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然而,在當下的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還存在著不重視學生文體意識培養(yǎng)的傾向,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課標和教材編寫的導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解讀不同文本與文體知識的鏈接,注重引導學生對經(jīng)典課文文體結構的把握,采用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文體意識。
【關鍵詞】文體意識 閱讀教學 讀寫能力
文體意識是指在閱讀文本過程中,對不同文體的自覺感受,并通過寫作實踐在頭腦中形成的文章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高考作文由“文體指定”變?yōu)椤拔捏w自選”,在這種“文體超市”的導向下,學生的文體意識淡化了。到了本世紀初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到新編中學語文教材的試用,都存在著淡化文體的傾向。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一些教師上語文課,不再重視文體知識的教學。對此,2006年,《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第3期,發(fā)表了潘新和教授的《閱讀與寫作是一種文體思維》和王元臣老師的《文體感下的寫作行為》的文章,掀起了“語文教學到底需不需要文體教學”的討論。應該說引起了語文教師對學生文體意識培養(yǎng)的一定重視。然而,從當前中學生的作文來看,文體模糊,甚至無文體作文的弊病依然存在;有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感知、探究、拓展”,成為無文體的閱讀。長期以往,必然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缺失。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回歸語文本色,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審視課標和教材編寫的導向性
《語文課程標準》是法規(guī)性文件,是語文課程的憲法,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大法。它是語文教材編寫、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依據(jù)。它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如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可見,語文課標對教學起到制約和導向的作用。
那么,語文課標對文體有何要求?從閱讀教學要求看:“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薄澳軌騾^(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薄伴喿x簡單的議論文,區(qū)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shù)據(jù)、圖表等),發(fā)現(xiàn)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自己的思想做出判斷?!睆膶懽鹘虒W的要求看:“要根據(jù)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合理安排內(nèi)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薄皩懹洈⑽淖龅絻?nèi)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jù);根據(jù)生活的需要,寫日常應用文?!薄澳茏儞Q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從課標對文體的要求看,新課標雖然有淡化文體的傾向,但我們必須明確,課標并不提倡不要文體,如對掌握表達方式的要求,寫作幾種常見的文體要求,還是比較明確的。我們要解讀透課標的要求,真正認識到文體教學的重要性。
再從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材看,教材有多種版本,叫一綱多本。如人教版語文教材,蘇教版語文教材,語文版語文教材等。根據(jù)課標編寫的語文教材,盡管在組合單元和選文上不盡相同,但都有淡化文體的導向。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主題”或“話題”來組合單元課文,每個單元4到5篇課文,各篇課文的文體往往不同。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棗核》、《最后一課》、《始終眷戀著祖國》、《古詩四首》、《晏子使楚》,這5篇課文體現(xiàn)的主題是“愛國情懷”,其文體分別為:散文、小說、記敘文、詩歌、文言文,各篇文法有很大不同,按照編者的意圖,要求教師解讀文本,主要是培養(yǎng)閱讀感悟,進行愛國教育,突出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人文性。由于語文教材有淡化文體傾向,因此會導致語文教師對文體知識教學的不重視,這樣學生的文體意識也淡化了。
然而,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就等于掌握閱讀和寫作各類文章的一個抓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既要落實好教學的思想內(nèi)容,又要有意識地滲透文體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實用的文體知識,有利于解讀文本,規(guī)范寫作文體方式。
二、解讀不同文本要與文體知識鏈接
所謂文體是指文章在結構形式和語言表達上所呈現(xiàn)的具體樣式或類型。在閱讀教學中,要把不同文體的文章與文體知識鏈接,教師要心中有“體”,就是教師的知識結構中要有文體類型。關于文體類型,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劃分。單從文章角度看,有二分法:記敘文、論說文;有三分法:抒情文、敘事文和議論文;有四分法:記述文、敘述文、議論文和說明文。1963年頒布的語文教學大綱,刪除了“記述文”,把文章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體分類比較復雜。不過,從中學語文教學來考察,我們習慣分為普通文體和文學文體。普通文體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文學文體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童話、神話等,筆者贊同這樣的劃分。因為文各有體,不同文章有他自身的體式特點。這樣劃分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符合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特別是普通文體,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學習文學作品就能登堂入室了。
