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貌似有些不入俗眼,似乎充滿了禪味,但都可能是上品、精品。
未識其人,卻早已聽說他的畫有那么一點獨特,正如一個在讀的女博士第一眼看畫看得驚奇于素墨中的虛空與靈韻,便執(zhí)意要在寫完他之后再去見畫家本人。
憑什么,憑的便是他的畫:
黑白對比之間,遠遠近近的山,幾塊亂石間,渺小的茅草屋,仔細看,還有一位更加小樣的道者,看起來卻十分搶眼。
在一個大展廳里,這幅畫一著眼,便就成了視覺的中心。
十多年前我們得以相識。
伊始,我也不大喜歡這樣的畫,老實說也不大看得懂他的畫。一路走來,聊的并不多,卻成了好友。因為不諳藝術,所以不敢稱作“知己”。
南通城東南,文峰塔院里,有一座散落的仿明清建筑群。在一幢三層樓的底樓,看似有點低矮的畫室里,總是他一個人,在默默地作畫。也許這是他留給我最多的一個場景。交談到最后,他總是這樣對我說:“有空就到我畫室來坐坐”。話筒里都聽得到他的真切的微笑。
見到,他也總先給你一個微笑,有點拙樸、有點拘謹?shù)臉幼樱瑓s從中透露出他的善良的內(nèi)心、友好的性情。從沒看到他穿過筆挺的西裝,也沒見過他著文人、畫家常見的唐裝,經(jīng)常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居服裝。個子不太高,理個板寸頭。與你隨意交談的時候,兩手自然地置于胸前,無目的地左右手相搓摸著,一副沒有任何城府卻很沉靜的神情。畫家就是畫家的模樣。
這就是朱建忠。
那年夏天,隨新西蘭前總理希普莉女士到訪文峰塔院,欣聞外國前政要來參觀,正在院內(nèi)的朱建忠穿著無領老頭汗衫趕緊迎了出來。因為事先沒有通知,匆促中他顯得有些木訥,滿臉堆著歉意。只聽高高大大、穿著寶藍風衣的希普莉女士用英文打趣說:“這才是畫家,真正的中國畫家!”剛才還為自己穿著簡便而感拘束的朱建忠臉上露出那種甜甜的、燦爛的笑。
前幾天與他通電話,他有點詫異。剛從西班牙回國,現(xiàn)在飛機又剛落地臺北。呵呵,我電話追著他到了臺北。其實,我是碼著他的時間此時該在臺灣寶島呢。隨后他發(fā)了一條信息告訴我:想與朋友們到西班牙辦個展覽。
春節(jié)前,他還問我到底要不要去西班牙訪問,因為有點猶豫,他感覺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的欲望正強,作畫的情緒異樣高漲。我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不太好發(fā)表意見。
結果,他還是去了,盡管他已經(jīng)多次出國訪問、辦展。結果還想再去西班牙辦自己作品的展覽,東西方的畫家有一個公共的藝術空間。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感覺他不太容易激奮,話也很少,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一種隨意的樣子,在畫著他自己的畫兒,或者仔細傾聽著別人的高談闊論。由于不太注重小節(jié),不深交的人甚至還有點感覺他的高傲抑或落魄。如今,他的臉色紅潤了許多,笑容里多了一分五十多歲人難得的明媚與燦爛。他總是在第一時間把他的近況悄悄告訴我:
得了北京第一屆中國美術展覽的獲獎提名;
上海世博會貴賓接待廳,他的畫作被選中;
知名的評論家首肯他青山綠水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來的新意、新拓展;
中央美院給了他客席授課……
我知道,以上這些每一項都非輕易,是諸多畫家畫了一輩子而祈望的,而他一下子幾乎同時擁有。
這是相當長時間磨礪的結果。從八十年代初南京藝術學院畢業(yè),一路探尋、求索,特別是最近有整整十年時間,始終保持低調(diào)和淡然。寒風中在校門口等了我好久,在北京望京中央美院的一間咖啡廳里,我向上完課的他求證這個結論。從他沒有搖頭的平視里,我讀到了默認兩個字。
朱建忠就是這樣一位充滿自信卻不善張揚的學院派畫家。他的畫擁有極其鮮明的畫風,倘若沒有了個性,就沒有了朱建忠和他的畫。今天,他終于走了出來……
他用的層染法(我給他取的名),一層層地染墨,一次次地晾干,再看效果,再點綴……往往一幅同樣尺幅的畫,要花費多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時間。于是,視覺奇跡出現(xiàn)了:看似發(fā)灰發(fā)烏的畫面,構圖或清晰或朦朧顯現(xiàn)在整張畫的深處。偶然裸露出的空白,如飛騰起來的團云,白得讓你雙眼發(fā)光?;蛟S,建忠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在追求絕對中的無限世界,尋覓對稱里的奧妙情趣,享受一次次墨染以后濃淡輕重的驚喜與懊惱,最終的效果便是嬗變與升華。他的畫,寧靜中看到掙脫,線條里讀出哲詩。畫家思緒的天空,是一方看似灰暗的色彩里獨具明朗的九月天。著名出版人錢曉征用近兩萬字寫他、解析他的畫。
曾經(jīng)在濠河畔一個叫做梅庵的茶館,我倆第一次感覺是那么深地在對聊。也許就是那一次,他透露給我這樣的訊息:在這個普遍有點浮躁、焦慮的年代,他要用手中的畫筆為今天寫史。他說,要是歷經(jīng)若干年,后人讀到我的畫,知道有一個畫家依然執(zhí)著地用心在中國畫世界里跋涉,那我也就滿足了。他就是一位富有鉆勁的畫家,干起什么活來,都那么的一板一眼。在工廠做工時,就贏得了市勞動模范稱號。進畫院二、三十年,踏踏實實,全身心致力于求異求變,畫與別人不一樣的畫而終于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畫風。
是的,有一段時間,他在苦苦地尋覓、探求,反復試驗,從否定到否定,感覺自己“出”不來,就是突破不了前人。正好當?shù)仉娨暸_兩名記者想要采訪他,準備做一個專題,結果,看他傻不傻,懇切地說出了這么一句話:你們不要拍我,我就給你們每人一幅畫。直知自覺、直言直語,從不拐彎抹角。
每逢周末,他應邀在一家美術館給書畫愛好者授課,主辦者執(zhí)意要給他講課金,他擺擺手推辭了。他的理由很是簡單:有人來聽課,給他們講我心目中的中國水墨畫,還要什么錢呢?
2012年冬春交接時節(jié)的一天,我們又一次晤談,小小的畫室,外面下著早春的細雨,挺冷,里面卻暖。他談剛從西班牙、法國和臺灣回來的一路觀感,談他在震撼的西方藝術、現(xiàn)代藝術面前正準備重拾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信心以及水墨精神走出去的宏愿。
此間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