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禪的美學立足點是“無心”,也就是要自覺本性,從藝術的觀點來看,是由內在潛藏的本性展現自由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內在生命與本來面目。“圓成”就是充實和諧、自成圓滿的情境?!皥A成之美”是禪宗美學特質之一,含有“圓融、圓滿、和諧、統一、完美、協調、一氣呵成、渾然天成、無意于佳乃佳”等特性。
關鍵詞:禪宗;圓成;美學
[中圖分類號]:B94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0-0208-01
“禪”的概念產生于印度的瑜伽術,“禪”本是“禪那”的縮寫,而“禪那”是出自古梵語的音譯。古梵語的意思是“深入沉思定慮之狀態(tài)”,或譯為禪定,大唐玄奘法師意譯為“靜慮”之意。所謂“靜慮”是指一種能安住心靈的精神集中狀態(tài),一種有層次的靜心思考后而達到覺悟冥想境界和狀態(tài)。
一、禪宗美學起源
禪宗六祖惠能是南宗禪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禪宗的革新者,祖慧能用直截了當,直指人心的方式,契合于佛的正覺,真正脫離了印度禪的色彩,建立中國的禪宗。禪宗把禪視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靈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體現;是宇宙萬有的法性,是萬物生機勃勃的根源,是天地萬物之美的最高體現;而視這種人之自性與宇宙法性的冥然合一,生命本體與宇宙本體的圓融一體的境界,禪乃是一種隨緣任運、自然適意、一切皆真、寧靜淡遠而又生機活潑的自由境界。如果剝離宗教神學的虛構成分,與其說這種精神境界是成佛的境界,還不如說是人與大自然整體合一,因而能夠真切體驗生命情調和生命沖動的審美境界。
二、禪宗美學特質
禪的美學立足點是“無心”,也就是要自覺本性,從藝術的觀點來看,是由內在潛藏的本性展現自由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內在生命與本來面目。禪宗認為一切事物不會永恒不變,萬物無自性空的真理,而不執(zhí)著于任何的事物,遠離一切執(zhí)著的束縛,探究人內心根源性的主體,追溯人“本來面目”的實相,由此展開自在的真我,進而在禪的照耀下獲得藝術美學。藝術要全心全意投入,才能有自在無我的表現,而藝術的性格,并非將“無心”表現在“有心”的動機上,而是一種無形自我的表現,在“有心”的呈現上,去表現“無心”的性格。
禪宗美學既是一種人格主義,講清凈、究悟、定、慧、解脫等等“無心”的人格觀念;禪宗美學也是一種自然主義,講究空的自然觀念,是一種由心境創(chuàng)造的意境。禪宗美學尋覓境界中的頓悟,更關注以人為主體的心境,主張一切物都為人心所創(chuàng)造和幻化。這種心證與心悟的感性式、直觀式的審美方法,深深影響著中國文藝的創(chuàng)作,它深入文藝的精神核心,產生心靈化與境界化的實質美感;它融入中國文藝里后,使之更為虛靈空幻,成就了文藝的特殊意境。
三、禪宗圓成之美
禪宗有兩大思想體系,一是“般若空觀”,一是“涅盤佛性”;般若空觀當然是講“空”的思想,而涅盤佛性則講“有”與“實”的理論。虛實相生的根源,來于先秦哲學中“有無”相生論,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與“有”、“虛”與“實”的統一體,天地萬物之所以能流動,生生不息,也就是因為“有無相生”成為內部承載的原理。六祖惠能主張“識心見性”、“頓悟成佛”,而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自家本來具足,圓滿無缺,無須他求;若能自識本心有佛,自見真如本性,即能解脫,即可頓悟成佛?!皥A成”即圓滿自成、充實和諧的意思。禪宗美學這種以“圓”求“圓”的審美追求還突出的表現了其直覺思維方法上其對于事物思考的軌跡均呈圓圈狀的路徑發(fā)展。遵循禪理發(fā)展,人人都應有佛性、真如,物物悉皆有佛性、真如, 道無所存在,山河大地即是真如宇宙和人生領域盡都有圓,而終極之圓只有一個,也就是作為宇宙和人生總體的“大圓”,因此“大圓”也就是佛性、真如之美、生命之美的意義所在。