然而,在當前實施課程中,有人把學生淡化文體的傾向歸咎于文體的分類,力圖推倒重建,實在是多此一舉;有學者甚至把作文教學造成的困難嫁禍于文體教學,真是“難得糊涂”了。其實從中學語文教學的角度看,不必爭論文體怎樣分類,而應該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才是關鍵。
不同文體的文章要用不同的程式來教學,根據(jù)不同文本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這是由各種文體內(nèi)在特性和規(guī)律決定的。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文本與文體知識鏈接起來。就是對不同文體的文章的教學各有側重,教記敘文側重于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把握,學習記敘的表達方式;教說明文側重于說明事物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把握,學習說明的表達方式;教議論文側重于論點、論據(jù)、論證的把握,學習議論的表達方式;教應用文側重與于題目、開頭、正文、結尾的格式的把握,學習語言的準確、得體。教小說側重于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把握;教散文側重于線索、結構、意境的把握;教詩歌側重于朗讀、意境、感情的把握;教戲劇側重于場景、對白、人物的把握……這些側重點就是各種文體體現(xiàn)出來的文體知識點。在教學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能隨意,要講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讓學生懂得文章有文章的要求,文學有文學的規(guī)范。教師要切實按照文體的基本程式進行文體的滲透。當然。我們強調(diào)各文體側重點的把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應該根據(jù)課文自身的特點來定。總之,要根據(jù)不同文本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對不同文體的感受,形成對文體的感性認識。
誠然,反思當下的閱讀教學,有的教師不管教什么課文,采用教法基本是一樣的,如前所述。我們知道,一篇課文要確定適宜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必定指向文體樣式,學生有了一定的文體意識,就能根據(jù)閱讀的目的和需要,選擇相應的文體,閱讀不同的文體擺正閱讀姿態(tài)。選擇適當?shù)淖x解方法,達成適度而有效的解讀。
三、重視經(jīng)典課文文體結構的把握
什么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是指傳統(tǒng)的具有權威的著作。經(jīng)典往往被人們推崇和熱愛。如經(jīng)典著作、經(jīng)典語錄、經(jīng)典電影、經(jīng)典老歌等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四書五經(jīng)”稱儒家經(jīng)典,是古代語文教育蒙學經(jīng)典教材。經(jīng)典教材必然有經(jīng)典課文。所謂經(jīng)典課文是指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結構形式、語言形式表達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取向,符合語文教學特點并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文章。它是語文教材中的精品。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保留了一部分的經(jīng)典名文。如《我的老師》、《蘇州園林》、《談骨氣》、《孔乙己》、《春》、《背影》、《皇帝的新裝》等等,不一而足。
從美學來看,經(jīng)典課文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對讀者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其結構形式往往是文章體式的標桿,是學生寫作的范文。劉禹錫的《陋室銘》這篇經(jīng)典課文,為學生所喜愛。學生熟讀成誦,按作者的思維形式和文章的結構形式創(chuàng)作了《學生銘》。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過程中,要注重文本結構的把握。所謂文本結構是指文章內(nèi)容的組織和結構,是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是內(nèi)容賴以表達的重要手段。文章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有了正確而深刻思想、新穎而典型的材料,優(yōu)美而生動的文句;如果沒有組織結構,所有這些都是一盤散沙,仍然不能成為物化定型的文章。不同的文體就有不同的結構形式,經(jīng)典課文的結構形式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憑借,因為選入中學的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文章結構形式,是作文最好的借鑒材料。因而,在閱讀教學中,對于經(jīng)典的課文,尤其要注重文章的結構的把握,培養(yǎng)學生各種文體的結構能力。
譬如,學習《春》,要引領學生體會文章的精巧構思。課文抓住“春”的特點,有層次地描繪春景,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誦春”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的順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是一致的,讓學生懂得寫景散文是抓住景物特點來抒發(fā)感情的。教《蘇州園林》,讓學生懂得說明文的結構特點。這篇課文結構清晰,文章開頭是對蘇州園林總體印象的概括,即“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接著為了說明這個總特征,從四個方面加以介紹,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襯和層次方面的特色,最后說明其他方面體現(xiàn)了這一總特征。全文是總說分說結構,總說分說緊密結合,非常清晰地把蘇州園林介紹給讀者。再如教《談骨氣》,這是一篇典范的議論文。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結構思路。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接著用“文天祥拒降”,“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拍案而起”三個典型的材料印證觀點;最后總結全文。文章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構思行文的。像這些課文都可以通過劃分結構的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文體的感受。
