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亭送別,從“曉來誰染霜林醉”,到“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張生在不舍中留下了一個離別的背影。而痛在身心的,是主人公鶯鶯小姐。本文賞析劇中這一經(jīng)典人物形象,對其內(nèi)心世界進行了細致分析。
【關鍵詞】《西廂記》 人物分析 憂慮
鶯鶯是《西廂記》的主人公,是這個戲曲中最光輝的人物形象,她至真至純,做事完全取決于少女的天然的本性,對春的感傷有“花落水流紅,閑情萬種”這樣的哀怨。正是如此春景喚醒了她內(nèi)心的思春之情,恰在這時遇到了風流才子張生,臨去的一瞥就讓張生讀懂了少女的情懷,才有了下面發(fā)生的待月西廂的一段故事。
鶯鶯讓紅娘送信,張生為了炫耀自己的解謎的才華對紅娘說破了謎底,讓鶯鶯這位相國千金陷入尷尬。當老夫人不允婚事時,張生長吁短嘆,唯思自盡,涕泗橫流。老夫人提出讓張生趕考,也許只是權宜之計,先打發(fā)走張生再解決別的問題。張生欣然前往,視趕考如探囊取物。因此在送別的長亭外,漫漫的古道邊,鶯鶯的煩惱就像那綿綿的思緒,濃得化不開。況值那暮秋天氣,故早是離人傷感。鶯鶯究竟在憂慮什么,我們設身處地來替鶯鶯考慮考慮吧。
首先可能擔心被棄。窮文人金榜題名中狀元,因富易妻的故事太多了,在社會上應該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我們必須承認“花間詞人”王實甫是有點過于喜愛自己所塑造的女主人公了。鶯鶯的故事在先前已有原型存在,元縝的《鶯鶯傳》中,就是始亂終棄的結局,在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鶯鶯的結局也不如人意,所以張生的離開讓鶯鶯這種擔心無時不在,會不會西廂的溫柔成為永遠的回憶,富貴的張生會不會停妻再娶?因此離別的途中鶯鶯殷殷叮囑:“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她在用自己的柔情與焦慮結成繩索,喚回遠去游子的心。
其次可能擔心張生在陷入另一段真情之中。鶯鶯與張生一見鐘情,私定終身。這畢竟沒有青梅竹馬的兩小無猜來得可靠,張生是驚于鶯鶯的美貌才生“好逑”之心的。世上美麗的女子何止千萬!張生一路趕考會不會再有美麗的邂逅?鶯鶯擔心的是自己的情郎成為與別人的共有財產(chǎn)。“此一節(jié)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xiāng)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這與囑咐郎君“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女子是生氣相通的??蓱z天下多情女,可恨天下薄情郎。
再次鶯鶯也許會擔心張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張生得到老夫人的拒絕后不去想辦法,因病等死。要靠鶯鶯自身的主動,分別時“閣淚汪汪不敢垂”,對老夫人的安排言聽計從。自負的張生認為“憑著胸中之才,視得官如拾芥耳”,一旦考試失敗怎么辦?張生會不會羞于回來,張生會不會苦等中舉呢?無論哪種選擇,都讓“想夫妻長相守”的鶯鶯失望。在鶯鶯看來,功名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已。張生臨別一句“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更讓鶯鶯牽掛與煩惱。
從曉染霜林到一鞭殘照,鶯鶯與張生依依不舍,此情此景,怎不讓我們讀者跟著一起嘆惋。鶯鶯在這樣的憂慮中看著張生的身影漸漸遠去,無限惆悵地站在分別的路上,聽著馬嘶之聲,想著馬上之人。鶯鶯的心真是要擔起難以承受的分別之痛??!
讀到此,我們跟著不免也會流下兩行清淚,合什雙手,與作者王實甫一起祈禱“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作者單位:安徽合肥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