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是蘇教版教材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平實的語言,描寫了埃及金字塔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辦法,熱情謳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如何教學,筆者提出如下意見。
一、交流認識,嘗試質疑
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對埃及金字塔,高年級學生一般都有些了解,因此揭示課題后,教師可以留給他們一點時間,交流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埃及金字塔的情況。這樣做,既為學習文本提供了知識基礎,又營造了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帶著一種表達的欲望去進一步探究。
在此基礎上板書“金字塔”,讓學生猜一下,埃及的金字塔是怎樣的,孩子善于想象,“金字塔”一詞可以引起他們豐富的想象。然后讓學生質疑:“你還想知道金字塔的哪些情況?”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意識和習慣。學生常常會提出這些問題:為什么稱它為金字塔?金字塔到底有多少座?在埃及什么地方?埃及怎么會有金字塔的?當然,如果學生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教師也不要輕易地否定,學生提問的能力是在提問的實踐中不斷提高的,對于他們大膽質疑的膽識與勇氣,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二、充分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文本時,要給予他們充足的閱讀時間,要求讀正確、讀連貫。在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由于是按照學生自己的審美標準進行交流,學生讀起來肯定就比較流利,容易獲得學習的成功感。這樣的朗讀活動,不再是一般意義的朗讀,而是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處理好朗讀時個別讀和全體讀的關系, 讓所有的學生盡可能地在聽、評中有所提高。另外,教師還要注意給學生再一次通讀全文的機會,讓學生揚長避短,在讀中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三、釋疑體悟,感受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
教師讓學生帶著上面提出的問題,在默讀文本的基礎上,一起釋疑,著重解決幾個重點問題。1.埃及怎么會有金字塔的?為什么稱它是金字塔?(可以通過讀課文第二節(jié)來解決這個問題)2.金字塔到底有多少座?在埃及的什么地方?(引導學生讀課文第一節(jié)、第三節(jié)解決。第三節(jié)寫了“古埃及各個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第一節(jié)寫了“在埃及首都開羅西南面金黃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錐形建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3.埃及金字塔有多宏偉、有多精巧?它是如何建造的?為了幫助學生充分感受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以及建造過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幾個途徑突破重難點。
(1)讀中體悟。教師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思考感悟,在朗讀中想象,再現(xiàn)埃及金字塔外形的宏偉和精巧。在文本中感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以及這些方法對于表現(xiàn)埃及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起到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朗讀。
(2)發(fā)揮多媒體作用。金字塔對于我們來說,久遠而陌生,可以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讓學生與金字塔面對面。①看圖,品味文字。引導學生觀察“金黃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錐形”是金字塔的外觀,“巍然屹立,傲對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氣勢。②投影出示圖片,發(fā)揮電子白板的放大鏡功能幫助學生理解金字塔的特點。胡夫金字塔外觀上具有哪些特點(高大、重);胡夫金字塔在結構上具有哪些特點(平整、緊密);理解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是怎樣描寫金字塔的外觀宏偉與精巧的。③出示動畫,演示金字塔的建造過程,與誦讀結合,引導學生做一做。例如,把磚塊放在鉛筆上滑動;算一算,如用一列30節(jié)的火車來運石塊,大約要拉多少趟?在30年中,參加修筑的民工達多少人次?讓學生在感受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的同時,感嘆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聰明。
四、表演、內化、熏陶
引導學生誦讀最后一節(jié),學生扮成解說員,用畫面與音樂配合,深情地誦讀。教師設置情境: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如果你是解說員或者游客,跟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交流,你會說些什么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熟讀文本,內化文本語言,在積極地情感體驗中自然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這樣的一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需按部就班,讓學生漸入佳境。
1.目標指引。教師作出如下提示:游客第一次到埃及,有很多關于金字塔的疑問,如看金字塔要怎么走?只有埃及才有金字塔嗎?為什么金字塔是舉世聞名的?你能描述一下嗎?
2.讀書準備。學生只要有了交際需要與交際對象,就會有濃厚的讀書興趣。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完成對文本的朗讀,思考如何對“游客”的提問作出回答。這樣既實現(xiàn)了語言積累,也實現(xiàn)了內化文本語言的目的。
3.情境表演。教師扮成內地游客,與“解說員”交流,與“游客”交流,“游客”與“游客”交流。教師和學生一起進入各自角色,詢問由淺入深。由于大家是在平等的對話中,對話的基礎又是文本內容,所以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自然地運用文本語言的過程,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有所改造、創(chuàng)新。
在這樣的情境交融的表演中,學生既深入理解了課文, 又經歷了生活實踐,學生的語言得到了訓練和發(fā)展,情感得到了熏陶,最終達到了“內化”的效果。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