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我們學語文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一般而言,一堂閱讀課的教學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其中,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其他兩個階段,殊不知自讀感知是基礎,誦讀表達是提升,二者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一、自讀感知,重在扎實
1.讀得充分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見到這樣的情形:教師布置學生在預習時“熟悉課文”,上課伊始稍作檢查便開始講解課文,在課堂上根本不給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感知文本。而實際上有不少學生在預習中并沒有真正用心去熟悉課文,在這種情形下匆匆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根本沒有“起點”,也忽視了必要的閱讀體驗和閱讀過程,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因此,教師在課題導入后應讓學生先通讀全文,讓學生自覺能動地感知課文內(nèi)容。此時的讀,應要求學生將課文讀通順,讀準確,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些什么。通讀全文后,應要求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nèi)容。對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有個整體感知,有助于學生迅速融入文章,對文章各部分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也就能更為準確。
2.讀得正確
我們經(jīng)常在公開課上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在導入新課后,常常要求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生字詞語,讀通課文”,讀后教師緊接著出示詞語,指名學生讀一遍或領讀一遍后就開始了精讀領悟階段,根本沒有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學生是否已經(jīng)把課文讀正確、通順了,根本不得而知,而學生在正確朗讀有困難的情況下,不管老師怎樣精心設計導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都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課文,感悟情感。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舍得安排時間檢查學生朗讀課文的情況??梢灾该x,可以小組讀,也可以齊讀,更值得關(guān)注的是要讀難讀的自然段,要請朗讀有困難的學生讀,只有真正地讀通了課文,才能更好地感悟理解課文。
3.讀出疑問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币虼耍谡n堂上,教師要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引導學生專注地、潛心地閱讀課文,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真實記錄自己的初始閱讀體驗,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而在學生渴求了解問題的答案時,教師應并不急于解決,而是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入積極的讀書狀態(tài),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二、潛心精讀,巧在引領
葉圣陶先生曾說:“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老師經(jīng)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边@便要求我們把語言品味與朗讀指導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自己的反復細讀中,去感受、體悟語言的音韻美、形象美、情感美,以形成良好的語感。
1.在探究中讀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p>
案例:《草船借箭》教學片段
師出示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同學們,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11處,只有這一處有提示語。請你聯(lián)系課文讀一讀,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而“笑”?
生: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設計圈套來陷害自己,結(jié)果卻落空。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笑”?
生:這是一種自信的笑,一種勝利的笑。
師:那就請你自信地說一說。(學生的神態(tài)、語氣中充滿了自信)
生: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膽小如鼠,生性多疑,這是一種嘲諷的笑。
師:那就請你來表達。(學生讀出嘲諷的語氣)
生:諸葛亮還在笑魯肅寬厚仁慈,為人忠心,這是一種幽默的、寬容的笑。
師:請讀出你的感受。(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句子)
抓住一個“笑”字,讓學生運用“解說”和“朗讀”, 以文本理解為基礎,以內(nèi)心視像為支撐,多角度地感悟和表達“笑”的意蘊,使文本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話語,從而準確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學生“理解與表達、思想與語言”等多方面的潛能不斷顯化。
2.在互動中讀
讀的方法很多,引讀也是一種,引讀是在師生合作互動中完成的。在引讀時,引導學生與語言文字直接碰撞,既可以使學生獲得語言感悟,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案例:《母雞》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文章對母雞在警衛(wèi)時、喂食時、夜里呼救時都有它的聲音的描寫,請你找出來好嗎?(交流讀)
