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庇钟泄湃嗽疲骸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情感,深化理解,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確保讀的時間,落實讀的訓練,讓語文素養(yǎng)“讀”出來。
一、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
朗讀訓練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經(jīng)過精心準備,深入體會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后,多為學生范讀,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yōu)榭陬^語言,創(chuàng)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讓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模仿教師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表情、手勢等的實踐中豐富體驗,從而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朗讀訓練更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低年級小朋友可以有感情地朗讀《小小的船》,但他們不可能讀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長》的驚險、緊迫。教師在指導時要根據(jù)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規(guī)律,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考慮到學生在各個年齡層上表達能力的差別,給予適當指導。每篇文章都有獨到的情感基調(diào)。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需找準文章中作者的情意點進行訓練。這樣既節(jié)約時間,又指導到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讀中深化理解
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和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的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品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支玉恒老師執(zhí)教《太陽》時,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將原文去掉關聯(lián)詞、打亂順序讓學生讀。接下來,支老師引導學生回歸整體,發(fā)現(xiàn)和歸納課文知識之間的關系。把文章不同的層次用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來代替,形象而生動;他領著孩子們有滋有味地從第一段一直讀到最后一段。這中間,有語感的訓練,也有方法的指導;有性情的陶冶,也有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在理解太陽遠、大、熱的特點時也都是通過“讀”來品味、感悟的。 在引導學生讀書的這個過程中,支老師時時用自己形象的范讀甚至于表演,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雖然說明文本身沒有情感,但是,在支老師的指揮下,學生入情入境得將課文讀得淋漓盡致。太陽的特點是讀出來的,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是讀出來,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是讀出來的,文章的表達方法是讀出來的。
三、默讀中發(fā)展思維
書聲瑯瑯是讀,潛心涵詠也是讀。好的課堂既要學生動得起來,也要學生靜得下來,因為知識的內(nèi)化,不是表面的熱鬧能夠?qū)崿F(xiàn)的,它需要學生靜下來思考,靜下來在書上批注、勾畫,需要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一句話,需要學生走進文本,把課文讀懂。
《黃果樹瀑布》一課中有這樣三句話:“最后像潮水般涌上來,蓋過了人喧馬嘶,天地間只存下一片喧囂的水聲了?!薄澳恰畤W嘩’的水聲便成了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薄捌俨紡膸r壁上直瀉而下,如雷聲轟鳴,山回谷應。”教學時,讓學生默讀比較,想想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們通過仔細研讀,發(fā)現(xiàn)這三個都是比喻句,都是寫瀑布的聲音,但比喻卻不盡相同。那是因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瀑布帶給人們的感受也不同。學生通過默讀靜思,不僅知道了是什么?還知道了為什么?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
同時,指導學生默讀,在默讀中思考,進行思維訓練,還須講究方法,把握好訓練點。在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從(所寫的事例,關注的詞、句,我的體會,細節(jié)描寫)四個方面深入思考。先找出所寫事的語段,再找關鍵詞、句,想想透過這些詞句,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劉老師。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涵的基礎上,再抓關鍵字詞,如寫劉老師的“笑”,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深究“笑”的含義。只有這樣讓學生充分地閱讀,養(yǎng)成樂讀善思的習慣,在看似平靜的學習中,思維得到有深度的訓練與發(fā)展。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币虼?,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注重讀的訓練,給學生讀的機會,還學生讀的時間,不斷提高讀的水平,真正讓語文素養(yǎng)“讀”出來。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