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作文教學也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市面上有許多作文指導書,小學生作文以這一系列的寫作指導書籍為拐杖,靠船下篙,也不失為學習寫作的一條途徑。但我們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的是,對創(chuàng)作來說,種種死板的教條和指導提綱也是一種束縛和傷害。
很多學生寫作目的不明確,純粹為作文而作文,根據(jù)習作的命題從相關的作文選中挑選一篇,同題材、同體裁、同結構,只是換了一個人物、一個時間,以“舊瓶裝舊酒”。有時,教師難得看到了一篇“佳作”,喜滋滋地拿到班中作范讀,以激勵其他學生,沒想到剛一讀了個開頭,就被臺下學生毫不客氣地打斷,指出此“佳作”的出處——某一本優(yōu)秀作文選,或者提議教師輸入關鍵詞“百度”一下,這種現(xiàn)象讓人尷尬。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在作文指導課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需親自“下水”,拋卻窠臼,呈現(xiàn)原汁原味的文章,跟學生同一條地平線行走。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跟學生做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下水’,加快學生的進步?!鳖欀ㄏ壬矎娬{說:“沒有寫作經驗,老師的指導往往隔靴搔癢;有了寫作經驗,老師的指導就會對癥下藥?!?/p>
與站在岸邊指揮不一樣?!跋滤摹笔菫樘岣邔W生寫作水平而進行的作文,其寫作的出發(fā)點是為使學生的寫作更具針對性。教師結合作文指導和評講,把自己的寫作過程和體會講解給學生聽,學生聽后感到親切,同時又深感有共同語言,直感性強,易于模仿。教師再談自己怎么寫時就更能給學生以直接的啟發(fā)和激勵,從而收到舉一反三的理想效果。
那么,如何把握機會,適時“下水”,體現(xiàn) “下水”的有效性呢?
一、提前“下水”
在指導學生作文前,教師自己先寫一篇文章以試“水之深淺”。特別是在寫作中,自己摸索所寫文章的難點,以及如何解決這些難點。找到之后,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講明,用以開啟學生的寫作思路,掃開學生寫作上的“攔路虎”。如一次指導學生寫《不該發(fā)生的故事》時,我認為最難的就是如何選取“不該發(fā)生的事”這樣的材料。在指導前,我先寫了一篇文章,通過“下水”取得諸如審題、立意、構思、選材、布局等方面利弊得失的感性知識,然后在指導課上有的放矢地談自己的體會,給學生以借鑒并加以啟發(fā),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了寫作。而且,學生聽了教師的例文和寫作體會后會深切感受到“生活處處皆文章”: 在生活中,有一些發(fā)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獨立雞群的白鶴,讓人一眼便看出它的亮和美來,如不留心觀察與思考,就會一閃而過。只要善于觀察、精心選擇、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現(xiàn)出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大主題來。這樣,學生模仿教師爭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處處在意,解決了寫什么的難題,即使學生模仿例文,因素材不同,也會有“舊瓶裝新酒”的另一番滋味。久而久之,學生也把作文過程理解為認識生活,鑄造生命的過程。
二、同步“下水”
“下水作文”力求“同步”。這是我真切的感受。教師和學生一起當場習作最好,當著學生的面寫作,一種真實的示范盡在不言中。師生一起構思,一起操縱文字,一起體味酸甜苦辣,使教師和學生的身心距離一下子拉近,深刻的平等感和民主的教學氛圍在無聲中營造出來。同時,這樣寫作,教師也可以邊寫作邊摸索出其中的難點,也就可以在學生寫作時及時指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親自實踐,其實,這對教師同樣也很重要。如在指導學生寫作《讀<圓明園的毀滅>有感》時,知道學生最難把握的就是此類文章的結構。所以,我在指導學生寫作之時,邊寫作,邊指導。指導課幾乎完全用我的這一篇“下水”文章進行,指導的過程就是寫作的過程。這樣,指導課上完,學生的文章也就完成了。更為重要的是,“超過老師”的念頭也在激勵著學生不斷地在文字的運用、開篇的先聲奪人或結尾的篇末點題、卒意顯志等方面下工夫。
三、發(fā)現(xiàn)問題后“下水”
批改作文時,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學生的習作弊病如出一轍,如記敘文寫人為主的缺乏典型事例,寫事為主的又成了流水賬,寫景為主的則雜亂無章……這時,教師應認識到又是“出手之時”了,可有針對性地寫一寫“下水文”,對照著進行剖析,最后由學生進行相互評議、相互修改,再自己修改,可謂對癥下藥。有一次,學了一個主題為“體會文章的真情實感”的單元后,我安排了這樣一次作文訓練:××,我想對你說。結果,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選擇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或奶奶外婆作為寫作對象,其間很多事例缺乏感情的流露,到后來像程式似的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你對我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我愛你!”這樣的感情表達蒼白無力。我就抓住契機,進行了“下水”。我深情地回憶了初中時的英語老師在我皮膚過敏時給予的關愛,其中我大量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來突出看似平淡的言語對于住校生的我在心靈上的震撼。展示了“下水作文”后,我引導學生總結出表達真情實感三法:(1)意境找感覺;(2)內心有真情;(3)細節(jié)描寫最感人。由發(fā)現(xiàn)問題到“下水例文”,再到找到根源,這些水到渠成。
