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匣遺珍
副標題:明清至民國時期女性傳統(tǒng)銀飾
作者:杭海
定價:78元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年:2005年9月
試讀
明清時期的婦女常在右衣襟處佩戴銀飾,行走時,墜飾彼此相觸,發(fā)出細碎輕柔的聲響,非常古雅而有韻致。這一風俗可追溯至上古的雜佩禮俗。
……
在傳世的漢族銀飾中,衣襟或裙腰佩飾多少保留了一點古代雜佩的遺韻。其形制多為:以單支銀鏈下墜一較大的銀片,其下垂有多層次的墜飾,墜飾多為銀質(zhì),也有玉片或其他材質(zhì)的飾件。簡單一點的佩飾則只是在一件銀飾件下墜幾串銀鏈墜飾而已。銀質(zhì)佩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所謂“銀事件”,其基本形制為:以單支銀鏈下墜一片較大的銀片,下垂三串或者五串、七串小銀鏈,銀鏈下端掛有刀、槍、劍、戟、耳挖、刮舌器、鑷子、牙剔、鈴鐺等飾件。一些更繁復的樣式,則有多層次的垂墜排列,依稀現(xiàn)出古代雜佩的遺韻。
……
銀飾件中的刀、劍等兵器形墜飾,有辟邪壓勝的寓意。以兵器形為佩飾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干寶《晉紀》:“元康中,婦人之佩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玳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笄?!倍鴫嬶椫械亩凇㈣囎?、牙剔等則有實際的功用。如耳挖,舊時代的婦女閑暇無聊,長用耳挖挖耳自娛,打發(fā)時光。鈴鐺是銀飾佩飾中最常使用的物件,加之墜飾彼此相觸,在女子行進之際會發(fā)出細碎、悅耳的聲響,有環(huán)佩玎珰、古風猶存之感。體現(xiàn)出那一時代的女性所特有的風情和韻味。
推薦理由
作者杭海先生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他從1995年開始收集和收藏民清至民國時期女性的傳統(tǒng)銀飾,因為怕二十年后再沒有人能弄清銀飾的事情,所以花費很多精力將師友和自己所藏的近千件經(jīng)典銀飾陳列出來,做成一本美麗而精致的書。它是學術著作,也像畫冊;是銀飾的史海鉤沉,也是佩飾文化的通俗讀本。書中令人目不暇接的精美首飾圖片,只是歷史佩飾的滄海一粟。
飲流齋說瓷
作者:許之衡
譯者:杜斌 注解
出版年:2010年1月
定價:25元
推薦理由:音樂史學家、教育學家及詞人許之衡寫的瓷學專著,談瓷之美學,博觀約取、敘事有條、妙語連珠。偏學術,但為業(yè)者必讀。
錦灰堆
副標題:王世襄自選集
作者:王世襄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年:1999年8月
定價:120
推薦理由: “中國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80歲以前所寫的大部分文章以及120首手書影印詩詞合集。大家談小物件,舊時風物今猶在,讀來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