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發(fā)展理論,自我認同感對一個人的行為和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兒童時期,如果孩子體驗到了成功,他的競爭意識和行為的動力就會不斷增強,有助于他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感,促使他今后成為積極的社會成員。而過多的失敗體驗會使兒童產生一種無能的感覺,漸漸形成自卑心理,對未來生活期望不高。
優(yōu)秀少年卻厭學
魏少君今年10歲,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男生,學習成績中等。一直以來,他是父母的驕傲,因為他很聰明,在課外班學了一身好本領,鋼琴、游泳、跆拳道、書法、圍棋都能露兩手。但是大家都看得出,魏少君好像不快樂,整天愁眉苦臉的,放學回到家很少再出門跟小伙伴玩耍。對此,他的爸爸魏先生說:“孩子是挺可憐的,可是有什么辦法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F(xiàn)在孩子們的學習競爭多激烈啊,學習成績不突出就得用課外的技能補!”
魏少君的媽媽胡女士說:“我可不是盲目給少君報課外班!都是老師說這孩子有潛質,我才花錢培養(yǎng)的。再說,今后多才多藝的綜合型人才最吃香,既然少君聰明,我更應該對他高標準嚴要求?!?/p>
2012年8月初,眼看暑假過去了一半,胡女士無意中翻看兒子的暑假作業(yè),不禁大吃一驚:各科暑假作業(yè)練習冊居然干干凈凈,連一頁都沒寫!她問兒子是怎么回事。魏少君低下頭一聲不吭,媽媽逼急了他就嘟囔一句:“沒興趣!要寫你寫?!?/p>
胡女士感覺不妙,和丈夫一起找兒子談心,可是魏少君堅決拒絕做暑假作業(yè),還露出口風:開學后不想上學了。見兒子這么任性,魏先生氣急了,要揍兒子,被胡女士攔下。第二天,魏少君連書法班也不想上了,卻沒有明確拒絕,而是一會兒說肚子疼,一會兒說這兩天失眠,沒力氣出家門。胡女士慌了,急忙帶兒子找到我的心理診所。
胡女士告訴我,魏少君從一出生就是她和丈夫的心肝寶貝,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為丈夫在外忙生意,她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兒子身上,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對他的要求也特別嚴格。丈夫平時顧不上兒子,可是一旦兒子有什么需要,他都會滿足。
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魏少君被爸爸媽媽送到成都最好的雙語幼兒園。剛上小班時,魏少君表現(xiàn)得活潑開朗,老師和小伙伴都很喜歡他??墒菦]多久,胡女士發(fā)現(xiàn)兒子在家從來不肯開口說英語。她有意識地引導兒子說英語單詞,用簡單的英語描述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事,可魏少君不怎么配合,好像對英語沒感覺,口語有點吃力。胡女士認為兒子是膽子小、害羞,于是更加努力地引導,還告訴兒子:“英語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從小把英語學好!”她還特地為兒子報了一個英語的早教班,加強口語訓練。魏少君很努力,小小年紀就養(yǎng)成了早晨6點起床背單詞的習慣。可是,他依然對英語感到吃力。用英語老師的話說,他好像對英語“不開竅”。在課堂上被教師奚落過幾次后,魏少君越來越不敢開口說英語了,甚至不愿意去幼兒園。
好不容易熬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魏少君的日子仍然不好過。他一上英語課就緊張,害怕老師提問,害怕讀課文,害怕同學嘲笑,但他的英語筆試成績很好,老師也只好少提問他。上英語課幾乎成了魏少君的噩夢,同時,他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退縮。
在家長會上,胡女士了解到兒子的情況,非常不滿意,回到家就訓了兒子一頓,勒令他馬上改掉膽子小的毛病,上課要積極發(fā)言。魏少君不敢頂嘴,只能默默忍受。后來,因為不敢開口說英語,魏少君經(jīng)常被爸爸媽媽訓斥,漸漸地也就習慣了。胡女士和丈夫很擔心兒子的狀況,焦慮中吵過兩次架。魏少君愣愣地在一旁看著父母爭吵,一言不發(fā)。他覺得是自己的不爭氣害得父母失和,羞愧難當。他開始害怕英語,害怕上學,于是出現(xiàn)了上文拒絕做寒假作業(yè)的一幕。
成功體驗不可少
與胡女士的溝通中我了解到,魏少君缺少責任感和危機感,簡單說就是做事不積極主動。他的口頭禪是:“我吃不到那根胡蘿卜?!痹瓉?,魏先生在家里講過一個小故事:趕驢車走夜路的人為了自己能睡覺而讓驢不停下來,就在鞭子桿一端綁上一根胡蘿卜,伸到驢的前方,另一端固定在車上。驢想吃胡蘿卜卻夠不到,以為走兩步就能夠到,于是一刻不停地往前走。
魏少君告訴我,他沒有驢那么蠢,更沒有驢的毅力;同時,他認為自己的確像是一頭趕夜路的驢,沒完沒了地學習、做作業(yè),一刻不得清閑。“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達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蔽荷倬凉M臉羞愧地說。
很明顯,過多的失敗體驗使他患上了厭學癥。
“厭學癥?天??!怎么會這樣?”胡女士驚呼。
等她情緒稍事穩(wěn)定,我耐心地給她解釋魏少君厭學癥的由來。眾所周知,自信是人最重要的素質,是構成情商的基石。自信首先是認識自己,即自我認知,繼而產生自我認同感。自我認知在兒童階段主要和周圍的人——尤其是父母——對他的評價、對待他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對于魏少君來說,盡管他很聰明,但來自父母的那些高不可攀的要求,經(jīng)常得不到接納和肯定阻礙了他的自我認知,沒有讓他形成客觀的、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無數(shù)次的失敗體驗也讓他失去了內心的快樂。
