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蘇教版語文第十冊中的一篇美文,我曾執(zhí)教三次,圍繞教學重難點,采取不同方式,選取不同角度進行教學,取得了殊途同歸的效果。
1.未成曲調先有情。阿炳的經歷對小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讓學生與之加強心靈的溝通至關重要,我把突破口放在“情”上。一臺錄音機,一盤《二泉映月》的磁帶,簡單的電教手段架起的卻是教與學的橋梁。如泣如訴的音樂將學生與阿炳的心靈拉近了,他們群情激奮,紛紛表達著阿炳的心聲,傾訴著對阿炳的敬意。濃濃的“情”洋溢于每個人的心間,整節(jié)課也因“情”而變得格外精彩。
2.身臨其境喚共鳴。第二次教學,我把側重點放在探究“阿炳為什么會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樂曲”上,針對阿炳坎坷身世的語段進行挖掘,借助多媒體,將文字轉化為鮮活的畫面,重點提供四幅圖景:一是雪天賣藝圖;二是生病無錢治療圖;三是走路撞倒小攤圖;四是拒唱堂會圖……想象使學生對阿炳的坎坷人生有了切身體驗,對樂曲旋律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此時無聲勝有聲。《二泉映月》文字優(yōu)美,敘事感人,具有詩的濃情,畫的深意。第三次教學,我有意識地融進了詩意課堂的特點,圍繞“二泉映月是一道優(yōu)美的風景,是一段坎坷的人生,是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這一主旋律,將文中描寫“二泉月光”“坎坷身世”“音樂旋律”的三組詞語排列出來,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接著再放入具體的文字背景。圖與文的契合,情與景的交融,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學生沉浸于文本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就容易多了。
三次較理想的嘗試進一步肯定了我的想法——“穿新鞋走老路”行不通。課堂要創(chuàng)新,關鍵在教師,只有教師不斷地引進“源頭活水”,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那么,如何做到教學創(chuàng)新呢?我覺得可從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支撐
漫步于名家課堂,我們能品味到不同教學理念的精髓。就拿《二泉映月》來說,不少大師曾“秀”過一把。孫雙金巧借師生情感的流瀉與智慧生成綻放出“情智語文”的縷縷芬芳;王崧舟的課堂,朦朧的月色、優(yōu)美的樂曲與坎坷的人生交織出“詩意課堂”的無窮韻味。我們在名家課堂中大開眼界的同時,更應該吸取精華,為己所用?!靶刂杏星疔郑c墨皆文章”,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充電,多了解先進的教學理念,多積累先進的教學模式,有了豐富的積淀,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就有了多重選擇,而新的嘗試帶給師生的自然會是新的驚喜。
二、以準確的文本闡釋為基礎
“萬變不離其宗”。課堂教學要創(chuàng)新,關鍵要落實到“點”上,這個“點”就是對文本的正確解讀。簡單講,文本解讀就是要把握住教學重難點,落實好知識能力訓練點,瞄準好思想情操培養(yǎng)的教育點。這些看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好的少有,因此需要教者走進文本,反復琢磨,領悟精華。要點把握了,無論怎樣變革教與學,都無損于教學效果的良好體現(xiàn)。
三、以全新的角度契入為突破
1.彰顯文本主線。 “主線明朗”是現(xiàn)有教材的一大亮點,抓住主線,直奔中心,深入淺出,解讀重構,簡單樸實卻利于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掌握。
2.鑄就情感基石。語言文字承載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情感,更是文中人物的思想表白。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用“美”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情”來感染學生的心靈,以“思”來啟迪學生的智慧,音樂與圖像共存,情感與智慧齊飛,學生沉浸于文本中,與主人公進行思想交流,就會“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3.豐富課文留白。教材中有很多留白,我們可以緊扣之,拓展填補內容,使文本內容更豐富、更形象,學生理解起來也更為充分?!柏S富留白”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1)“擴充法”,主要是把文中簡單的話語寫具體。(2)填補法,即把文中所沒有的內容補充出來,豐富學生的想象。(3)延伸法,就是借助于文本繼續(xù)將內容延伸,文中常見的“……”就可以大做文章。如《二泉映月》中:“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愛那……”文中列舉了四個“愛”的情懷,學過課文,我們都知道阿炳心中的“愛”何止四種。于是,引導學生想象延伸下去,一切能“愛”、想“愛”的情懷皆躍然紙上,學生真正成了阿炳的知己。這不正是我們教學的初衷嗎?
4 .綻放思維火花。學貴于疑,如果課堂也以“質疑”拉開序幕,以“解疑”貫穿始終,以“釋疑”完美結束,那整節(jié)課也算是完美了。《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學,也可以通過質疑的方式來創(chuàng)新。(1)扣住題目進行質疑:阿炳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二泉映月》的?(2)抓住要點進行質疑:阿炳對未來生活的向往是什么?具體從哪些文字中體會出來?(3)結合資料進行質疑: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為什么說要跪下來聽這首曲子?他究竟跪的是什么?這些疑問不僅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更能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也將逐漸成為現(xiàn)實。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使教學之樹常青,必須努力實現(xiàn)課堂創(chuàng)新。投身于教改的海闊天空中,腳下的路才剛剛起步,但我堅信,今后只要潛下心來,不斷用好、用活各種“源頭活水”,那么老曲新唱亦動人,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將涌動陣陣春潮!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