鈴木大佐曾說:“只是看是不夠的,藝術家必須進入物體之內,從里面去感覺它,并自己去過他的生活。”把自身當成物體,把物體看成自身,就如同是莊周夢蝶或蝶夢莊周一樣。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不屬于羅輯思維,它來自藝術家的心靈深處。這是一種物我同化的狀態(tài),物我雙忘的情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度贊揚這種“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禪宗把這種心象,叫做“物我相忘”或“心物合一”。識與被識、見與被見、悟與被悟都消融于自我內心的一種審美體悟中,而達到的是生命本體與宇宙本體的圓融一體的至美至樂,此種境界最能體現禪宗這種以“圓”求“圓”的圓圈狀直覺思維方式。
四、藝術作品上禪宗圓成的體現
在牧溪的《六柿圖》中自然呈現出的平靜和諧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反映在牧溪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牧溪藝術表現上,這種心態(tài)使其生活與藝術表現呈顯出一致性?!读翀D》中風格特色,在于平靜與和諧,而平靜與和諧出于牧溪的心底,在如此繽紛的世界中,牧溪以最平凡無奇的六個柿子作為創(chuàng)作的題材,并且只關注于六個柿子,體現他對于平凡事物的感悟,并且禪悟出“繁華落盡,終當平靜”的人生智慧。文藝的創(chuàng)作就如禪理一樣,注重水到渠成,圓融的美滿。唐宋以來的繪畫,由于有了禪意的注入,頓時獲得了新生命,立刻鮮活起來,藝術家著力于把詩意澆注于真實的山水情境,使自然凌空而來,充滿生生不息、靈動的生命活力,有時甚至直接題詩于畫中,更是寓意禪理的深刻思想。此類作品,無不是以自然為境,而回歸人的性情,無不是流露出人自得其樂的藝術精神,人的性情與自然就此整合。此種以詩意為內容而著眼于“境”界的追求,形成視覺上的完整與樸實的感悟。
所謂平常心是道,即從極微處著眼世界,常人漫不經意的不以為然,無法感知身邊人或事物細微的表征或內涵精神和生命力,如能從極微處著眼世界,敏銳地感悟身邊的人或事物,從生活中感受與深化,最終從微中探到生命的真髓。禪宗認為坐、臥、住、行皆是禪的修煉。對于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周遭事物的用心體會,即使平日微不足道,無所關心之事物,皆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要達這樣的境界,唯有苦練工夫與豐富的人生經驗,將天真質樸的天性開啟出來,并培養(yǎng)一顆活潑的真心,體驗生活,時時從豐厚的生活經驗中,攫取寶貴之創(chuàng)作素材。人世間一草一花,均含有大道,無一處不是智慧的體現。藝術的珍貴之處在于能表現畫家天真質樸的真性情,并且從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體證宇宙人生的真諦。畫家以全生命,真性情投入生活當中,與天地萬物同參,諧和宇宙,深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理。禪家著重于生活的蒙養(yǎng),從生活中體悟宇宙大道。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萬事萬物皆自具圓滿自成的本性,如以般若智慧去觀照、審美,定可顯現萬事萬物圓融自成、圓滿具足之美妙?!独銍澜洝吩唬骸鞍l(fā)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卑l(fā)意圓成就是圓滿和諧,渾然天成。故“圓成之美”是禪宗美學特質之一,含有“圓融、圓滿、和諧、統一、完美、協調、一氣呵成、渾然天成、無意于佳乃佳”等特性。
參考文獻:
[1]、張節(jié)末.禪宗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劉方.中國禪宗美學的思想發(fā)生與歷史演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釋印順.中國禪宗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