句式自由活躍,后者按照曲牌正格填詞。再者,這兩支[山坡羊]唱詞,都通俗易懂??墒?,從整個看來,弦索調(diào)時劇唱詞,偏于通俗,而昆曲南北曲曲詞,尤其南曲曲詞,偏于文雅。
以上所述,對清代流行的新的弦索調(diào),做了簡略介紹。從這里,就可以了解到,明代弦索調(diào)和清代弦索調(diào),雖然都是弦索清唱,互相之間有著一地昂的淵源關(guān)系,但是,這兩者,無論在曲本上,或者再曲調(diào)上,畢竟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清代弦索調(diào)的曲本和曲調(diào),更富有民間藝術(shù)的成分,因此不是一個東西。
三、形成于清代弦索腔
在清初,還流行著弦索腔。它并非弦索清唱南北曲,也不是弦索清唱時劇,而是一種地方戲曲聲腔的泛稱,又是某一個地方戲曲劇種的名稱。
在清初,絲弦腔已流行于北京。它屬于弦索腔,其特點,音調(diào)激越,近于秦腔,用月琴伴奏。乾隆本《杞縣志》云:“(民間)好約會演戲,如邏邏、梆弦等類,殊鄙惡敗俗”。邏邏,即羅羅腔。梆,即梆子腔。弦,即絲弦腔,那么,乾隆年問,河南杞縣也流行著這種戲曲聲腔。絲弦腔,亦稱弦子腔。《霓裳序譜》錄有弦子腔。這證明,至遲在乾隆年間,已有弦子腔之名。
李調(diào)元《劇話》記載:“女兒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調(diào)。音似戈腔,而尾聲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聲悠然以長”??芍?,乾隆年問,河南已流行著女兒腔。也屬于弦索腔。所謂音似戈腔,即是音調(diào)高亢的意思,尾聲拖長,和以弦索。這正是女兒腔的特點?!赌奚研蜃V》錄有[河南調(diào)]:
仰面長嘆,恨有千里,思想起來,我手捶胸,哭的眼睛紅雖然不是糟糠的配,也是我三生有幸,落花流水,在萍水相逢,意和情同。山盟俱是假。海誓更成空,落得思中想中,情中恨中,憂中愁中,魂中夢中,我盼不得相逢,減卻了芳容。
這段唱詞,系長短句,而且有重句??磥?,好像民間小曲的唱段。《霓裳序譜》一書,正是收集乾隆年間南北各地民間小曲、時調(diào)、地方小戲。這書系乾隆六十年集賢堂刻本,李調(diào)元《劇話》,初刻于乾隆四十九年。那么,這兩書提到的河南調(diào),應是一個東西。
清代嘉慶年間,北京抄本《雜曲二十九種》,收入“八角鼓·牌子曲”的《西廂·游寺》,其中有[柳子]腔,唱詞都是七字句(其中兩句有襯字),上下句相聯(lián),全段共八句。根據(jù)張長弓《鼓子曲言》記載,河南鼓子曲的曲牌,亦有[柳子]。而在豫西北的北調(diào)子戲,也吸收了柳子腔的營養(yǎng),如《打時辰》《打登州》《憨寶打娘》之類劇目,都唱[柳子]。由此可見,在清代。“弦索腔”曾流行于河北、河南、山東三界交界的廣大地區(qū),影響頗大,如八角鼓、鼓子曲和北調(diào)子戲、大弦戲、鑼戲、二夾弦等,都受其影響。有些人把清代北調(diào)子與現(xiàn)在山東柳子戲相等。因為,北調(diào)子的曲調(diào),除有柳子外,又有青陽、高腔、娃娃、亂彈、西皮、羅羅等等。何況,它還是弦子戲之名?!镀缏窡簟返谄呤呋兀骸澳强祛^是得時衙役,也招架兩班戲,一班山東弦子戲,一班隴西梆子腔?!敝两?,濮陽地區(qū)稱為北調(diào)子。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志·河南卷,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2,12.
[2]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中國藝術(shù)出版社,1995,8.
[3]大弦戲曲音樂集成,安陽市文化局編印,1985,7.
[4]北調(diào)子戲曲音樂集成,濮陽市文化局編印,1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