下面我們走進這位母親,揣摩一下它在想什么,說什么呢?(出示小練筆)
母雞警衛(wèi)時叫“咕咕”,它勇敢地說______。
母雞喂食時叫“咕咕”,它慈愛地說______。
母雞教兒本領時叫 “咕咕”,它耐心地說______。
母雞夜里呼救時放聲啼叫,它高喊______。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jié)引讀)
師引讀:它像衛(wèi)士一樣,多么盡心盡職啊,那是因為——(生讀)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師引讀:為了兒女,寧愿自己消瘦,多么慈愛啊,那是因為——(生讀)
師引讀:為了兒女學好本領,辛苦點算什么,那是因為——(生讀)
師引讀:為了兒女的安全,睡覺時我得睜只眼,閉只眼,雖然辛苦,但也值得,那是因為——(生讀)
教師通過自己充滿激情的語言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朗讀情境,讓學生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與作者的情感進行融合,以教師的情激發(fā)學生的情,以教師的感悟引領學生的感悟。通過引讀,教師能合理控制學生的學習情緒,做到課堂教學張弛有度、動靜結(jié)合。
3.在體驗中讀
創(chuàng)設情感豐富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強化其內(nèi)心的體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情境時要以其豐富的感情積累和知識底蘊縱情渲染,把握時機,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為課堂創(chuàng)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筑路鋪橋。
案例:《慈母情深》教學片段
感受梁曉聲家境的貧寒:
師:母親為什么這么辛苦地干活,為什么不歇一歇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家去看看。(出示補充梁曉聲家庭情況的資料)
師:從這些資料中你感受到什么?你還從課文的哪些地方也感受到這是個貧窮的家庭?(交流)
師:母親能停一停,能歇一歇嗎?為什么?
師:(小結(jié))看到母親如此憔悴,卻如此辛苦地工作,我怎能不心里一酸?(齊讀句子)
從資料的補充中,學生感受到了梁曉聲小時候家境貧寒,母親為了生計,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辛苦工作,“我”的心中滿是酸楚。學生的朗讀入情入境,聲音低沉、喑啞,已融入文本中,實現(xiàn)了與文本、與作者的生命對話。
4.在思辨中讀
教師應善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用再現(xiàn)課文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
如教學《生命 生命》一文,在總結(jié)的時候,教師提問:“讀了最后一段話,你有什么啟示?”一個女孩站起來說:“我覺得好死不如賴活著,就像古時候的越王勾踐,每天嘗著苦膽,卻還活著?!苯處熞宦犮读?,這個觀點與《生命 生命》一文所倡導的“生命是可貴的,我們要熱愛生命”這一理念是不相符合的,但這是學生的真實感受。
對此,教師簡要地講了《臥薪嘗膽》這個故事,接著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越王勾踐為什么要臥薪嘗膽嗎?有的同學說:越王勾踐是叫自己不要忘了過去的恥辱。有的同學說:越王勾踐是勉勵自己要發(fā)憤圖強,完成復國大業(yè)。剛才那位女孩子也站起來說:我知道他是想告誡自己好好活著,因為活著才有希望……
“雖然生命短暫……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鏗鏘有力的朗讀聲再次響起,孩子們的心已經(jīng)融入了課文。
三、誦讀積累,貴在堅持
1.讀中積累詞句
《語文課程標準》著重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從而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個性。古人云:“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可見,要讓學生對語言有所感悟,開口讀甚至背誦是必不可少的途徑。我們可以利用課中學習,還可以布置口頭作業(yè)讓學生課外或回家朗讀、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把書本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讀多了、背多了,學生感悟、積累語言的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2.讀中培養(yǎng)語感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彼^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
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渠道。因此,我要求學生在學習了一篇課文后每天回家誦讀。學生在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在要求,準確安排停頓,處理重音,調(diào)控速度,把握語調(diào),把文章朗聲誦讀出來,讓學生耳與心共謀,感悟語言的意蘊、情感、韻味,不知不覺中,語感就形成了。名篇佳作只有通過反復朗讀、美讀,甚至背誦出來,準確傳遞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和語言的韻味,才能觸發(fā)語感,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
3.讀中提升素養(yǎng)
只有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學生讀的興趣才會有明顯提高,他們的朗讀才會更加多樣,理解才會更加豐富,表達也才會更加真實而自我。學生在以各種各樣的讀的方式中彰顯個性,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獲取智慧、經(jīng)驗和情感,使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進而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在重視精讀領悟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去感知體味;多給學生誦讀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去積累運用。
(責編 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