總之,不同文體的經(jīng)典課文,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結構的解讀。當學生接觸經(jīng)典文本時,必然會形成有關課文結構的印象,隨著閱讀的增多,對各種文體印象的強化,有關文體的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逐步形成一種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就是文體意識。有了文體意識,在閱讀文體時,學生在大腦中就有參照物,這種參照物就給讀者一個清晰的導向,能很快地攝取所需要的信息。如學“小說”,就會很自然指向文中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要素,這樣學習重點內(nèi)容就明確了,知識點就得到落實,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四、采用讀寫結合提高學生文體意識
讀寫結合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法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信息的輸入,寫是信息的輸出,只有輸入的多,輸出才有保證,厚積才能薄發(fā)。唐代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清代教育家唐彪對讀寫關系有精辟的論述:“文章讀之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笨梢?,要達到這個境界,讀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讀的感受中,得到文體的熏陶,然后才能“吾意所欲言,應筆而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篇篇的教,學生一篇篇的學,學生得到的不僅是文章思想內(nèi)容、語言文字的感受和領悟,而且感受到文體寫作的知識。在大腦中有了各種的文體樣式,就有了寫作的各種模式。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這句樸素的話語含有豐富的教學內(nèi)涵,這個例子是什么,就是通過長期的學習感知課文和文體的知識,確立不同的文體架構就在人的潛意識中存在,當需要運用時就在腦中涌現(xiàn)出來。語文教學有句名言:“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下功夫”。用在這里就是說,在課內(nèi)學習一定的文體知識,懂得文體思維規(guī)律和語言特點,然后在課外實踐感知強化文體模型。古人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百劍而后識器?!泵┒茉谡劦轿恼陆Y構時說:“我在下筆寫小說之前,胸中就已經(jīng)有了幾百篇小說的結構?!笨梢?,廣泛閱讀感受文體是何等的重要。有的學生給他一篇文章,很快抓住了關鍵,很快就讀懂了;有些學生給他一篇文章,不知從何入手。如老虎吃天,無從下爪。怎樣讀,很迷茫。這是什么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文體意識的使然。如果沒有一定的文體知識,就不會讀也不會寫,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所以,閱讀教學要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就要在已感知文體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可采用讀中仿寫,讀中改寫,讀中擴寫,讀中縮寫,寫讀后感等形式強化的文體意識,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目的。“以讀帶寫”要求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適當安排寫的訓練,如仿寫。是指導學生學習文本的寫法。學習《我的母親》,布置學生寫一篇記人的文章;如改寫,學習文本后進行改變文體的寫作練習,學了《賣炭翁》,讓學生改寫成記敘文。改寫是培養(yǎng)學生文體意識的有效方法。改寫的形式有多樣:有體裁改寫,人稱改寫,簡繁改寫,長文縮短改寫,短文擴長改寫,順序改寫等。讀后感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文體訓練形式,可采用一文多體練習,學了一篇記敘文,可訓練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幾種文體的寫作,通過多種文體的訓練,使學生的文體意識得到強化。提高寫的能力。寫什么文體就像什么文體,不能“像霧像雨又像風”。
讀和寫是互為作用,互為促進的。當學生有了文體意識后,也能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以寫促讀。所謂以寫促讀,是通過文體寫作的練習,有了比較豐富的文體知識,再去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閱讀就有目標,閱讀的效果就顯著。因此,讀寫結合是培養(yǎng)學生文體意識的有效途徑。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離不開文體知識的教學,如果忽視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無從談起。因此,閱讀教學,不能淡化文體,而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惟其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周慶元,語文教育哲學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6.
[2]黃偉,提高文體素養(yǎng),語文教學當務之急[J],語文建設,2009(1):9.
[3]韋志成,作文教學論[M].南寧:教育出版社,2001.23.
[4]王元臣,文體感下寫作行為[J].語文教學通訊,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