四、“下水”后再“下水”
王充說過:“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篇無補?!边@顯然是對成功之作而言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從反面曉喻為文之道,來個“疑義相與析”,也可以起一點“為世”而作的作用。再說,將“下水”文章交給學生評改鑒別,還能鼓勵學生敢于“班門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鑒別能力,促進自改能力的提高。所以“下水”后,教師亦可出示自己不成熟的“下水文”,將其大膽亮出來,任由學生評議,對于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建議和意見更應認可和鼓勵。然后,教師當堂修改,把較成功和完善的一篇例文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不但在評議、修改中得到了靈感,提高了寫作水平,而且還會養(yǎng)成作文后自讀自改、互讀互改、精益求精的良好學習品質,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作文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當然,沒有最好,沒有教條,只有適合。在實踐中,只要是對學生真正有益的,就值得我們推廣借鑒。在多年的“下水”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經驗:
1.“下水作文”千萬別追求盡善盡美。對于“下水作文”,許多教師一廂情愿地認為,“下水作文”寫得越好,對學生的作文幫助就越大。為此,不少教師煞費苦心,甚至為了虛榮心,怕沒面子而不敢動筆。殊不知,教師“下水”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溝通,啟發(fā)學生的作文思維。所以,請動用我們的“禿筆”,寫下我們的真情作文,給學生一個風向標。同時,我們都明白,過好的文章,會直接讓學生產生“望塵莫及”的感覺,那豈不事與愿違嗎?我也有過失敗的教訓。有一年新接手一個五年級的班級,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作文基礎很差。于是,在一次晨間談話時,為鼓勵學生課外堅持練筆,我刻意把自己平時的涂鴉之作發(fā)送到校園網(wǎng)的“班級作品”欄目中,當時為了顯擺,還順便一起“欣賞”了當年為十年校慶時寫下的長詩《騰飛的暨陽小學》。結果,下課后有學生就對我說:“老師,這么長的詩,我們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的,還有像那種‘你洗滌塵埃排除紛擾∕你啟迪智慧指點人生∕你勵精圖治慨當以慷∕你劈波斬浪勇往直前∕你耕桑耘梓十年∕桃李四方攀枝折桂∕你櫛風沐雨十載∕芬芳八面豪情滿懷’的詩句,我看也看不懂?!笨梢姡@個時候教師“下水”嘗試是適得其反的。教師的“下水作文”應對學生的寫作具有指導和牽引的作用。
2.“下水作文”要堅持示范性和啟發(fā)性。教師的“下水作文”一定要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對學生作文的要求,不能脫離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師需從學生的觀察角度出發(f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下水”,“下水作文”的素材要盡可能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學生的思維來看待問題,用學生的心理、語言、口氣去表達,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激活學生的知識積累,便于學生把握和模仿,從而寫出“理真、情切、意達”的文章來。
3.“下水作文”可以追求即興口頭創(chuàng)作。在仿寫時,我們常常會即興來上一句生動精彩的語句。但對于作文,即興的口頭作文或許就比較少了。其實,即興的口頭“下水作文”對學生的寫作指導是很有利的。因為平時學生以為寫作文如何艱難、如何神秘,甚至對作文有一種恐懼感。如若教師在課外多下點苦工夫“養(yǎng)精蓄銳”,在課堂上多來幾個“脫口秀”,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學生對寫作露出害怕、無奈甚至討厭時,即興來一個口頭段落,在教師現(xiàn)場口頭作文的影響下,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即使做不到“灰飛煙滅”,也能有所減輕了。
4.“下水作文”還應該在“風口浪尖”上。所謂在“風口浪尖”上“下水”,是指對寫作技法的關鍵部分“下水”示范,而無需每次都寫作完整的篇章。學生習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要求學生習作一篇,教師也“下水”一篇是不現(xiàn)實的,也無此必要。教師在關鍵時刻“下水”,在“刀刃”上“下水”,在“風口浪尖”上“下水”,不失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就某篇的準確釋題、精妙立意,開篇的先聲奪人,結尾的篇末點題、卒意顯志等作出示范,學生最感受益。如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習作中出現(xiàn)敘事平鋪、描寫空洞的毛病后,我就根據(jù)他們的問題設計了幾段文字,在展示后,由學生在相關方面對比自己的習作,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為了真心實意地“關注”而不“關住”學生的作文教學,教師應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努力扭轉教師“眼高手低”“述而不作”的尷尬局面,多“操刀”,多“下水”!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種言傳身教,舉一反三,勝過任何空洞無力的說教。
(責編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