本來魏少君對英語不感興趣是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或許是學習方法不對頭,或許是他不喜歡英語老師,但他的父母沒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是拿更高的目標來要求他,這讓他一直生活在壓力和否定當中。尤其是媽媽那一句“英語是最重要的”強化了他對英語這門課的負面感受,讓他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努力的信心。
“對孩子來說,挫折教育當然有必要,但成功體驗絕對不能少,否則孩子無從建立自信心?!蔽艺f。根據(jù)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發(fā)展理論,自我認同感對一個人的行為和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兒童時期,如果孩子體驗到了成功,他的競爭意識和行為的動力就會不斷增強,這有助于他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感,促使他今后成為積極的社會成員。但過多的失敗體驗會使兒童產生一種無能的感覺,漸漸形成自卑心理,對未來生活期望不高。魏少君的厭學癥正是由于父母的過高要求讓他缺少成功的體驗,本來就欠缺的自信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屢受打擊,最終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動力。
無條件接納孩子
“那么,少君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呢?要是他真的拒絕上學,那可怎么得了!”胡女士焦急地問。
“別著急,少君的問題或許沒那么嚴重?!蔽艺f,“他拒絕上學,其實是回避失敗,維護自尊和自信,這是他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在起作用,說明他的心理狀態(tài)尚屬正常。”
我告訴胡女士,對于孩子來說,最可怕的是他認為自己是笨孩子,自己是沒用的,自己是不被喜歡的,所以,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便是自信和成長的勇氣。而做到這一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是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無條件接納孩子,幫助孩子重建自信。所謂“無條件接納”,就是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體、情感、行為、智力、創(chuàng)造力等,不管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甚至缺陷、孩子犯下的錯誤,不附加任何條件、不求回報地愛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特點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來要求孩子。當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能夠接受一個完整的自己時,他才會擁有自信和勇氣。
第二,理性地愛孩子。孩子兩歲以前,父母要給予孩子最溫柔的呵護,但絕不能過度地關注和照顧;孩子3歲以后,父母要學會面對孩子的第一逆反期,拉開與孩子的距離,避免用自己的喜好和期望要求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自主、獨立地成長。很多父母過度關注孩子,對孩子期望和要求過高,是非理性行為。這種失去理智的愛會與孩子內心強大的成長的力量為敵,絆住孩子的腳步,束縛孩子的心靈。
第三,不斷完善自己。每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jīng)歷挫折和痛苦,每個人身上也都存在著不完善之處。父母都望子成龍,雖然我們不能忽略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的影響,但這種心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父母的脆弱和自卑,以及心理和人格的不完善。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過高要求、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都反映出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自信心不足等缺陷,還有的父母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反映出父母愛孩子愛得不成熟。父母只有及時修復心理創(chuàng)傷,讓自己的心理和人格不斷完善,才能給予孩子真正健康的愛。
經(jīng)過每周兩次,總共三周的心理輔導,魏少君逐漸擺脫了心理陰影,同意去上學。
我問他:“怎么又想去上學了?”
他回答:“我想同學?!?/p>
“同學不是經(jīng)常嘲笑你嗎?你不恨他們了?”
“他們有時候對我也挺好的,我想跟他們一起玩兒?!?/p>
“可是,你的英語……”我故意戳他的痛處。
“我的數(shù)學成績在班里數(shù)一數(shù)二!”他打斷我,“還有,我跑步也很快,運動會上拿過第一呢!”
聽他這么說,我放心了。集體生活對他還有這么大的吸引力,而且他已經(jīng)從別的方面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說明三周的心理輔導有了成效,他的自信正在慢慢恢復。
【編輯:陳彤】