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能力其實就是一種審美能力,它處于理解能力和評價能力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能力是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我認為要做到如下三點:
一、文學鑒賞要注重閱讀
借助閱讀者的審美積累和生活經驗去感受作品,從作品復雜斑駁的藝術客體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生活的啟迪和社會歷史的感悟。古語云:“讀書百遍,其意自見?!眲③恼f“觀千劍然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一個沒有讀過多少文學作品的人談鑒賞能力只能是緣木求魚。真正讀懂、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必須用心靈去體驗,把作品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化為讀者自己的感受,達到與作者完全共鳴的境地。
二、鑒賞文學作品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
文學作品的鑒賞,必須經歷想象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的文字讀到紙的背面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了解作品,溝通作者,實現(xiàn)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如閱讀王維的《山居秋暝》,我們就要聯(lián)想到秋天的夜晚,雨后的空山、清泉、月光、月影,想象那一幅明暗分明,動靜和諧,清幽明澈,靜謐優(yōu)美的山澗秋月圖。帶著這樣的想象讀這首詩,就能給我們帶來一縷清涼、一份寧靜。由此可見,有了想象,讀者面前所呈現(xiàn)的就是染有情感的,生動具體的畫面意境,可以說,沒有想象,就不會有鑒賞。
三、鑒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真實的感悟
鑒賞文學作品,離不開讀者感情的介入,讀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喚起內心對真善美的向往,將讀書升華為靈魂之間的交流,這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如閱讀王之渙《登鸛雀樓》,我們只有短詩寫出一個博大,高遠的意境。詩人登樓憑欄,俯仰遙望之間,所見的是白日、黃河這兩種高天之中,大地之上的龐大物象,但我們從文學意蘊層面看,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短詩,詩中“欲窮”使我們感悟到詩人不停頓、不滿足的探索精神,“更上”更讓我們感悟到詩人無休止、不倦怠的追求行為。心通物象道出了“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的道理,但詩歌意境給予人的啟示遠不止此,它使人們感悟到人類在創(chuàng)造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悟到人類永不滿足,永遠向上的遠大抱負,從而展示出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所以,在鑒賞文學作品時,一定要有自己真實感悟。既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又能給我們帶來一種閱讀的樂趣。
總之,中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閱讀,而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閱讀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受,鑒別、分析和欣賞能力。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具有的藝術美,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接受,去激發(fā)感情的共鳴,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通過讀、看、聽、想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這樣隨時間的推移,閱歷的豐富,文學鑒賞能力肯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