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探討了如何從短語、句子和習語的文化內涵入手來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動物文化的差異,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關鍵詞】動物文化 差異 翻譯教學
在英語教學和翻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關動物的詞匯,單個詞匯很好翻譯,直譯就行,但是如果出現在句子里或者諺語、習語里,同學們就不知道該如何翻譯了,直譯吧,很可能帶來諸如譯文呆板,生硬,甚至是錯誤的,不符合譯入語語言文化背景等不利因素,那么這種情況,翻譯就必須考慮到不同語言之間反映在文化上的差異,否則,翻譯就失去了等效、等值的可能。本文試圖從短語、句子、和習語的文化內涵入手來探討如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動物文化的差異。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要成功地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首先,要精讀兩種語言;其次,還要注意語言和語言之間所含的文化差異。語言隨著社會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正如L. R.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中所闡述的的那樣“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語言通常以實現社會目的,充當與其它民族建立和保持某種關系的媒體,同時也是記錄和傳播文化成就并促進其發(fā)展的手段,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另一方面,語言又受制于文化,文化是指某些特定人群的人們的整個生活方式,包括人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所形成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對某一事物所共有的態(tài)度和情感。語言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文化差異使同一個詞,或同一表達方式對另一個國家來說,可能指的不是同一事物。并且容易產生誤解,毫無惡意的言辭會使對方驚訝或憤怒,簡單的一句話有時會使一方捧腹大笑,而另一方卻全然不知幽默之所在。由此可見,語言離不開社會文化這個大背景,社會文化又通過語言表現出來。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我們對原文的理解不是單純語言理解的問題,我們要引導學生重視文化差異,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并對東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
二、動物文化差異與翻譯
自古以來,動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在人類漫長的歲月里,不同民族對同一動物在生活習慣、認知角度以及喜好的不同導致了動物在不同文化所代表的含義也不同,所以對動物詞匯的翻譯不能望文生義,按照本民族的文化來理解、翻譯其它民族文化的動物。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從短語、句子和習語的文化內涵來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文化的差異。
1.短語的文化內涵
翻譯時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幾個再熟悉不過的詞搭配在一起,我們把他們翻譯過來,滿以為“把握十足”實則卻是“失之千里”,原來,英語中有些詞組,短語和句型結構,表面上看可以在漢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譯詞或表達方式。而實際上他們所表達的卻是與字面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意思。英語中有些專有名詞構成的短語,都可能有一定的來歷或有趣的故事,但現在已失去了其本意。因此,不可照字面意思直譯。如:black sheep。如果直譯成黑羊,就錯了,據韋氏大詞典的解釋,該短語的含義為:a recessive black—fleeced individual in a flock of normally white—fleeced sheep,漢語的意思就是:在任何一群白色的羊群里都有混雜其間的黑羊。但是,人們?yōu)槭裁磳谘蛉绱烁信d趣,以至于出現這樣一條短語呢?在西方國家,人們認為黑綿羊的毛不如白綿羊毛珍貴。同時,黑羊混雜在白羊之間容易使白羊害怕。還有一個原因,人們認為黑色代表邪惡,這不僅在西方國家,在中國也是如此,比如人們常用“潔白晶瑩”,“一片冰心在玉壺”形容純潔。而用“黑心腸”這樣的說法比喻罪惡?,F在,人們用這一短語表示:a member of a group that stands in conspicuous and unfavorable contrast to the other members。也就是漢語中常同“害群之馬,敗類”這樣的意義。There i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諺]到處都有害群之馬。再比如短語as strong as a horse,在歷史上戰(zhàn)爭頻繁的西方,沒有馬便無法生存。而在中國,牛則是生活之本。馬在古代西方役使工具的作用相當與中國的牛,因此在這種文化差異的背景下,上句話當然不能直譯。所以英語把“力大如?!弊g為as strong as ahorse。horse power(牛勁),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eat like a horse(狼吞虎咽),talk horse(吹牛)。由此可見,不同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翻譯教學中詞匯的文化內涵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項
2.句子的文化內涵
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動物文化,那么學生對于一個句子的理解只能局限于表面字義,而不能深刻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The couple are leading acat—and—dog life這句話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就容易翻譯成“這對夫妻現在過著貓狗般的生活”,按照中國文化,這樣的翻譯似乎也合理,說明這對夫妻比較貧窮,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西方文化,你就會知道,在西方社會里,家家都有養(yǎng)貓養(yǎng)狗的習慣,狗和貓常因食物發(fā)生爭斗,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夫妻不合比作cat—and—dog life正如東方文化中的夫妻不合常用打得雞犬不寧一樣,所以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這對夫妻經常吵架”。agree likecats and dogs[口]像貓和狗一樣合不來,live like cat and dog[口]整天吵架。再例如:Dog eats dog是“你死我活”的意思,而不是狗咬狗。不難發(fā)現,理解句子的難點不全在于語言知識,文化差異的干擾也是很大的。翻譯時如果不知道文化差異是很難翻譯成功的,因此在翻譯教學中,句子的文化內涵的理解是跨文化語言交流的關鍵。
3.習語的文化內涵
英漢兩種語言都有悠久的歷史,積累豐富的習語,英漢兩種語言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不同,兩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的差異,于是就形成了風格各異的習語。習語來源于社會生活實踐,大多都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由于習語的這些特點,給翻譯帶來了特殊的困難,比翻譯一般語言更難以理解。例如:It rams cats and dogs,這是一個英語習語,意思是下著傾盆大雨,但是由于東西文化差異,我們很難理解下雨為什么和貓狗聯(lián)系在一起,原來在北歐神話中,cat被認為是對天氣有巨大影響的動物。每當貓不同尋常地蹦蹦跳跳的時候,水手就會感到風暴的來臨。神話中還傳說有一位神仙叫Odin,他掌管智慧、戰(zhàn)爭和農業(yè),他常把dog帶在身邊,把它們作為刮風的信號,這樣dog就被看成強風的象征了,因此,dog(風)伴隨著cat(雨)而至,也就“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了。再例如,“Love me,lovemy dog,此句可翻譯為“愛我連同愛我的狗”,在一些以英語文化為背景的國家里,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由于我們不難看出“Love me,10vemy dog”之說是有文化背景的。了解中國文化的人。一看到“Love me,lovemy dog”就會聯(lián)想到“愛屋及烏”這個成語。語本《尚書大傳·大戰(zhàn)》中有“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一說,意思是愛那個人而連帶地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后來,人們便以此來比喻愛一個人連帶地喜歡跟他有關系的人和物。由于可見,英語中的“Love me,love my dog'’與漢語中的“愛屋及烏”雖然使用了不同的參照物,卻具有相同的含義,將此句翻譯成“愛屋及烏”,既結合了中國的文化,又能使這句話更好地為中國人所理解、接受,起到與原文等效的作用。
三、翻譯教學
綜上所述,動物詞語作為語言單位,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并體現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具體的翻譯教學實踐中應考慮其文化因素,努力尋求英漢兩種語言動物文化的最佳切合點和參照物,從而使動物詞匯的翻譯既有特色,又不失文化內涵。恰到好處地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